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六单元
文本助读
背景解读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他
到处游说,宣扬“仁政”“王道”,希望统治者以“仁心”使天
下归顺,成就王业。
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链接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平添了气势。
素材链接
《孟子》名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读准字音
预习练 新课感知 01
sù
yù
qi
2.重点词语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放弃
离开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极点
同“叛”,背叛
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得道者”
3.文学文化常识
(1)孟子,名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
及其弟子 、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 ”。
轲
战国
儒家
孟子
孟子
万章
亚圣
4.整体感知
巩固练 课内精读 02
文言现象
同“叛”,背叛
( )
( )
( )
( )
介词,凭、靠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助词,的
助词,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 )
代词,指“得道者”
( )
( )
极点
到
护城河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放弃
内容探究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答案: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进行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果。
积累运用
评价练 课后作业 03
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仁政 D.统治的方法
C
C
导析:C A项,代词,指城池/结构助词,的;B项,语气词,用于否定词
之后,表示“……的话”/代词,……的人;C项,均为介词,凭、
靠;D项,名词,极点/动词,到。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B.必有∕得天时∕者矣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导析:C A项,天时∕不如∕地利;B项,必有∕得天时者∕矣;D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 ”,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的句子是: , 。
(2)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 , 。
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课内精读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问题。
四面包围
兵器
放弃
极点
D
导析:D D项,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其余三项中加点的“以”均为介词。
7.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限两处)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答案: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翻译下列句子。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文: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
之君。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
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9.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举例证明。
答案: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示例)周文王姬昌“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供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天资敏捷,却不行仁政,征收苛捐杂税,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商朝。
类文迁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12分)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①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②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刘向《说苑》,有删改)
【注】①苍苍莽莽:苍茫广阔。②非:责怪,反对。
C
导析:C 池:护城河。
A
导析:A A项,均为介词,凭、靠;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项,代词,指君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项,连词,因此、所以/形容词,从前、原来的。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
“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B.甲文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墨酣畅,结构缜密。
C.甲文用层层推理的方式进行论证,层层深入,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乙文通过对话,阐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
D.乙文通过对话,说明一个国家的安危兴亡最终取决于人民,很好地
印证了甲文的结论。
C
导析:C “乙文通过对话,阐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结合乙文“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可知,乙文通过对话,阐述了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不是“阐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
13.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答案: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2)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译文: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给百姓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
参考译文:【乙】齐桓公问管仲说:“当君王的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 ”(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茫广阔的天。给百姓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君王来说,)百姓亲附他,国家就安定;百姓辅助他,国家就强盛;百姓反对他,统治就危险;百姓背弃他,政权就覆亡。《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百姓都会怨恨他。’百姓怨恨他们的君王,而最后不覆亡的政权,(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