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1.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1950年,毛泽东为<人民教育>题词1949年,教育部成立(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一、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1苏联工农改革学制2.制定教育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成就(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一、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2德育社会主义半工半读国民教育体系(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 (1)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等。北大的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清华校门被砸 “文革”期间推荐的不需要文化知识的工农兵学员,大学教育水平下降2、文革对教育的影响: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
导致人才缺乏
2.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3、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动乱中的教育红卫兵高考制度民族文化拉大(三)教育的复兴1、重归正轨:肯定、整顿、恢复、组织、倡导2、蓬勃发展: 科教兴国;
“三个面向”⑴指导方针⑵具体措施加快教育改革
“211工程”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1.新时期党指导教育发展坚持“三个面向” ——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要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地位,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表现(1)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
(2)中等教育发展迅速
(3)高等教育取得前所未有大发展 她就是苏明娟,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她和许许多多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一样无钱上学,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多年来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她学习勤奋努力, 顺利地考入安徽大学。 正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自"九五"期间立项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180亿元,建设了一批高等院校和重点 学科,改善了一批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一批重点学科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教育的复兴高考现代化????世界 未来科教兴国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 职业教育211工程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课堂小结 教育在当今科教兴国中的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2、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掘劳动力的巨大智力资源;
3、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4、教育依赖社会各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过来,教育也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形成规模,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5、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后发型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结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 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
2.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百年大计, ”。
3.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作用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民族前途,一个国家重视教育,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如二战后,日本和联邦德国的迅速崛起与重视人才和教育是分不开的。
理解“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的含义知识拓展国际竞争教育为本先导性、全局性 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地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2、对目前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大的高新科技是
A.投影技术的发展 B.电脑多媒体技术
C.电灯的使用 D.电话的普及
3、“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A、“教育大革命” B、大学停止招生
C、“读书无用”论 D、大批专家、教授被批斗练习4、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就越多发展需要超前性
5、建国初期“扫盲”教育的中心是( )
A、识字 B、算数 C、生产知识 D、生活知识
6、对整个民族素质影响最大的是( )
A、学期教育 B、基础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7、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教育破坏最为严重的是
A、1957年的反右运动 B、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
C、1959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 D、十年“文革”运动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