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二单元综合评价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活动一】班级举行“走近模范人物”的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1—5题。
wù
jiào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抑扬顿cuò( ) zào( )热
3.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瞠目结舌 B.热泪盈眶 C.筋疲力尽 D.和颜悦色
挫
燥
导析:B A.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B.热泪盈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C.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D.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语境描述的是南仁东在看到“中国天眼”建成时
的情感反应。“热泪盈眶”这个词语准确地表达了南仁东在看
到“中国天眼”建成时的激动和感动之情。故选B。
B
4.文中画线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① B.② C.③ D.④
导析:D D项,将叹号改为逗号,句号改为叹号。
D
5.同学们搜集到了更多的模范人物的优秀事迹,并在班会中发表了感言。请参考示例,写下你的感言。(2分)
示例:从拼上老命也要改变兰考面貌的焦裕禄,到拖着有病之躯还在救治患者的张定宇,无私而忘我的精神是他们的最好写照。
答案:(示例)从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到长期献身艰苦偏远山区教育事业的张桂梅,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她们的最好写照。
二、整本书阅读(4分)
【活动二】6.班级开展《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回答相关问题。(4分)
(1)书中对于红军长征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红军通常称长征为“二万五千里长征”,起点是福建最偏远之处,终点是陕北。
B.长征途中,红军遭遇了多次残酷的战斗,如湘江战役,这是长征中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
C.长征期间,红军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行军策略,如“四渡赤水”,成功打乱了敌人的部署。
D.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成功翻越了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
导析:D D项,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
会师。
D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答案:(示例)①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如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②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环境极其恶劣,物资极度匮乏时,革命必胜的信念支撑他们爬雪山、过草地。③顽强的意志品质:翻雪山时,高山缺氧、气候严寒,他们没有退缩;过草地时,沼泽密布、粮食短缺,他们依然坚持前行。④团结协作的精神: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等中央领
导的正确指挥下,各部队之间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了
团结的力量。
三、古诗词鉴赏(2分)
【活动三】7.小语准备了古诗《黄鹤楼》和你一起学习,请你选出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一个“空”字,似有无限感慨之意。
B.颔联紧承首联,这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D.尾联由景生情,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发无限愁思。
导析:C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意思是:晴日
里的原野分明可见,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辨,鹦鹉洲上覆盖着一片
片茂盛的芳草。据此可知,“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理解有误。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活动四】8.小语邀你漫步在经典诗文的长廊中,品诗意,悟人生。请你将下表补充完整。(每空1分,共8分)
写景技巧 诗文名句 你的发现
抓特征 (1) , .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出月色如水的景象
描感受 (2) , 。 (李白《渡荆门送别》) 奇特想象,描写月夜之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
荇交横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见高低 (3)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俯仰结合,全面展现景物特点
显动静 (4) , 。(郦道元《三峡》) 水流湍急,清澈见底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五、文言文阅读(13分)
【活动五】感受了古诗文的精神力量,小语再邀你一起阅读两篇文言文,感悟古人笔下的山水之美。(13分)
消散
坠落
断绝
多次,屡次
10.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断句。(限三处)(3分)
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
答案: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题2分,共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2)宁不令人心旷神清,万虑尽销息乎
译文: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难道不令人心胸开阔、神志清明,一切思绪都消失停止了吗
12.结合甲、乙两文,联系小贴士,探究历代文人追念谢灵运的原因。
(2分)
小贴士
谢灵运博览群书,工诗善文;才华横溢。他清高自持,不被朝廷赏识重用,屡遭贬谪。他淡泊名利,喜欢游山玩水,写下众多吟咏山水的诗篇,有“中国山水诗鼻祖”的美名。
答案:谢灵运热爱自然山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篇,其才华让后代文人仰慕;他性情旷达,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清高的气节,其品性为后代文人敬仰。
参考译文:【乙】康乐公谢灵运出任温州刺史时,常常在政务闲暇时到江心寺游玩。江心寺的地域位置,仿佛处在江水之中,足够远离尘俗,断绝喧嚣了。(在)江心寺的旁边,以前有一座谢公亭,相传谢灵运来(此)游玩时,一定在这儿休息,如今过了一千多年,荒废和兴建多次了。
那亭子的十根柱子,高一丈二尺,深一丈六尺,用丹粉涂抹,画上兰草和蕙草,(亭子)周围环绕着各种竹子,树木等植物和奇形怪状的石头,亭中放置有图书笔砚,非常幽静雅致。倚靠栏杆观看,苍翠的山林,时而聚拢、时而消散的烟霞,都汇聚在(自己的)视野里;(放下书卷)靠在座席上怡悦情怀,潮水起落,鱼儿沉浮,都聚合在眼前。难道不令人心胸开阔、
