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B )
A.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ān)
B.妾.妇之道(qiè) 畎.亩(quǎn)
C.傅说.(yuè) 法家拂.士(fú)
D.曾.益(céng) 米粟.(sù)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 )
(2)父命.之( 教导、训诲 )
(3)以顺为正.者( 准则,标准 )
(4)发.于畎亩( 兴起,指被任用 )
(5)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 )
(6)与民由.之( 遵从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 兵器 今义: 士兵
(2)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
(3)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用这些办法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丈.夫.之冠也
古义: 男子 今义: 已婚女子的配偶
(5)富贵不能淫.
古义: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今义: 放纵
(6)而后喻.
古义: 了解、明白 今义: 比喻
(7)征.于色
古义: 征验、表现 今义: 征用;征求
4.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D )
A.威武不能屈. B.饿.其体肤
C.所以动.心忍.性 D.一怒而诸侯惧.
(2)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D )
A.富贵/不能淫
B.必先/苦其/心志
C.兵革/非不坚利也
D.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亲戚畔之
B.曾益其所不能
C.威武不能屈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丈夫之.冠也 往之.女家
B.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C.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6.按要求默写句子。
(1)课文中点明了景春心中的大丈夫形象的句子是: 一怒而诸侯惧 , 安居而天下熄 。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的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两个方面论证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7.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三章选自《 孟子译注 》。孟子,名 轲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 时期 思想 家, 儒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8.综合运用。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甲]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乙]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不论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①[甲]处画线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正确的做法是: 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
②[乙]处画线句子中有关联词语误用问题,应将“ 不论 ”改为“ 只有 ”。
(2)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3)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示例:黄香温席、程门立雪。
(4)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
示例:温故知新、见贤思齐、韦编三绝、孟母三迁、舍生取义、孟母断织等。
◆课内精读
阅读课内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句子是: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10.请你用具体的例子来证明下面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示例: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11.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什么?
地利不如人和也。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使文章气势雄壮、奇伟,使读者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辩的论辩力量。
(二)富贵不能淫
13.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14.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选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 出身低微,都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炼 。
文章要说明的道理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18.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的问题提出论述的。
19.“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兴起,指被任用”;“举”是“选拔,任用”之意。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20.阅读本文后,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担当“大任”的人才?
我认为一个人要成为能担当“大任”的人才,一方面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在逆境中、错误中吸取经验、增长才干;另一方面自己主观上也要发愤图强,自强不息。
◆类文荐读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④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①律:即卫律,汉人,后投降于匈奴。②武: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并想劝降他,后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最终回汉。③羝:公羊。④羝乳:指公羊生小羊。
2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确实(是)
(2)往之女.家 女: 同“汝”,你
(3)单于愈.益欲降之 愈: 更加
(4)乃.幽武置大窖中 乃: 于是,就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匈奴)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够回到汉朝。
24.[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理解。
是大丈夫。[甲]文说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是大丈夫,而[乙]文中的苏武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坚守节操,誓死不降,忠于国家,永不屈服,所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25.[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1)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郑燮《墨竹图题诗》)
(4)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孟子·梁惠王上》)
(5)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示例:爱亲人,爱他人,爱民众,爱万物。(或“仁民,爱物”;或“血缘之爱,人际之爱,物我之爱”) 23 《孟子》三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ān)
B.妾.妇之道(qiè) 畎.亩(quǎn)
C.傅说.(yuè) 法家拂.士(fú)
D.曾.益(céng) 米粟.(sù)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亲戚畔.之( )
(2)父命.之( )
(3)以顺为正.者( )
(4)发.于畎亩( )
(5)曾.益其所不能( )
(6)与民由.之(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 今义:
(2)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 今义:
(3)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4)丈.夫.之冠也
古义: 今义:
(5)富贵不能淫.
古义: 今义:
(6)而后喻.
古义: 今义:
(7)征.于色
古义: 今义:
4.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威武不能屈. B.饿.其体肤
C.所以动.心忍.性 D.一怒而诸侯惧.
(2)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
B.必先/苦其/心志
C.兵革/非不坚利也
D.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曾益其所不能
C.威武不能屈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 往之.女家
B.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C.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按要求默写句子。
(1)课文中点明了景春心中的大丈夫形象的句子是: , 。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的中心论点是: , 。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 , ”两个方面论证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7.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三章选自《 》。孟子,名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 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8.综合运用。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甲]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乙]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不论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①[甲]处画线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正确的做法是: 。
②[乙]处画线句子中有关联词语误用问题,应将“ ”改为“ ”。
(2)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3)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4)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
◆课内精读
阅读课内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句子是:
, 。
10.请你用具体的例子来证明下面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什么?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二)富贵不能淫
13.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14.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1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1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选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 。
文章要说明的道理是: 。
18.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 的问题提出论述的。
19.“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20.阅读本文后,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担当“大任”的人才?
◆类文荐读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④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①律:即卫律,汉人,后投降于匈奴。②武: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并想劝降他,后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最终回汉。③羝:公羊。④羝乳:指公羊生小羊。
2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2)往之女.家 女:
(3)单于愈.益欲降之 愈:
(4)乃.幽武置大窖中 乃: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24.[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理解。
25.[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1)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郑燮《墨竹图题诗》)
(4)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孟子·梁惠王上》)
(5)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