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文本助读
背景解读
此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此时作者被贬至黄州已有四年。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得了“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职
位低微,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但仍有进取之心,苏轼
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遂作此文。
记承天寺夜游
素材积累
描写月光的名句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5.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读准字音
预习练 新课感知 01
suì
qǐn
zǎo
xìnɡ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
只是
3.文学文化常识
苏轼,字 ,号 ,眉山(今属四川)人, (朝代)文学家,开创宋代 。代表作品有《 》
《赤壁赋》等。与其父 、其弟 同在“ ”之列。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豪放词风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4.整体感知
文言现象
巩固练 深层解读 02
( )
( )
( )
( )
连词,和、同
与“相”连用,意为“共同,一起”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介词,随同
( )
( )
交相
( )
( )
交错
于是,就
最终,终于
内容探究
2.文章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应如何理解
答案:“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处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有对自己高雅情趣的自许。表现了苏轼面对逆境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作者描写月光澄澈之景,可谓妙极了,请简要分析妙在何处。
答案:“积水空明”四个字写出了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积累运用
评价练 课后作业 03
导析:C A项,都为“副词,大概是”。B项,都为“名词,门”。C项,
连词,和、同/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D项,都为“句末语气词,罢了”。
C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B.庭下/如积水空明
C.盖竹柏/影也
D.自/康乐/以来
导析:C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为“盖/竹柏影也”。
C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于淡淡的感叹声中传达出内心的丝丝忧愁和些许旷达的句子是“ .
”。
(3)《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 , .
”。
(4)《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色如水,疏影摇曳,表现作者心情宁静
的句子是“ , ,
”。
念无与为乐者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课内精读
D
导析:D A项,交错/交往;B项,……的人/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C项,何处,哪里/怎么;D项,都是“只是”的意思。
5.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 .
.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
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6.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俄而月色上衣,树影满地,纷纶参差,或织而帘,又写而规①。至于密树深林,迥不受月,阴阴昏昏,望之若千里万里,窅②不可测。划然③放歌,山应谷答,宿鸟皆腾。噫嘻!予生于斯,长于斯,游戏于斯,二十余年,而犹有不尽之景乎
(选自袁中道《游荷叶山记》)
【注】①织而帘:织得像竹帘。写而规:画得如圆圈。②窅
(yǎo):深远。③划然:忽然。
月影摇曳变幻,引人遐思。在苏轼眼里,承天寺的一轮明月映出竹柏的影子,交错的树影如同“① ”;袁中道看到交杂错乱的树影,联想到② 和圆圈。二人的心境各不相同。苏轼以“③ ”自称,化解贬谪的悲凉;袁中道夜游荷叶山,面对他生活了二十余年的故园,发出了“④ ”的感慨。
藻、荇
竹帘
闲人
犹有不尽之景
参考译文:一会儿,月光照在衣服上,满地树影,纷繁交错,有的像是织成的竹帘,有的又像画出的圆圈。而更远处的密林中,却很不同,好像并没有接受月光,阴沉昏暗,看过去好像绵延数千里,深远而不可测。忽然放歌,山谷回声相应和,归巢的鸟儿都飞了起来。哎!我在这里出生、成长、游戏,二十多年了,竟然还有看不完的美景吗
类文迁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
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
登仙。
(选自苏轼《赤壁赋》,有删改)
【注】①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②属:劝请。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④冯(píng)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冯虚,凭空、凌空。
导析:B A项,户:门。C项,兴:兴起。D项,纵:放纵,听任。
B
导析:B A项,介词,在/介词,从;B项,助词,的/助词,的;C项,助词,
用于形容词后/语气词,相当于“啊”或“呀”;D项,连词,表转
折/连词,表顺承。
B
9.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2分)
壬 戌 之 秋 七 月 既 望 苏 子 与 客 泛 舟 游 于 赤 壁 之 下
答案: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译文: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
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11.母题变式 甲文中“闲人”指不贪恋名利而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闲人”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样体现的。(4分)
答案:①清风明月,泛舟江上,悠闲自在;②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
参考译文:【乙】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缓缓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劝友人饮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我的情思)浩浩渺渺,就如同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的样子如脱离人世,升入仙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