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文本助读
知识链接
以书信与友人品赏山水、谈诗论文,是古人的一大雅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尺素”“尺笺”“信札”。《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就用鸿雁代称书信。后来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鸾图案,书信又多了一个别
称:鸾笺。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亦称作“双鱼”
“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12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素材积累
写景名句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3.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4.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6.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二首·其二》
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读准字音
预习练 新课感知 01
tuí
lín
yù
四季
消散
坠落
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
人间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指水中潜游的鱼
3.文学文化常识
(1)谢中书,有人认为指 ,也有人认为指 、 或
,此四人均为陈郡阳厦(今河南太康)人,均曾担任过中书省的官职。
(2)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
时思想家,当时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3)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 ,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
。
谢征
谢朏
谢朓
谢览
南朝
齐梁
谢灵运
康乐公
4.整体感知
文言现象
巩固练 深层解读 02
( )
( )
将要
欲念,欲望
( )
( )
清晨
( )
( )
告知,开导
从
如果
消散
坠落
内容探究
3.《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答案:①“高峰”“清流”从仰视、俯视两种视角极力描写山高水清,用笔简练,境界清新;②“两岸石壁……四时俱备”采用平视极目远眺,青翠的树木与五彩的山石相互映衬,呈现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机;③“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描绘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景物,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整篇文章景物秀美,充满无限生机。
4.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文章抒发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隐逸情怀。
积累运用
评价练 课后作业 03
导析:B “颓”应解释为“坠落”。
B
导析:B A项,季,季节/按时;B项,都解释为“看见”;C项,太阳/
每天;D项,从/在。
B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描写了早晚变化之景的句子是“ ,
; , ”。
(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和俯视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句子是“ , ”。
(3)你和好友假日同游五岳之首泰山,看到泰山巍峨雄壮,也不乏幽深秀丽,不禁感慨,引用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句子“ ,
”赞美祖国山河美如画。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4)《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景象的对偶句是: , 。 ,
。
(5)《答谢中书书》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议论句是: .
。 , 。
两岸石壁
五色交晖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实是欲界
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翻译下列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
奇丽的景色了。
课内精读
共同
皆,都
指水中潜游的鱼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了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导析:C “乱”在文中的意思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
C
7.母题变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①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或“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或“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志趣”);③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希望与谢公比肩。
类文迁移
【注】①鱼梁:筑堰围水捕鱼的一种设施。②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偃蹇(yǎn 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冲(chòng)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⑤罴(pí):棕熊。
导析:D A项,天/太阳;B项,沿着/寻找;C项,动词,是/介词,替;D项,都是介词,在。故选D。
D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译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负 土 而 出 争 为 奇 状 者 殆 不 可 数
答案: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11.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6分)
奇
奇状
(2)两篇文章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写景,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甲文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描绘静态的自然美景和动态的动物活动,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例如: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前面描绘了清晨的静谧,后面则描写了夕阳下鱼儿跃出水面的动态场景,动静相宜,富有生机。
乙文妙用比喻,通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自然景物,使描写更加生动和富有想象力。例如:文中“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这句话,
将向下倾斜的岩石比作牛马在溪边饮水,形象地描绘出岩石的
奇形怪状和动感。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