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红星照耀中国
目
录
壹
作者及写作背景
贰
作品介绍
群星之光:领袖群像
钢铁之师:红军精神
叁
肆
传承之火:永恒精神财富
伍
壹
他是谁?——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1905年生于堪萨斯,1928年来到中国。他并非共产主义者,却以客观公正著称,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和冒险精神的‘求真者’。
斯诺简介
01
1928年,斯诺踏上中国土地,开启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之旅,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之中。
来华时间
02
他是谁?——埃德加·斯诺
斯诺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写作立场,致力于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打破外界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误解与偏见。
写作立场
03
西行之前:斯诺眼中的中国
面对国民党的腐败与中国的深重苦难,斯诺听闻关于红军的各种传言,心中充满疑问:‘红军到底是怎样的人?’
疑问产生
02
旧中国景象
01
斯诺在中国多年,目睹了上海租界的奢华与流浪儿童的凄惨,见证了受灾农民的无奈与绝望,深切感受到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
1936年的中国与世界
在国际上,世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几乎一无所知,信息被严重扭曲,新闻封锁成为当时的关键问题。
国际形势
1936年,红军完成长征,到达陕北,但面临国民党重重封锁与‘围剿’。中国处于内战与抗日的历史十字路口,局势复杂而严峻。
国内局势
历史的十字路口:信息极度不对称
国民党统治区的报纸对红军进行妖魔化报道,而陕北红军的真实情况却鲜为人知,信息的极度不对称使得真相被掩盖。
信息对比
‘赤匪’之谜?西方媒体误读
当时西方媒体对红军存在大量夸张、虚假的报道,将红军描述为‘土匪’‘流寇’,严重歪曲了事实。
西方报道
历史性的决定:我要到红色中国去
斯诺毅然决定深入红色中国,他坚信只有亲身前往,才能揭开真相,解答‘红军之谜’,这一决定彰显了他的勇气与担当。
斯诺的决定
寻求采访
1931年9月,斯诺以《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的身份在上海结识了宋庆龄。据《宋庆龄年谱》记载,斯诺渴望到中国共产党的陕北根据地考察,并于1936年春专程到上海拜访宋庆龄请求帮助,“以便到红军地区以后起码作为一个中立者的待遇”。也是在这年春天,经宋庆龄的努力沟通,斯诺和外籍医生马海德都得到了确认口信。
1936年春夏之交,宋庆龄促成斯诺与马海德前往陕北,安排接头和护送的就是“红星”中提到的“王牧师”(真名董健吾)。于是,后来读者们能够在《红星照耀中国》的开篇中读到,(宋庆龄)用隐形墨水准备了给毛泽东的介绍信以及得到北平朋友的帮助等。
贰
作品介绍:一本书,两个名字
《红星照耀中国》是该书的英文原名,它生动地描绘了红色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与影响力。
英文原名
中文译名
为了方便在国统区传播,该书采用了《西行漫记》这一中译名,巧妙地规避了审查,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真相。
作品介绍:一本书,两个名字
作品介绍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涵盖探寻红色中国、去红都道路、保安访谈、毛泽东自述、长征史诗、西北见闻等内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红色中国。
该书1937年出版后迅速成为国际畅销书,打破了国民党长达九年的新闻封锁,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红色中国。
书中首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红军领袖的真实面貌,他们不是‘土匪’,而是现代化的、有力量的、有理想的革命者。
该书的出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认知,为红色中国赢得了国际关注与支持。
叁
群星之光:领袖群像
毛泽东:诗人革命家的深邃目光
斯诺初见毛泽东时,毛泽东面容消瘦,目光锐利,不拘小节,展现出独特的气质与魅力。
初见印象
01
毛泽东具有深邃的战略眼光,他能够高瞻远瞩,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引领红军走向胜利。
战略眼光
03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与热爱。
诗人气质
02
毛泽东:从农家子到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农家,他从基层走来,深知人民的疾苦与需求,这为他的革命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求学与实践中,毛泽东逐渐从民族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道路。
农家出身
思想转变
毛泽东:形象总结
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身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一个非常明智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作者评论: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精通中国旧学、有成就的学者,杰出的作家,极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认真研究哲学和历史的人,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
周恩来:彬彬有礼的‘造反者’
斯诺初见周恩来时,周恩来英俊、冷静、思维缜密,具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给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见印象
01
周恩来具有非凡的个人魅力,他彬彬有礼,待人接物温文尔雅,展现出革命家的风度与气质。
个人魅力
02
在周恩来身上,斯诺看到了一种领袖的自信,他对自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充满信心,展现出坚定的信念。
领袖自信
03
周恩来:从书香门第到革命领袖
周恩来出生于书香门第,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具备了卓越的组织才能与外交智慧。
书香出身
革命转变
从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到革命领袖,周恩来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成长,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恩来:形象总结
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他人很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有热情。平易近人,生活朴素,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善于计划,充满活力。
作者评论: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朱德:红军之父的朴实风范
朱德的领导风格朴实无华,他与士兵同甘共苦,赢得了士兵们的爱戴与尊敬,增强了红军的凝聚力。
领导风格
02
朴实形象
01
朱德和蔼可亲、朴实如老农,他没有架子,与士兵们打成一片,展现出‘红军之父’的亲和力。
朱德:形象总结
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貌不惊人一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天性温和、爱护部下、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喜欢读书和运动,大勇大智,爱党爱民,是一位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财富和地位的共产党人,同时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杰出军事家。
作者评论:创建了中国革命化军队,是游击战中不可轻视的战斗力。
彭德怀:骁勇善战的率真将军
率真性格
01
彭德怀性格率直开朗,他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与想法,展现出一位将军的真实与豪爽。
军事才能
02
