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评价卷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评价卷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3 20:0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一单元综合评价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活动一】班级开展“青春与信念同行”主题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一)信念之光
2.请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由zhōng( ) dān( )精竭虑
3.文段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锐不可当   B.器宇轩昂  
C.振聋发聩   D.白手起家
juān
zài


导析:C C项,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
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句中用来形容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不恰
当,可改为“震耳欲聋”。
C
4.阅读了上面文段,小文同学深受鼓舞,想写一副关于“自强不息”的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你写出下联。(2分)
上联:一路风雨兼程磨砺意志
下联:   
(示例)百年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二)成长感言
  成长,不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精神的蜕变。成长需要有追寻理想的执着信念,需要有披荆斩棘的无畏勇气,需要有直面遗憾的豁达胸襟。每个人都在吟唱属于自己的成长乐曲,让我们带着勇气和希望,奋发笃行,不断发现崭新的全新的自己,遇见更美的未来。
5.“成长感言”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语句抄写下来。(2分)
答案:让我们带着勇气和希望,奋发笃行,不断发现崭新的自己,遇见更美的未来。(或让我们带着勇气和希望,奋发笃行,不断发现全新的
自己,遇见更美的未来。)
二、整本书阅读(4分)
【活动二】6.班级开展“读名著,谈感想”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各题。(4分)
(1)小雯在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时,在互联网上查找了下面几个人物身份和评价,但她记笔记时没有一一对应,请你帮她连线完成笔记上的合理对应。(2分)
A.造反者 ①刘志丹
B.红色窑工 ②朱德
C.总司令 ③周恩来
D.现代侠盗罗宾汉 ④徐海东
答案:A.连接③ B.连接④ C.连接② D.连接①
(2)小雯在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时,有一些问题弄不明白,于是借互联网助力,将问题留在网络上,如果你看见后,会怎样帮她解答,请把你的解答写在表格相应位置。(2分)
小雯问题 你的解答
问题一:在“序言”中,斯诺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他为什么强调“这是真的” A.  .
.

问题二:斯诺为什么对“红小鬼”特别感兴趣 B.   .
.

因为这是一部纪实作品,是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因为“红小鬼”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看到他们仿佛就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三、古诗词鉴赏(4分)
【活动三】7.小语准备了古诗《野望》和你一起学习。(4分)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2分)
答案: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
阳尽染的萧瑟恬静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如果为《野望》设计一幅插图,你会选择什么色调为主色调 为什么
(2分)
答案:(示例一)我会选择橙红色调为主色调。因为首联交代时间是薄暮时分,颔联描绘出在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夕阳的颜色就是橙红色。秋天的主打颜色就是橙红色。所以我会选择橙红色调为主色调。
(示例二)我会选择灰色调为主色调。因为诗人看到夕阳西下,牧人、猎人皆有所归,“我”却独自一人,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
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诗中呈现出忧郁、孤独、清
冷的色彩。所以我会选择灰色调为主色调。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活动四】8.小语邀你漫步在经典诗文的长廊中,品诗意,悟人生。请你将下面语段补充完整。(每空1分,共8分)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古已有之,为国为民,是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内心的意念。诗人更是用一句句或婉转或豪迈的诗句,传达着自己的家国情怀。青年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漫游至荆门时,借眼前所见广阔之景
“①   ,②   ”(《渡荆门送别》)来抒发自己准备实现理想抱负的万丈豪情;中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去慰问边关守军,
通过“ ③   ,④   ”(《使至塞上》)两句
写出了戍边将士坚守边关的情形;曹操在知天命的年纪,仍说出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⑤   ,⑥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的豪言,表达锐意进取、一统天下的宏愿;曹植更是通过写“⑦  ,
⑧   ”(《梁甫行》)的自然现象,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五、文言文阅读(13分)
【活动五】感受了古诗文的精神力量,小语再邀你一起阅读两篇文言文,感悟古人笔下的山川美景。(13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
