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时训练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时训练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21:4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文本助读
背景解读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使人们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7年,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百般抵赖、
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针对这些
做法,作者发表了这篇评论。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知识链接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经常采用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方式。
书法小知识
小 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素材积累
关于爱国的古诗词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3.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字音字形
预习练 新课感知 01
cuàn

zhānɡ
huán
shānɡ
nàn






2.理解词义
(1)   :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2)   :悲惨的程度人间从未有过,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3)   :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振聋发聩
惨绝人寰
一以贯之
3.整体感知
本文选择的新闻事实有什么特点
巩固练 深层解读 02
答案:(示例)本文选择的新闻事实最主要的特点是不厌其多,覆盖面广,极具典型性、代表性。正面新闻事实体现出牢记历史、坚持正义是人心所向;反面新闻揭露日本右翼分子的险恶用心,凸显写作本文的必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积累运用
评价练 课后作业 03
  学完课文后,同学们展开了相关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huán


2.下面是某同学对语段的理解,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表达的连贯,可以将“为悼念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填写在文段空缺处。
B.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语段画线句子①中“瞻仰纪念碑,悼念同胞,追思先人,祈愿和平”中的“,”应改成“、”。
C.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词语的正确运用,画线句子②中加点的“震耳欲聋”使用无误。
D.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语言表达得体,小莉在为队员们做完讲解后,说道:“谢谢大家的拙见,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导析:A B项,标点无误;C项,“震耳欲聋”应改为“振聋发聩”;D项,“拙见”应改为“高见”;故选A。
A
3.下面是小强同学在国家公祭日写的一段感悟,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为国家公祭日的设立“点赞”。一个纪念日具有生命力、感召力,①有赖于当代人的务实探寻、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关注。国家仪式的崇高感哪里来 ②形式是壳,只有温暖人心而又不失庄严、恪守史实而又目光长远地诠释与表达,就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与共鸣。
(1)画线句①存在语序不当的语病,应该把“   ”和“   ”两个词互换位置。
(2)画线句②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该把“   ”改为“   ”。
参与
关注


类文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①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
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
平,只有人人都吸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②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③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馆集会广场布置得庄严肃穆。现场国旗下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一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
  ④9时56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现场,站立在群众方阵前。1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兵齐步行进至公祭台两侧,持枪伫立。
  ⑤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公祭现场拉响了防空警报。同一时间,南京全城警报响起,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
  ⑥默哀持续一分钟。军乐团奏响低回空灵的《安魂曲》,16名礼兵抬起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安放在“灾难墙”前。
77名南京市青少年饱含深情地宣读《和平宣言》。
  ⑦随后,习近平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老人和一名少先队员一起,缓步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⑧古以鼎记事,今铸鼎铭史。这尊高1.65米、重2 014千克的三足圆形铜鼎将永久设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160字铭文记叙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4.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20字以内)(3分)
答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
5.第①段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有什么作用 (3分)
答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点明了这次公祭活动的目的,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心声,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待和平的态度。
6.第②段在结构上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背景。交代“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及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时间、机构,点明了公祭活动的必要性。
7.第④—⑧段中,作者运用精确的时间和准确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作者运用“9时56分”“10时整”等精确的时间,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运用“18名”“16名”“8个”“77名”“1.65米”“2 014千克”
“160字”等准确的数字,体现了新闻准确、真实的特点。
素养提升
语言运用
8.学校准备开展以“铭记历史,面向未来”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依照示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写一则宣传标语。
时间 国家级纪念日 标语
9月3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不为记恨杀戮,是要警示未来。
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
(示例)不为记住仇恨,是要珍惜和平
(2)如图是某新闻公众号在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发布的海报。请你向大家介绍这幅海报的内容及寓意。(100字左右)
答案:①海报主体的“南京”二字,“南”内部变形为一个钟表,时间停留在10:00,是警报拉响的时间,寓意要铭记历史,警钟长鸣;②“京”字中间是数字“300 000”,寓意30余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③海报最下方是“此刻,向30余万遇难同胞致哀”字样和时间“12—13”,显示了海报的主题和公祭日时间。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