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统编版(2024)
第6课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南京大屠杀,那段惨痛历史不容忘却。如今虽已过去多年,可日本右翼仍妄图抵赖。但正义不会缺席,从“恐怖之城”到“国际和平城市”,南京命运变迁见证和平珍贵。让我们一同走进《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去感受其中的深意吧。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超过 30 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这是一段无比惨痛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记忆。2014 年 2 月 2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 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之际,《人民日报》刊登了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评论,了解我们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背景和意义,铭记历史,维护和平。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学习目标
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明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分析文章中对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行径的批判,理解其表达技巧。
体会作者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思想感情。
探究新知——作者简介
本文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未署名作者,属于新闻评论类文章,通常由媒体“钟声”(即中国之声,常用于《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评论)发表。此类文章代表官方立场,具有权威性和引导性,语言庄重、逻辑严密、情感真挚。
探究新知——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2017年12月13日,正值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之际,国际社会对这段历史的关注持续不断,而日本右翼势力却仍在试图否认历史、美化战争。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历史、揭露现实、呼吁和平,表达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捍卫正义的坚定立场。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事件、社会现象或热点问题发表意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语言有力,具有较强的舆论引导作用。本文属于社论类评论,代表国家立场,具有权威性和教育意义。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
定义: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它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功能、作用。它介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之间,兼有两者的优势。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述评结合。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
特点:
新闻性:首先要有时效性,评论的对象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其次要有针对性,针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发言。
倾向性:作者对所评论的事物或问题,要有自己明确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公众性:面向广大受众,反映公众的呼声,为公众解惑。
说理性: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理服人 。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一标题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国行公祭”指国家举行的隆重公祭仪式,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为佑世界和平”则点明公祭的深层意义,即通过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世界和平。标题对仗工整,庄重有力,体现了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世界的联系。
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自由阅读课文。
(1)文章开篇提到了什么?有何作用?
(2)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在以什么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3)日本右翼分子有哪些否认历史的行为?
(4)文章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有什么作用?
(5)南京成为 “国际和平城市” 有何意义?
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第 1 段):紧扣题目,点明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阐述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义。
第二部分(第 2 - 4 段):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列举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强调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反面列举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其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指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第 5 - 6 段):回顾历史,以南京从 “恐怖之城” 到 “和平之城” 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照应开头,重申论点 。
精读细研——文本分析
文章开篇引用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有什么作用?
引出了国家公祭日的话题和南京大屠杀的史实,点明了本文评论的对象。
语言庄重严肃,富有感染力,为全文奠定了凝重的基调。
精读细研——文本分析
第一段中 “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 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一段叙述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作为必要的背景材料,交代了 “南京大屠杀” 的基本史实,这是下文论述的基本前提,是新闻评论的根本出发点。
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事件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激发读者对日军暴行的愤慨之情,为后文论述铭记历史、捍卫和平做铺垫 。
精读细研——文本分析
第 2 段中,列举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加利福尼亚州等地的纪念活动,有什么作用?
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 “南京大屠杀” 历史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证明历史不会被遗忘。
这些事例也体现了爱好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从正面论证了设立国家公祭日,共同缅怀死难者,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
精读细研——文本分析
第 3 段主要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哪些做法?有何目的?
做法: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他们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 100 位的今天,仍在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目的: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与上文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强调正视历史、捍卫历史真相的必要性 。
精读细研——文本分析
说说文章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的作用。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既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又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
鼎铭文字庄重严肃,富有历史感和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精读细研——文本分析
第 5 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 “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 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日军侵略罪行无可辩驳。
与下文南京成为 “和平之城” 形成对比,突出了和平的珍贵,也进一步强调了铭记历史的重要性 。
精读细研——文本分析
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为什么要宣布南京成为 “国际和平城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原因: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它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来之不易。如今南京积极推动和平事业,在和平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具备成为国际和平城市的条件。
目的: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让和平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激励更多城市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
精读细研——文本分析
南京从 “恐怖之城” 到 “和平之城”,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对中国而言,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对世界而言,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
精读细研——深入探究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将全世界正义之士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各种纪念活动与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顽固态度进行对比,鲜明地揭示了正义与邪恶的对立,有力地抨击了日本右翼分子的丑恶行径,突出了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重要性。
精读细研——深入探究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列举了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落成美国医生罗伯特 威尔逊的纪念碑等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都尊重历史、缅怀历史,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精读细研——深入探究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道理论证: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和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 阿门特的话作为论据,表明日军侵略罪行无可辩驳,突出了和平的珍贵,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
精读细研——深入探究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准确精练:如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 100 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不足” 准确地写出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人数之少,“不断”“百般” 准确地刻画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无耻行径,用词精准,表达了作者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
精读细研——深入探究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铿锵有力:运用了大量四字短语,如 “惨绝人寰”“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 等,这些短语节奏明快,语气强烈,有力地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 100 位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铭记历史?