彭德怀骁勇善战,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彭德怀:形象总结
人物形象: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作者评论:一位严肃的司令员。
贺龙:一把菜刀闹革命
人物经历:
1.传说他拿一把菜刀带人袭击了来收税的国民党官兵, 解除了他们卫队的武装,并用缴获的武器武装了自己的第一支农民军。
2.不止一次将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
3.长征路上背着受伤的部下行军。
贺龙:形象总结
外貌形象: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不知疲倦。
人物形象:威望高,口才极好;爱憎分明,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性格很急躁,但他很谦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忠于党,不违反党的纪律。
斯诺的观察方法:细节中见真实
斯诺通过生活细节、对话、观察等手法,深入挖掘领袖人物的真实性格与内心世界。
他以细腻的笔触,打破了领袖的神秘感,将他们真实的一面展现给读者,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观察方法
真实呈现
肆
钢铁之师:红军群像与精神
大渡河英雄
过大草地
红军战士的面貌:红小鬼与普通士兵
‘红小鬼’是红军中的少年先锋队员,他们乐观机灵,信念坚定,展现出新一代的朝气与活力,为红军注入了新的力量。
红小鬼
01
红军战士的面貌:红小鬼与普通士兵
普通士兵们怀着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救国、为天下穷人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加入红军,他们是中国革命的坚实基石。
普通士兵
02
红军的生活与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红军重视政治文化学习,教士兵识字、唱歌、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素养。
政治学习
01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红军的纪律准则,它强调了红军是一支有信仰、有纪律的人民军队,与旧军队截然不同。
纪律建设
02
红军实行官兵平等,从总司令到士兵,吃穿一样,这种平等观念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官兵平等
03
斯诺的结论:自由与幸福的中国人
斯诺认为他所接触到的红军战士是真正自由和幸福的中国人,他们在革命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什么是红军长征精神?
理想信念
英雄主义
集体主义
无私奉献
爱国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
长征:英雄主义的史诗
1、复述长征故事
起因:①苏区日渐缩小;②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③苏区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④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长征途中面临的困难:①敌军的围攻;②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③长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④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占领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2、探究长征的历史价值
长征胜利的原因:①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苏维埃人民及干部的伟大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革命热情。
长征的意义: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本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3、感悟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共产党的信仰与精神
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结合某一位共产党人和他的相关事迹进行分析,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精神。比如“共产党的信仰"与“毛泽东的信仰”,①“共产党的信仰”:《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②“毛泽东的信仰”:毛泽东青少年时便已经憧憬民主主义,他崇尚自由,反对专制。阅读使毛泽东坚定了革命的信念。除了阅读,遇到的人和事也促使毛泽东在中国的革命事业上越走越远,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才是中国革命要选择的道路。
结合具体人物,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精神
结合具体故事,理解红军精神的内涵
红军在革命途中表现出了忠诚爱国,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要想理解红军精神的内涵,需要我们阅读经典情节,结合具体的故事去感悟。《红星照耀中国》擅长场景刻画,可重点关注书中描述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比如,强渡大渡河体现了中国红军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不怕牺牲、勇敢斗争的忘我精神;爬雪山体现了红军战士以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尽艰辛,表现出不怕牺牲,争取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长征数据:数字背后的意志
长征二万五千里,日均行军71华里,跨越18座大山,24条大河,经历300多场战斗,这些数字背后是红军战士们顽强的意志与坚韧的毅力。
长征数据
意志考验
长征是对红军战士们体力与意志的极限挑战,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突破自我,展现出非凡的意志品质。
伍
穿越时空的对话:红星是否依旧照耀
时空对比
01
80多年前,红军战士们怀揣着理想与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如今,中国繁荣昌盛,高铁飞驰,航天腾飞,现代化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精神传承
02
尽管时代变迁,但‘红星’精神依然照耀着中国大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红军精神的现代表达
在抗疫前线,白衣天使们逆行而上,不顾个人安危,与病魔抗争,展现出无私奉献与牺牲精神,这是红军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抗疫前线
党员干部扎根山区,艰苦奋斗,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红军精神,为实现全面小康贡献力量。
扶贫路上
在科技领域,航天精神、工匠精神不断涌现,科研人员们勇于探索、精益求精,推动中国科技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这是红军精神的延续。
科技攻关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为理想奋斗,将红军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传承红色基因。
科技攻关
我们的思考与行动:如何传承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树立理想
01
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铭记历史,不忘来时路,珍惜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与繁荣。
珍惜当下
0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刻苦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关心集体,热爱祖国,用实际行动传承红军精神。
行动践行
03
红星永不褪色:结束寄语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红星永远照耀我们前行!希望大家能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军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