神志清明,一切思绪都消失停止了吗 谢公天性旷达,十分喜爱山
水,(这应该是他在公务闲暇时)曾在此游玩(的原因)吧。
六、现代文阅读(33分)
【活动六】了解先进优秀人物的生平,能让我们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悟。“奋斗小组”找到了下面的文章,邀你走进沈从文先生。(13分)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汪曾祺
①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词,只有四
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副挽词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
②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沈先生瘦瘦小小,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
来,还是不停地写。后来,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
奇迹。
③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夜以继日地写。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看似不经意,但都是苦心雕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
④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
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
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
⑤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八十岁那年,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他的家乡每年有人来看他,沈先生非常亲切地和他们谈话,一坐半天。
⑥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他的书是为了自己看,也为了借给别人看的。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拉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字来帮助他,价款直接寄给诗人。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
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我
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
⑦沈先生于物质上看得很淡。他穿衣服从不讲究。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但在帮助家乡时先生总是竭尽全力。《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他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
⑧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得失荣辱,全置之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
样畅快地大笑。
⑨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摘编自《汪曾祺散文》,有改动)
【注】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著有《边城》等小说。
13.请你根据文章第④—⑦段内容,把方框里的事件补充完整。(每空限 6个字以内)(3分)
第④段:爱改自己的文章 第⑤段: . 第⑥段: . 第⑦段: .
爱他
的家乡
竭力
帮助青年
竭力
帮助家乡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2分)( )
A.从“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可知,沈先生有拼劲,有狠劲。
B.从“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
舍,不怕费劲”可知,此处的“耐烦”可以解释为:锲而不舍,不怕费劲。
C.一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写出了作者的震惊和难以置信。
D.沈从文的书既是为了给自己看也是为了给别人看,表现了沈先生对人慷慨大方、热情的可贵品质。
导析:C C项,根据第②段“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而且
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的内容可知,表达的是作
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敬佩之情。
C
15.小德同学认为汪曾祺特别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想请你从人物描写角度对第⑧段的画线句进行一番赏析。(4分)
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
答案:运用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沈先生开心时孩子气的样子
(或畅快的样子),表现了他晚年时期看破一切得失荣辱,全置之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有一颗赤子之心。
16.小德认为文章的题目《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用得特别好,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题目的理解。(4分)
答案:“星斗其文”是说沈从文先生文学成就高,作品多且好,就像星辰一样闪闪发亮。“赤子其人”是说沈从文先生有一颗赤子之心,看破一切得失荣辱,全置之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是一个心地纯洁善良的人)。
【活动七】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角色。“博学小组”找到了下面的文字,邀你一起学习。(11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创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从这首朗朗上口的“节气歌”中不难看出,公历每月都有两个节气,上半年分别在每月的6日和21日前后交节,下半年则在每月的8日和23日前后交节,上下差不了一两天。由于太阳在黄道上并非匀速运动,因此每年清明到来的交节时间各不相同。如2022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4月5日3时20分,是凌晨;2023年清
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4月5日9时13分,是上午;2024年清明的交节时间
是公历的4月4日15时02分,是下午。
(摘选自人民网)
材料二
(摘选自光明网)
材料三 2024年清明节假期,各地延续“返乡祭祖”“缅怀英烈”传统。山西、广东、重庆、四川等多地红色旅游景区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广大游客通过参观游览、云祭扫、参加主题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赏花、踏青、露营等主题游需求旺盛。热闹的非遗体验等民俗文化活动烘托节日氛围。北京、江苏、安徽等地将公园景区与国风、汉服、传统集市和诗词文化融合,青团制作、手绘风筝放飞等节日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游客体验。