加强历史教育,将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历史真相,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保护和利用好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让后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历史的伤痛。
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如国家公祭日活动、主题演讲、征文比赛等,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和平的珍视。
从自身做起,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国家更加强大,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为维护世界和平做些什么?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和战争。
积极传播和平理念,通过社交媒体、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向身边的人宣传和平的重要性,倡导和平共处的价值观。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将来为推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共同构建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
从身边小事做起,倡导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化解矛盾和冲突,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理念 。
课堂总结——主旨揭示
这篇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紧扣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新闻事实,开篇点明公祭的基本情况及意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比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活动与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丑态,深刻揭示了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重要性。最后以南京从 “恐怖之城” 到 “和平之城” 的变迁,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文章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语言富有感染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它提醒我们,作为中国人,要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中国坚决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不可动摇 。
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概括国家公祭的主要内容,提出观点
详细介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
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维护和平:中国有能力
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祭 铭记 初衷 惨绝人圜
B. 杀戮 彰显 磅礴 振聋发溃
C. 呓语 篡改 辱没 沧海桑田
D. 抵赖 妄图 警惕 眼花潦乱
C
课堂检测
2.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 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B. 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日本右翼势力却妄图篡改历史,这是对人类良知的公然挑战。
C. 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振聋发聩,让在场的听众深受触动。
D. 面对这道难题,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来一个妙手偶得的办法。
D
课堂检测
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点明了国行公祭的背景和意义。
B. 文章列举了世界各地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事例,强调了历史不容忘却。
C. 文章通过对南京命运变迁的描述,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D. 文章主要批判了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美化侵略的行径,没有体现中国人民的和平愿望。
D
课堂检测
4.解释下列词语。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沧海桑田:
矢志不渝:
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发出巨响,让耳聋的人也能听到。比喻唤醒糊涂麻木之人。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立下誓言或志愿,绝不会改变。
课后作业
1.2024 年 12 月 13 日是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请你为学校组织的公祭日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不超过 20 字)
2.班级要开展一次以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300 字。
课后作业
1.示例:铭记南京大屠杀,共护和平正义。
2.示例:
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阳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沉重却必须铭记的话题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城的天空被硝烟笼罩,侵华日军的铁蹄踏碎了这座城市的宁静。40 多天里,30 多万手无寸铁的同胞惨遭杀戮,老人的哀嚎、孩童的啼哭、妇女的绝望,成了那段黑暗岁月里最痛的回响。如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墙上镌刻的名字、展厅里留存的遗物,还有那尊静静矗立的国家公祭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课后作业
2.示例:
或许有人会问,过去这么久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反复提起这段伤痛?因为忘记历史,就是对先烈的背叛,对和平的辜负。今天的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在温馨的家里享受团圆,这些习以为常的幸福,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如果我们忘记了战争的残酷,就可能让和平再次面临威胁;如果我们淡化了历史的教训,就可能让悲剧重新上演。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和平,努力学习知识,锤炼品德修为,用自己的行动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当我们看到有人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时,要勇敢站出来发声;当我们享受和平生活时,要记得提醒自己:和平需要守护,未来需要我们创造。
课后作业
2.示例:
同学们,历史的警钟永远在耳畔回响,和平的阳光需要我们共同守护。让我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携手前行,让战争的阴霾永远远离,让和平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谢谢大家!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