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循岩隙攀跻而上,几至幔亭之顶,以路塞而止。返至三姑峰麓,绕出其后,复从旧路下,至前所瞰突泉处。从此越岭即水帘洞路从此而下即突泉壁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导析:B B项,都是用于词尾,表示“……的样子”;A项,白色的/不加装饰的;C项,自己/若,如果;D项,消失/极(高)。故选B。
B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俯瞰其下,亦有危壁。
译文: 
11.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三处)(3分)
从 此 越 岭 即 水 帘 洞 路 从 此 而 下 即 突 泉 壁 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
答案:从此越岭/即水帘洞路/从此而下/即突泉壁也
12.甲、乙两文都写了山、水,两文的山、水有什么共同特点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参考译文:【乙】登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水流汩汩地往下倾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稀疏的竹林掩映着它,(令人)有非常美好的情致。然而已经登上了高处,来不及返回去看,于是从三姑峰又向上走了半里路,抵达了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岩的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的两层悬梯上去,又登上了另一处石岩。石岩不是很深,但是却像层层叠叠的山峰一样环绕着山巅。当地人用木板沿着岩壁建造了房屋,(这些房屋随着岩壁的走势)或弯或直,或高或低,沿着岩壁蜿蜒曲折。顺着岩壁的缝隙攀缘上去,几乎要到达幔亭峰的峰顶了,因为道路被堵塞而停止了。返回到三姑峰的山脚下,绕到它的后面,又从原来的路下山,到了先前俯瞰到的突出
的泉水处。从这里越过山岭,就是去水帘洞的路;从这里下去,就
是突出的泉水所在的岩壁。
六、现代文阅读(31分)
【活动六】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能让我们从中汲取积极力量,珍惜并创造美好生活。“奋斗小组”找到了下面的文章,邀你走进叶嘉莹女士的一生。(14分)
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陈玉洁
  ①1974年,叶嘉莹终于得以回国探亲。“三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
呢 我就流下泪来了。”叶嘉莹说。
  ②“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作出一个重大选择,毅然决定回国,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我要把我投向古典诗歌,做古典诗歌传承的事业。”虽然在国外生活安稳,但“诗词的那生命、那感情、那文化,它的根,一定是在中国”。
  ③1978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树林去寄信,向国家教委申请回国教学。满街的花树,一地的樱花,让她警醒年华似水,人生易老。
  ④1979年,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任教。在海外每讲到杜甫诗“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双眼就会满含泪水的叶嘉莹,终于回到了
祖国。
  ⑤“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 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
的,是诗词的创作。不只因为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
品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
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年轻人的原因。”
  ⑥她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我在等待,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年轻人的心里。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⑦刚归国时,南开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两小时。学生们如饥似渴,不仅是南开学生,天津其他学校的学生也赶来听课,把一间大约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⑧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她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各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凡开
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到七八十岁的专家
学者,无不欢喜赞赏。
  ⑨1989年,叶嘉莹退休。她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中国港澳台等地区的古典诗词诗坛上。她的很多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著名的专家、教授。还有一批欧美学生,已成长为汉学专家,活跃在欧美讲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⑩她还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元)建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13.阅读文章,填写思维导图。(4分)
答案:①热爱祖国 ②多处讲学,传播文化 ③捐资建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 ④勤勉工作
14.作为叶嘉莹老师的传记,本文的语言也颇富诗意。请你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讲学对学生的启发比喻为种在学生心里的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运用排比,层层递进,表现了叶嘉莹对中国古典文化传承的期待和执着,语言含蓄隽永,富有生命力。
15.本文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话,请分析第⑤段的作用。(3分)