(摘选自文化旅游部网站)
17.结合三则材料,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独有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记载了每个节气的具体日期。
B.由于太阳在黄道上并非匀速运动,公历每月都有两个节气前后交节。上半年分别在每月的6日和21日,下半年则在每月的8日和23日。
C.2024年清明节假期,各地延续“返乡祭祖”“缅怀英烈”的传统,有的省市还组织了各种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丰富了游客体验。
D.国风、汉服、传统集市和诗词文化相融合,青团制作、手绘风筝
放飞等节日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人们选择的主流主题。
C
导析:C A项,根据材料一“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可知,“记载了每个节气的具体日期”有
误;B项,根据材料一“公历每月都有两个节气,上半年分别在每月的6日和21日前后交节,下半年则在每月的8日和23日前后交节,上下差不了一两天”可知,本项中“上半年分别在每月的6日和21日,下半年则在每月的8日和23日”表述有误;D项,根据材料三“北京、江苏、安徽等地将公园景区与国风、汉服、传统集市和诗词文化融合,青团制作、手绘风筝放飞等节日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游客体验”可知,“已经成为
人们选择的主流主题”与材料不符。故选C。
18.请根据材料二,写出你从中得到的两个结论。(2分)
答案:近六年清明旅游人次起伏很大,2024年创历史新高;近六年国内旅游花费变化较大,2024年创历史新高。
19.有同学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过时了,我们没有必要再去了解学习,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示例)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创造,即使在今天,它对农业生产等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一些节气还成为传统节日,形成了多种民俗文化活动,是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20.近来,清明祭扫烧纸钱和纸扎用品的问题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应该取缔,也有人认为应该保留,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应该取缔。因为清明祭扫烧纸钱和纸扎用品可能会引发火灾,具有安全隐患,不仅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浪费,还不环保;再说祭扫的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可采取敬献鲜花等更为文明的方式。
(示例二)我认为应该保留。因为这是传承了几千年的祭奠方式,如果彻底取缔,不少老年人在感情上会难以接受,可以采取一些限制措施来消除安全隐患,解决环保问题。
【活动八】读书是我们充实自己的必要途径,“智慧小组”找到了下面的文字,邀你一起感悟。(9分)
生不可无书
①近来总有人问我如何作文,我皆以一言作答:“读书。”
②高尔基曾经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也必然是有过三日不读书的经历才能有感而发。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更应成为生活中必备物事。古人说“食不可无肉,居不可无竹”,其后应当补一句:“生不可无书。”
③读书是为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如果把写作比作燃烧精神篝火,最佳的燃料便需要从书本中获得。假如不读书,篝火便渐渐熄灭,要再燃烧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必须时时向火中投放柴火,并注意保存火种,才能让篝火延绵不熄。
④有人问我,读书记不住怎么办 我无从回答。读书自然不是背书,其中乐趣自然也不同。背诵享受的是写作中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之乐
趣,如能帮助他人,自然是一种享受。读书享受的是与作者神交,读者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闻,更能升华自己,滋养灵魂。这等乐趣多是独自享受,不好与人分享,自然也不在乎是否记住。读过的书自然有印象,需要用时自然会在脑海里浮现。读得多了,积淀自然丰富,也可以达
到与背诵一般无二的效果。可以说,背诵是积累的速成法,读书则
是慢工出细活。速成未必不好,然而终究根基不稳。
⑤有人说国人没有信仰,不知敬畏。其实国人不是没有信仰或者缺失信仰,而是忘却了自己应有的信仰。这种信仰应该在哪里体现呢 在
书里。
⑥读书人应谨记读书的初衷,不是将其当作一块用完即弃的敲门砖,也不是将其当作求取“黄金屋”“颜如玉”的法宝,而应当把读书看作是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终生之爱好才对。
⑦请拿起书本,做一位意在读书的阅读者吧!
(有删改)
21.本文首先由作文引出 的话题,再引用高尔基等名人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 ;第③段运用 的论证方法,证明“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的观点,生动形象。(3分)
读书
生不可无书
比喻论证
22.下列不能证明“读书是为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的观点的一项是(2分)( )
A.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B.《孙权劝学》中,吴主孙权劝说吴国大将吕蒙读书,吕蒙发愤读书终有所成。
C.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D.孙中山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
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B
导析:B B项,吕蒙发愤读书的故事说明“人从任何时候开始读书学习都不算晚,只要下定决心,努力读书都会有所成就”;不能证明“读书是为愉悦精神”这一观点。
23.试用文中观点,联系实际,劝说身边的同学“不可无书”。(4分)
答案:(示例)①要想写好作文,必先多读书;②读书是为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③读书能坚定信仰;④应当把读书看作是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终身之爱好。
七、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今天的中国青年,沐浴着新时代阳光雨露,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吃苦”是从身体上磨砺自己。感恩“吃苦”,它锤炼了意志;感恩“吃苦”,它历练了能力;感恩“吃苦”,它成就了辉煌。我们中学生要拿出敢吃苦的闯劲干劲、坚定敢吃苦的决心恒心,在精神上不怕吃苦、在环境上不避艰苦、在现实中踏实苦干,以担重吃苦的“孺子牛精神”
逐梦青春,不负韶华。
请以“吃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答案: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