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神奇的大自然造就了独特的地形地貌,一年四季各有其美。夏季的三峡水流湍急,沿sù( )阻绝;春冬之时,悬泉瀑布,飞shù( )其间;秋季猿鸣属 ( )引凄异,哀转 ( )久绝。富春江山水天下独绝,蝉声千转 ( )不穷,流连其中,lì( )气全消。
2.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蝉则千转不穷 D.属国过居延
4.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坠落) 鸢飞戾天者(叫)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 从流飘荡(跟、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良多趣味(甚,很)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每至晴初霜旦 B.相与步于中庭
C.互相轩邈 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B. 《与朱元思书》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
C. 自/ 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 奇者。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
D.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7.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
生动。
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D.《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
8. 根据课本内容默写。
(1)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3)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维慰问边关守军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抒发飘零之感。《庭中有奇树》一诗中,女主人公独赏春日佳景,反动思念之情,便想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假期,你和父母去荆门旅游,欣赏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阔景象。
9.班级开展了《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交流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B. 《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 年6 月至10 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C. “他是一位瘦弱的如同林肯般的人物,身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弯曲,披着一头很长的浓厚的乌发,睁着一双巨大而敏锐的眼睛,还有高鼻梁和突出的颧骨。”这是埃德加·斯诺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的印象。
D. “他的身体是魁梧奇伟的,像老虎一样强悍。他虽然已是五十岁以上的人,还是非常健旺。他从来不会觉得疲乏。”这个人物是朱德。
(2)小柯与小乔正拿着这学期所读的名著热烈讨论呢,请你也加入其中,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小柯:我发现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介绍人物时叙事角度有点儿奇怪,大部分用第三人称讲述,但介绍①____________ (人物)时,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讲述他的生平,看起来倒像是一篇人物自传呢!
我:让被采访的人物自述生平,确实符合传记②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小乔:这样既有第一手的新闻事实,也有传主自身对事件的思考,使读者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有更清楚的了解,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纪实佳作呢!
10、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承习俗
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九日齐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 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
(2)活动二:学对联
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就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对联。
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
请根据以上的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
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 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
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晚 望
[宋]徐侨
陂①沼盈盈闲绿水,郊原浩浩涌青禾。
烟连山际无人语,只有晚归樵牧歌。
【注释】①陂(bēi):池塘。
11. 诗人傍晚望见了满塘的绿水、无际的青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景物。
12. 本诗最后两句抒发的情感与王绩《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答谢中书书( ) (2)晓雾将歇(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由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色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6.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①,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②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③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④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节选自张岱《金山夜戏》,有删改)
【注释】①晡(bū):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到五点。②噀:含在口中而喷出。③韩蕲王:韩世忠。④摋:在这里指揉。
1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
(2)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
(3)余道镇江往兖 ___________________
(4)剧完将曙 ___________________
18.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 以我酌油知之
B. 何处无竹柏 以何事何时至
C. 欣然起行 翕然张口
D. 庭下如积水空明 疏疏如残雪
1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20.【甲】【乙】两文中的“月”分别对苏轼和张岱有什么影响?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游定惠院
苏 轼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项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⑦,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释】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②参寥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崔成老:崔闲,精古琴,苏轼友人。④鬻(yù):卖,这里作“买”讲。⑤瀹(yuè):浸渍。⑥夤(yín)缘:循沿。⑦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
友人。
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园已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晚乃步出城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后会未可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B.此木不为人所喜 不足为外人道也
C.往憩于尚氏之第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D.时何氏方作堂竹间 方其远出海门
2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录了他游定惠院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开头即写海棠每岁盛开,必去观赏,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C.虽然“园已易主”,但因苏轼之故,主人对定惠院东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意保存、爱护。
D.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三、写作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行走在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我们的脚步是那样的匆匆,以至忽略了身边许多美好的风景:巍峨的高山、清澈的小溪、缤纷的四季……留心起来,生活中处处都是美丽的风景。
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600 字左右;(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答案
1. 溯 漱 zhǔ zhuǎn zhuàn 戾 2.B 3.D 4.B 5.D 6.C 7.C 8. (1)日暮乡关何处是
(2)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3)庭下如积水空明(4)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5)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9. (1)D (2)①毛泽东 ②真实性
10.(1)答案示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B 理由:B项,“满地春”与“多喜气”不构成对偶(或短语结构与词性不同)。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而“香”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而“气”是仄声。
11.弥漫的山烟 放歌的归樵
12.示例:本诗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野望》则表达了诗人归隐避世、苦闷惆怅的心情。
13.(1)书信 (2)消散 (3)指人间 (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4.(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15.C
16.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7.(1)共同,一起 (2)大概是 (3)前往 (4)天亮
18.A
19.(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他们)慢慢地定睛(望过来),想看看(我们)到底是哪里的人,因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可是)都不敢问。
20.示例:【甲】文中的“月”让苏轼心生快意,吸引苏轼“欣然起行”,和好友一起到月下漫步,享受闲适之乐;【乙】文中的“月”使张岱大为惊喜,前往金山寺,锣鼓喧天地唱夜戏。
21.(1)换了。 (2)走。 (3)约定时日。
22.C
23.A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