答案:(示例)写出了叶嘉莹热衷讲学的原因:一为诗词语言有胜人之处,诗人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二为把作者的情感、理想、品格传给年轻人,可见先生对古典诗词深邃的领悟和由衷的爱恋。同时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16.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假如,你们班的班级公众号要写一段文字,赞颂叶嘉莹的成就及给予人们的人生启迪,以纪念她。请你读传记,并结合链接材料来完成。(不超过100字,至少用一种修辞)
(3分)
  链接材料:诗人席慕蓉言“她就是诗魂”;痖弦称赞叶嘉莹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人们说,她是“穿裙子”的士,桃李满天下。
答案:(示例)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
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中华,得唐宋薪传,继易安绝学,贯中
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活动七】“和谐小组”推出三则材料,给同学们假期旅游提供参考方式,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关注自身健康成长。(10分)
材料一 大学生兴起“特种兵式旅游”:一天8个景点、晚上只睡3小时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特种兵式旅游”“军训式旅游”等词条成为热门话题。
某大学生分享了自己已规划好的“五一”长沙之行。她告诉记者,目前她已经独自前往9个城市,累计打卡景点破百,“最强的一次,应该是寒假八天跨越浙赣皖三个省份,打卡了几十个景点。”她还分享了去四川广元的一日军训式旅游体验,上午9点多到达广元,当天打卡了8个
地点,包括皇泽寺、明月峡、千佛崖、凤凰山公园等,晚上11点
左右才回到学校。
材料二  “特种兵式旅游”火了!专家解析火爆背后原因
记者:“特种兵式旅游”为何爆火
某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经历了一段特殊时期的相对封闭,不少大学生的出行计划都被耽搁了。如今,“终于可以出去玩”的心理被放大,很多人对于旅游都抱有一种“补偿心理”,对于旅游的渴望和急迫感成为“特种兵式旅游”迅速发酵的推手。
其次,“特种兵式旅游”爆火的另一大原因依托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和放大效益。“挑战24小时狂吃”“主打的就是一个极限”各
类极具吸引力的标题,为这类短视频和帖子带来上亿的浏览量,
也引发了中国各地大学生的效仿。
最后,“特种兵式旅游”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旅游消费“性价比”的渴望与追求。很多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通宵火车或者红眼航班,以降低旅游成本。
材料三  “特种兵式旅游”致受伤,旅游应遵循自己的节奏
2023年5月5日,一则新闻迅速冲上了热搜,引发关注。青年小胡在一天时间内打卡杭州7个热门景点,总共行进三万多步,最终导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无法走路。有网友留言:再也不敢“特种兵式旅游”了。
“特种兵式旅游”指的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游览数量尽可能多的景点,具有时间紧、花费少、游览景点多的特点。笔者认为,它并非适
合所有人,旅游出行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旅游的目的选择适
合个人节奏的旅游方式。
17.细读三则材料,请你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2分)( )
A.“特种兵式旅游”等成为热门话题,这种旅游方式要求一天游8个景点、晚上只睡3小时。
B.人们对于旅游的渴望和急迫感成为“特种兵式旅游”迅速发酵的推手。
C.依托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和放大效益是“特种兵式旅游”爆火的一大原因。
D.“特种兵式旅游”并非现在所有人出游最佳的选择。
导析:A “特种兵式旅游”指的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游览数量尽可
能多的景点,具有时间紧、花费少、游览景点多的特点,并没有
具体规定一定时间内游览的景点数量和睡眠时长。
A
18.从以上三则材料标题中任选其一,分析这个标题的特点。(2分)
答案:(示例一)材料一标题既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兴起“特种兵式旅游”,又连用“一天”“8个景点”“3小时”等词语,冲击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材料二标题既概括了新闻访谈的主要内容——“特种兵式旅游”火爆的原因,又通过“火了”及感叹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9.如果你是记者,要采访材料一中的大学生或材料三中的青年小胡,请设计采访提纲。(3分)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答案:(示例一)采访对象:大学生
采访目的:了解“特种兵式旅游”的利弊
采访问题:经历了这么多次的“特种兵式旅游”,你有哪些收获
(示例二)采访对象:大学生
采访目的:了解“特种兵式旅游”的特点
采访问题:与传统旅游相比,“特种兵式旅游”有什么不同
(示例三)采访对象:青年小胡
采访目的:了解“特种兵式旅游”的利弊
采访问题:痊愈后,你还会进行“特种兵式旅游”吗
20.对于“特种兵式旅游”,你是否赞同 请写一则短评,要求100字左右,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合理。(3分)
答案:(示例一)我赞成“特种兵式旅游”。第一,“特种兵式旅游”作为不一样的旅游方式,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游览数量尽可能多的景点,具有新鲜感;第二,这样可以降低旅游成本,性价比高;第三,“特种兵式旅游”是年轻人的旅游新方式,符合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示例二)我不赞成“特种兵式旅游”。第一,“特种兵式旅游”是在短时间内游览数量尽可能多的景点,走马观花,行程紧张,与放松身心这一旅行目的相违背;第二,“特种兵式旅游”时间紧,强度大,对身体素
质要求高,可能会有损健康,甚至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三,像博物
馆、纪念馆等景点需要沉浸式的体验,不适合“特种兵式旅游”。
