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学习目标CONTENTS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情感。
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寿镜吾先生:极博学
藤野先生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作品集:《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作者简介
1904年,鲁迅想用医学救国救民,进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与老师藤野先生建立了真挚的情谊。1926年,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个时期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写作背景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善于通过对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意义。
叙事散文
知识库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预习检测
烂漫( ) 绯红( ) 宛如( )
发髻( ) 驿站( ) 芋梗( )
解剖( ) 挟着( ) 扒手( )
订正(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瞥见( )
油光可鉴( ) 杳无消息( )
抑扬顿挫( ) 深恶痛绝( )
màn
jì
pá
fēi
jī
pōu
piē
yǎo
wǎn
xùn
nì
jié
jiàn
yù ɡěnɡ
yì
xié
dìnɡ
cuò
wù
理解并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习检测
绯红:
油光可鉴:
畸形: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鲜红。
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傲慢无礼。逊,谦虚。
责问。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速读课文,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第二部分(4~35):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36~38):
第一部分(1~3):
东京见闻
仙台学医
离开仙台
精读1—3段,思考: 作者为什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在东京
在文中划出下列句子: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实在标志极了。
但到傍晚……“那是在学跳舞”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实在标志极了。
对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上野赏樱花时精心侍弄辫子的行为进行了细致描写,并运用反语,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麻木不仁、不思进取、缺乏民族自尊心。
但到傍晚……“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是反语,他们精通的并非救国、救民于水火的时事,而尽是吃喝享乐的无聊信息。讽刺了这些人不思进取,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反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无非”即“只不过”的意思,表露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引起下文的描写,为离开东京去仙台埋下伏笔。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表现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提示:请关注第6段)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语言简练
不夹杂作者的情感
不渲染,不烘托
白描: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洁的语句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
课文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形象的?
外貌
举止
声调
目睹印象
耳闻亲见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缓慢而很有顿挫
治学严谨
生活简朴
自读课文第4~35段, 思考以下问题:
“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中对学生会干事的“小动作”和日本学生欢呼“万岁”的描写,是不是偏离了“藤野先生”这个题目?这两个事件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
没有偏离。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同时也反衬出藤野先生的博大胸襟。这两个事件的顺序不能调换,一是时间上有先后;二是两件事情对鲁迅的刺激程度由浅到深,且“看电影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触发点。
自读课文第4~35段, 思考以下问题:
“我”离开藤野先生,是撒了谎,怎么理解这个“谎话”?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爱,使鲁迅对自己的“弃医”感到难以启齿,因为不愿意伤害藤野先生,所以只好说谎,也可看出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尊敬。
自读课文第4~35段, 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
作为独在异国的学子,鲁迅从藤野先生那里得到学识,得到关怀、爱护,得到尊重理解,尤其是他的毫无民族偏见——他对鲁迅的热心期望,让鲁迅感受到一个真正教师的风范,因而鲁迅对藤野先生怀念和感激。
自读课文第36~38段,思考以下问题:
鲁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力量的?
①装订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②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③用自己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怀念之情。
(一)采用明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作者先写在东京的见闻感受,这为下文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做了铺垫;接着写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最后抒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在东京对清国留学生的否定,在仙台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对日本学生诬陷自己的抗争,回国后在藤野先生的激励下写文章等,都清晰地展现出作者爱国主义情感发展的脉络。
写作特色
(二)选材典型,特征鲜明
在与藤野先生的相处交往过程中,文章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三)语言质朴,感情浓郁
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十分质朴且饱含感情。
写作特色
1.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2.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名言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