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文本助读
背景解读
玛丽·居里(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次获诺贝尔化学奖)。
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本文节选自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
通过引用居里夫妇的信札和日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自强不
息的一生,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世态度。
10 美丽的颜色
素材积累
1.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
2.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培根
3.科学是经过整理和系统化的知识。——赫胥黎
4.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居里夫人
5.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
——钱三强
6.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邓稼先
7.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竺可桢
1.字音字形
预习练 新课感知 01
chì
cù
xū
zhòu
lì
yínɡ
陋
窒
燥
2.理解词义
(1)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2) :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筋疲力尽
和颜悦色
3.自主探究
(1)如何理解文题中的“美丽”
答案:“美丽”是本文的主线,既指发现的“镭”的颜色美丽,也指居里夫人形象端庄及她坚定执着、淡泊名利、刚毅顽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美丽。
(2)居里夫人的工作条件是极其艰苦的,她是如何体验到“快乐”的呢
答案:居里夫人意志坚强、不畏艰难、痴迷科学,对工作充满热情,使其产生了忘我工作的动力,在科研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会给她带来
“快乐”。
积累运用
评价练 课后作业 02
班级举办“寻人间真情”主题活动,小语和小文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他们拟写了如下的主持稿,请阅读后完成1—4题。
变成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的南仁东。②在夏天zào热、冬天严寒的旧棚屋里,与丈夫一同虽 【乙】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
了),但仍追寻“镭”美丽身影的居里夫人。他们在诗意人生里,始终把持自己的理想追求,彰显生命的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话古今,寻诗情、觅真情。现在我们宣布,“寻人间真情”主题活动正式开始!③
瀚
chì
燥
2.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可用一个成语来替换,小文一下子忘记了,请你帮她写出来。
答案:甲:振聋发聩 乙:筋疲力尽
3.文中三个序号对应的标点中,小文发现有一处是错误的,请你帮她选出并修改。
答案:②处,将句号改为分号。
4.小语发现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你仔细思考,写出修
改意见。
答案:应将“把持”改为“坚持”。
类文迁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6分)
锦诗之美
——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
羽 毛
①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遐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六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成长为一种精神。
②六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容清秀的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
③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快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
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
④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沙子的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低达零下30摄氏度。莫高窟极尽辉煌,鬼斧神
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孤苦伶仃。人总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
油盐地生活啊。
⑤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房子住,就在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奢侈。
⑥有一天晚上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寂寞的日子几乎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的自然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疼,这迫使她留下。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韧保护敦煌。
⑦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之中。保护、研究、思考、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⑧樊锦诗把自己的先生也拽到了敦煌,风雨兼程,同甘共苦。
⑨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回头一想
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
⑩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的青布罩衫,如同邻居慈祥而抱愧的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叹:“一个地道的上海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5.【理解分析】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写樊锦诗执意选择了敦煌,并坚守了六十余年,用自己柔弱的坚韧守护着敦煌。
B.樊锦诗对来敦煌就业的女同学的紧张,体现了她体贴别人的品质。
C.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和思考,樊锦诗在莫高窟艺术的分期断代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D.樊锦诗到敦煌工作得到了父亲及自己的先生的支持,可以说一家人风雨兼程。
导析:D D项,由第②段内容可知,父亲是劝阻的。
D
6.【说文解字】同学们利用互联网和古典文献,查找“锦诗”二字的本义。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请阅读全文,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分析“锦诗”这一名字背后的美好寓意。(2分)
锦:“钅”表示金、金丝金线,“帛”表示纺织品,表示以金丝代替蚕丝纺织。造字本义:名词,用金丝线织成的闪光绚丽的织品。诗——《说文解字》(言部):诗,志也。从言,寺声。《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答案:(示例)希望她具有华美的品质,表达心中志向,实现人生理想。
7.【答疑解惑】“锦”字绣出了樊锦诗院长身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事迹。小语在观其事的过程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事例存在以下质疑,请你结合语境及知识卡片对此进行解疑。(4分)
小语质疑:我认为画波浪线部分事例选得不够好,不够典型,描写又太
细碎。
知识卡片
典型事件能够高度概括矛盾冲突,是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作品主题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与细节。
答案:(示例)我认为这些事例真实感人,具有典型性。因为这些语句写出了戈壁滩生活的细节,真实反映了戈壁滩生活的艰苦,也反映了戈壁滩环境的恶劣,烘托出樊锦诗扎根戈壁滩保护敦煌艺术的顽强意志、坚决
态度。
8.【赏析句子】言为心声,本文直接引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请你分析文中画横线处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以听众的话,侧面烘托出樊锦诗保护敦煌艺术的坚韧和牺牲精神。
9.【拓展延伸】“诗”字彰显樊锦诗院长身上“敦煌人”的精神。你认为本文樊锦诗院长的精神与下面哪个选项的人物最相近 请结合你对本文及教材或课外名著的阅读体悟,阐述理由。(4分)
A.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
B.鲁迅先生(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C.居里夫人(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
D.毛泽东(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答案:(示例)我认为樊锦诗的精神与居里夫人最相近。因为她们二人都具
有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热爱事业、意志坚强、执着追求等精神品质,为
一项事业奉献终生,为人类的文化和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素养提升
语言运用
10.学完课文后,班级开展以“走进科学名人”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居里夫人经常利用夏天水果上市的季节,购买便宜的水果自制成果酱,以供冬天时食用。除了做实验外,她还煮饭、烧菜、洗衣、照顾孩子及年迈的公公。
材料二: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不讲究吃穿,办公室的设施也很简单。他捐出百万元作为科研基金,自己添置衣服时却挑选便宜的,有一
次,他花100元买了7件衬衣回来,还和大家夸耀可以穿好几年。他非常关心农民后代,捐助了多名困难学生。
(1)这两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答案:伟人往往是平凡而富有爱心的人。
(2)如果能回到过去,让你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以上材料中的一位,请你根据材料内容设置一个采访问题。
答案:(示例一)袁爷爷,您好,您从事的事业如此伟大,而您的生活却如此俭朴,对此您是怎样想的呢 (示例二)敬爱的居里夫人,您每天工作那么忙,为什么还要亲自煮饭、烧菜、洗衣、照顾孩子及年迈的公公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