【活动八】“智慧小组”推出一篇新闻评论。人与书籍为伴,才能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增加身心的沉稳和力量,诠释青春的自信与价值。(7分)
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
张 凡
①世界读书日前后,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举行,大江南北,书香浓浓;天气渐暖,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红色文化遗址等人潮涌动,“文化游”广受青睐;多地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启动,送戏下乡、优秀剧目展
演等,为人们送上缤纷文化佳宴。放眼神州大地,丰富多彩的文化
活动、高品质的文艺作品,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一抹抹亮色。
②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十年,我国文化建设气象万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从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推进《复兴文库》等重大文化工程,到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从“非遗热”“考古热”“博物馆热”等蔚然成风,到群众歌咏、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兴起的文化风尚,见证着我国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推动着人们
精神文化生活再上新台阶。
③2020年6月,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簿上写下的感言,让无数网友泪目。这位农民工的“图书馆情缘”,背后正是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给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重视文化民生,让越来越多的人得到了审美的享受、精神的滋养。
④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只有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才能更好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文化的滋养、精
神的支撑。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
⑤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4月初,四川大凉山深处木耳小学的孩子们,写下了一份“心愿书单”;几天后,100册爱心图书从四川成都来到了海拔2 000多米的木耳山上,让孩子们雀跃不已。一次跨越500多千米的书香传递,为孩子们探索更大的世界增添助力。
⑥新征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让文化的灯火照亮每一个人,让文化的力量启迪每一颗心,一定能为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更丰厚的滋养,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第①段从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品质的文艺作品说起,引出论题,贴近生活,自然亲切。
B.第②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C.第④段画波浪线句中的“任何时候”一词,指代的是“船到中流、人到半山”之时。
D.第⑥段总结全文,呼应标题,号召人们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
的灯火拨得更亮。
C
导析:C 根据第④段“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可知,“任何时候”强调的是在现阶段的新征程上,更加需要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指代的并非“‘船到中流、人到半山’
之时”。
22.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2分)
答案:举例论证。具体准确地论证了“重视文化民生,让越来越多的人得到了审美的享受、精神的滋养”这一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3.为了让同学们爱上阅读,提升文化素养,小语所在学校在阅读月期间将要开展“走进书海”阅读活动。他认为读书耗费时间,还会耽误学习,心里不愿意参加。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请结合选文内容,劝他参加此次活动。(3分)
答案:(示例)小语同学,你担心参加阅读活动耗费时间,会耽误学习,
这是你热爱学习的良好表现。但是阅读本身就能获取知识,拓宽
视野,提升文化素养,这也是学习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只是单纯地学习课本知识,没有大量的阅读来助力,一个人不会走得很远。只要做好学习计划,就不会耽误学习。再说现在国家很重视并且大力推广文化建设,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文化的滋养。我建议你不要错过这样的机会,要积极热情地参加阅读活动,一定会受益匪浅。
七、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朱子家训》
②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国语》
③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
——马卡连柯
为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快乐劳动,幸福成长,校团委拟开展“劳动在我身边”主
题演讲。请你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1)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完成写作任务;(2)选好角度,确定立
意,明确文体,标题自拟;(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4)卷面整洁,字迹清晰;
(5)不少于600字;(6)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
答案: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