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三单元
文本助读
书法小知识
楷 书
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结构整齐,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字正方圆、左右平衡、舒展自如,可以用“形体方正,笔
画平直”八个字来概括。楷书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
写正体字。代表人物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 等。
11 三 峡
素材积累
描写长江的古诗词
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7.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
1.读准字音
预习练 新课感知 01
quē
xiānɡ
sù
tuān
xiào
zhǔ
yǎn
zhànɡ
xī
shù
bēn
正午
日光,这里指太阳
冲上,漫上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完全没有
甚,很
急流
茂盛
肃杀,凄寒
接连不断
3.文学文化常识
(1)三峡, 、 和 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与湖北宜昌之间。
(2) ,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朝代)地理学家。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郦道元
北魏
(3)《 》,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 、
、 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
。
水经注
历史遗迹
人物掌故
神话传说
文学价值
4.整体感知
文言现象
巩固练 深层解读 02
同“缺”,空隙、缺口
( )
( )
( )
在
如果
自己
( )
( )
( )
[ ]
( )
延长
拉,牵
消失
极(高)
断
( )
( )
白色的
( )
( )
不加装饰的
清波
清澈
指飞奔的马
内容探究
4.母题变式 文中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答案:夏天,江水漫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节,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5.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答案:从结构上看,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写渔歌,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使人进一步体会到三峡山高、岭连、峡窄、水急的特点,进一步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
6.作者描写江水时,为什么首先写夏季
答案:本文重点是写水,于是根据三峡江水由丰到枯的变化来写。故先写夏季,因为夏季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
积累运用
评价练 课后作业 03
导析:A B项,“漱”应读“shù”;C项,“属”应读“zhǔ”;D
项,“湍”应读“tuān”。
A
导析:B B项,“曦”是日光,这里指太阳。
B
导析:D A项,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B项,古义:两个词,动词
“到”和介词“于”。今义:一个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C项,古义:甚,很。今义:好。
D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
B.沿/ 溯阻绝
C.或/ 王命急宣,有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巴东三峡/ 巫峡长,猿鸣三声/ 泪沾裳
导析:B 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沿溯/阻绝”。
B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故渔者歌曰:“ , 。”
(2)《三峡》中用快马和疾风来形容船行之快的句子是“ ,
”。
(3)《三峡》中从侧面写出江流之急的句子是“ ,
”。
(4)在《三峡》中,作者对春冬景象进行概括性描绘并抒发感受的句子是
“ , ”。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课内精读
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导析:A A项,均为“的”的意思;B项,如果/自己;C项,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认为;D项,消失/极(高)。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
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8.文章写山水,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请举一例赏析。
答案:(示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即为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为动态,“绿潭”则是静态,“回清”指回旋的清波,是动态,而“倒影”又为静物,动静彼此交叉结合,对比鲜明。
类文迁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8分)
【甲】《三峡》全文。
【乙】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
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选自《水经注·江水》)
【丙】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缺”,空隙、缺口
连接
经过
全,都
导析:B A项,名词,这里指飞奔的马/动词,奔跑;B项,都是形容词,快;C项,形容词,白色的/名词,平常;D项,动词,断绝/名词,绝境。
B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
(2)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译文:
12.请用“/”为乙文画线部分断句(断两处)。(2分)
绝 壁 或 千 许 丈 其 石 彩 色 形 容 多 所 像 类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
通航。
树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显凋零。
答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13.下面对以上诗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采用总分结构,先写三峡概貌,总体勾勒,再具体描绘四季不同景象,特点鲜明。
B.甲文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与乙文中的“非日中半夜,不见日月”都采用了侧面描写,表现出了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
C.甲文中“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丙文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异曲同工,都写出了三峡江水湍急的特点。
D.乙、丙两篇诗文都写到猿声,都是为了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
气氛。
D
导析:D D项,乙文的猿声是“至清”的,给人感觉比较清亮,没有渲染出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氛围;丙诗诗句整体氛围轻快,猿声更多是作为行船途中的背景音,衬托行程的顺畅,并非为了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氛围。
14.乙文引用山松之言有何作用 (4分)
答案:乙文引用山松之言写出世人只关注三峡水流险急可怕的情景,与他关注山水美景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
参考译文:【乙】江水又向东,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到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迂回曲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显凋零。猿鸣特别清越,在山谷中传响,清脆的声音不断。”(人们)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山松说:“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都是拿恐惧相警戒,不曾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等到我登临这个地方,并感到
欣喜以后,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游石钟山记
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①舟其下,闻噌吰②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察其声,出自空
洞,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③也;窾坎镗鞳④者,魏庄子之歌钟⑤也。自此,人始知石钟山得名之由。
然余以为不然。石钟山者,山形特奇,上锐中洼,形如覆钟,而其声自有所出。盖其山多窍,风入窍中,激荡回旋,其声自应。凡世间山川
名胜,得名皆有其故,非独石钟也。
【注】①舣(yǐ):停船靠岸。②噌吰(chēng hóng):象声词。钟鼓声。③无射(yì):钟名。④窾坎镗鞳(kuǎn kǎn tāng tà):击物声。⑤歌钟:古乐器。
详细探究
慢慢地
恐惧,害怕
这样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此,人始知石钟山得名之由。
译文:
(2)凡世间山川名胜,得名皆有其故,非独石钟也。
译文: .
从这时起,人们才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缘由。
凡是世间的山川名胜,得名都有它的原因,(并)不只有石钟山(是
这样)。
17.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答案:石钟山者,山形特奇,上锐中洼,形如覆钟,而其声自有所出。盖其山多窍,风入窍中,激荡回旋,其声自应。
18.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作者的质疑精神 (4分)
答案:文中“然余以为不然”直接表明作者对前人观点的质疑;作者通过分析石钟山山形特点及发声原理,提出自己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看法,也体现了其质疑精神。
参考译文:从前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记载石钟山,认为微风吹起波浪,冲击石头就会发出声响,但没有详细探究其中的原因。苏东坡在夜间将船停靠在石钟山脚下,听到洪亮的声音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十分害怕。(苏东坡)慢慢地探察那声音,(发现)是从洞穴(和裂缝)中发出的,那洪亮的声音,就像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的声响;那撞击声,又像是魏庄子的歌钟发出的声音。从这时起,人们才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缘由。
然而我认为不是这样的。石钟山,山体形状十分奇特,上部尖削,中间凹陷,形状如同倒扣的大钟,并且它的声音自然有其发出的地方。大概是这座山有很多洞穴,风进入洞穴中,激荡回旋,声音自然相应地产生。凡是世间的山川名胜,得名都有它的原因,(并)不只有石钟山(是这样)。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