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时训练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时训练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21:5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读准字音
预习练 新课感知 01
quǎn
yuè
ɡé


kònɡ
2.重点词语
选拔,任用
狱官
违背
征验,表现
了解,明白
指在国内
指在国外
匹敌,相当
经常,常常
3.整体感知
巩固练 课内精读 02
文言现象
同“增”,增加
同“横”,梗塞、不顺
同“弼”,辅佐
( )
( )
兴起,指被任用
显露,流露
( )
( )
违背
同“弼”,辅佐
( )
( )
因此,所以
从前,原来的
( )
( )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代词,指他
( )
( )
助词,的
代词,指正道
( )

( )
( )
用来……的方法
使……痛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震撼;使……坚忍
内容探究
5.本文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能否删去 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答案:不能删去。①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这句话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就不能够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6.母题变式 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思路清晰,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
思路。
答案:孟子首先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卓有成就的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据此归纳“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这一结论,表明了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孟子接着提出“困于心……而后喻”的观点,这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此为正面论证。
接着从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的论断。这是反面论证。
  最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积累运用
评价练 课后作业 03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往之女家
B.曾益其所不能
C.衡于虑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导析:D A项,“女”同“汝”;B项,“曾”同“增”;C项,“衡”
同“横”。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导析:C A项,形容词,正确、对/指示代词,这样;B项,连词,表示后
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凭、靠;C项,都为连词,表转折;D项,介
词,从/介词,对、对于。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必先∕苦其∕心志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
导析:D 正确的朗读停顿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学校篮球比赛中,本班以1∶2负于兄弟班级,你借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来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不必气馁。
(2)小林跟小明在谈论历史上哪个朝代延续时间最久这一问题,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国家要是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写的“  .
 ,   ”那样,必定灭亡得很快。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
砺的益处是:“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
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课内精读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兴起,指被任用
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财资缺乏
6.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7.母题变式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为例具体分析。
答案: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个例子,采用排比的形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强调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成大业。用这些事实论证了成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类文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
  【乙】勾践之困会稽①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 ”……吴既赦
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②,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会稽:今浙江绍兴市。②坐:同“座”,座位。
8.请根据以下方法与提示推测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方法 加点词 提示 解释
联系 语境 一个人常常→  . →然后才能改正 (1) 
查词典 ①晓谕,开导; ②了解,明白; ③比喻 (2) 
课内 迁移 窥谷忘反 (3) 
成语 迁移 身临其境 (4) 

犯错
了解,明白
同“返”,返回
亲身,亲自
D
导析:D A项,介词,从/介词,在;B项,代词,这样/词尾,……的样子;C项,代词,代指这个人/代词,其中;D项,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故选D。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

(2)女忘会稽之耻邪
译文: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
容易灭亡。
你(难道)忘了在会稽所受的耻辱了吗
11.甲文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
 的道理,其中心论点是“   ”;乙文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在艰苦磨炼中才能造就
真正的人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卧薪尝胆
12.读完甲、乙两文后,课代表带领大家围绕“忧患”主题制作了书签,请你结合所学,找出书签内容中不符合主题的一项,并说明理由。(3分)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B.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答案:C句不合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不会见祸患就躲避,有福就趋附。这句话表达的是爱国之情,与主题不符。
  参考译文:【乙】勾践被围困在会稽的时候,怅然叹息道:“我将死在这里了吗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就使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忧心思虑,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时也要先尝尝苦胆。(告诫自己)说:“你(难道)忘了在会稽所受的耻辱了吗 ”(他)亲自耕种劳作,他的夫人也亲自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衣着朴素不艳,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更是优厚礼遇,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