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搔.更短( sāo ) 浑.欲( hún )
金鳞.( lín ) 燕.脂( yān )
不胜簪.( zān ) 凝.夜紫( níng )
提携.( xié ) 折戟.( jǐ )
殷.勤( yīn ) 谩.有( màn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问君何能尔.( 如此,这样 )
(2)山气日.夕.佳( 傍晚 )
(3)烽.火.连三月(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
(4)浑.欲不胜簪( 简直 )
(5)折戟沉沙铁未销.( 销蚀 )
(6)自将.磨洗认前朝( 拿,取 )
(7)学诗谩.有惊人句( 同“漫”,空、徒然 )
(8)我报.路长嗟日暮( 回答 )
3.按要求默写句子。
(1)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 仿佛梦魂归帝所 , 闻天语 , 殷勤问我归何处 。
(2)《饮酒》(其五)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的句子是: 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 。
(3)《春望》中作者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是: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4)《雁门太守行》中用了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句子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 , 甲光向日金鳞开 。
(5)《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的句子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6)《渔家傲》中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感情的句子是: 我报路长嗟日暮 , 学诗谩有惊人句 。
4.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一名潜,字 元亮 ,谥号“ 靖节 ”,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 田园 诗人。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2)杜甫,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诗人。官至左拾遗,后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 杜工部 ”,与李白合称“ 李杜 ”。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诗圣 ”,他的诗也被称为“ 诗史 ”。
(3)李贺,字 长吉 ,福昌人, 唐 代诗人。有“ 诗鬼 ”之称,是 长吉体诗歌 开创者。著有《 昌谷集 》。
(4)杜牧,唐代诗人,字 牧之 ,京兆万年人。与 李商隐 齐名,世称“ 小李杜 ”。
(5)李清照,号 易安居士 ,章丘(今属山东)人,两宋之际杰出的女词人, 婉约 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主张“词别是一家”,强调词要有歌唱性,有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
5.某校组织开展“我与古诗词”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山清水秀是我省的一大特色,为宣传这一特色,社团准备搜集整理有关山水美景的诗句,请你从你熟悉的古诗词中选出两句写在下面。
示例:①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③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④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⑤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任答两句即可)
(2)小明同学在谈到活动的收获时,写了下面的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修改。
学校诗词活动开展得非常好,[甲]随着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的传统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觉得,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乙]我们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运用古诗词、学习古诗词、享受古诗词。
那么,[丙] 我认为首先要加强背诵积累,其次要注重关键词的品析,第三要通过想象进入诗词营造的意境,不断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①画线句[甲]中,“ 改善 ”一词使用不当,可以改成“ 提高 ”。
②画线句[乙]有语病,可修改为: 我们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学习古诗词、运用古诗词、享受古诗词 。
③在[丙]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过渡自然。
示例:如何学好古诗词呢?
◆课内精读
阅读课内古诗词,回答问题。
(一)饮酒(其五)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和“见”字用得好在哪里?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7.[核心素养·思维能力]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二)春望
9.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草、木、花、鸟。
10.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尾联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11.[核心素养·审美创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
示例一:诗人触景生情(或“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诗人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或“忧国忧民”)的情感。
示例二: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鸟为感恨的主体,将花鸟拟人化,花鸟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或“忧国忧民”)的情感。
(三)雁门太守行
12.诗歌描绘了哪三个方面?
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黄昏,激战惨烈;夜里,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1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14.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 示例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可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 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
1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什么典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用了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典故。
抒发了诗人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体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四)赤壁
16.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17.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18.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19.本词含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20.“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接”“连”二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舞”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河流转,似乎有无数舟船在风浪中起伏出没的神奇画面,既有生活的真实感,也有梦境的虚幻性。
B.“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归”字与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意思相同,寄寓了作者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
C.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D.该词充满了豪放之气,想象大胆丰富,意境壮阔雄奇,富于浪漫色彩,表现出作者内心刚健昂扬的气概,在李清照众多词作中别具一格。
22.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展现的画面。
示例:天空连接着那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朦胧。透过云雾远远望去,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海上刮起了大风,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像在起舞一样。
◆类文荐读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23.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的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4.[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尾联连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希望回到故乡(或“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25.[新考法·对比阅读][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流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的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流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26 诗词五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搔.更短( ) 浑.欲( )
金鳞.( ) 燕.脂( )
不胜簪.( ) 凝.夜紫( )
提携.( ) 折戟.( )
殷.勤( ) 谩.有(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问君何能尔.( )
(2)山气日.夕.佳( )
(3)烽.火.连三月( )
(4)浑.欲不胜簪( )
(5)折戟沉沙铁未销.( )
(6)自将.磨洗认前朝( )
(7)学诗谩.有惊人句( )
(8)我报.路长嗟日暮( )
3.按要求默写句子。
(1)天接云涛连晓雾, 。 , , 。
(2)《饮酒》(其五)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的句子是: , 。
(3)《春望》中作者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是: , 。
(4)《雁门太守行》中用了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句子是: , 。
(5)《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的句子是: , 。
(6)《渔家傲》中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感情的句子是: , 。
4.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一名潜,字 ,谥号“ ”,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 诗人。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2)杜甫,字子美,自号 ,现实主义诗人。官至左拾遗,后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 ”,与李白合称“ ”。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他的诗也被称为“ ”。
(3)李贺,字 ,福昌人, 代诗人。有“ ”之称,是 开创者。著有《 》。
(4)杜牧,唐代诗人,字 ,京兆万年人。与 齐名,世称“ ”。
(5)李清照,号 ,章丘(今属山东)人,两宋之际杰出的女词人, 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主张“词别是一家”,强调词要有歌唱性,有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
5.某校组织开展“我与古诗词”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山清水秀是我省的一大特色,为宣传这一特色,社团准备搜集整理有关山水美景的诗句,请你从你熟悉的古诗词中选出两句写在下面。
(2)小明同学在谈到活动的收获时,写了下面的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修改。
学校诗词活动开展得非常好,[甲]随着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的传统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觉得,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乙]我们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运用古诗词、学习古诗词、享受古诗词。
那么,[丙] 我认为首先要加强背诵积累,其次要注重关键词的品析,第三要通过想象进入诗词营造的意境,不断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①画线句[甲]中,“ ”一词使用不当,可以改成“ ”。
②画线句[乙]有语病,可修改为: 。
③在[丙]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过渡自然。
◆课内精读
阅读课内古诗词,回答问题。
(一)饮酒(其五)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和“见”字用得好在哪里?
7.[核心素养·思维能力]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二)春望
9.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10.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11.[核心素养·审美创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
(三)雁门太守行
12.诗歌描绘了哪三个方面?
1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4.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什么典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17.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18.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19.本词含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接”“连”二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舞”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河流转,似乎有无数舟船在风浪中起伏出没的神奇画面,既有生活的真实感,也有梦境的虚幻性。
B.“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归”字与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意思相同,寄寓了作者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
C.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D.该词充满了豪放之气,想象大胆丰富,意境壮阔雄奇,富于浪漫色彩,表现出作者内心刚健昂扬的气概,在李清照众多词作中别具一格。
22.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展现的画面。
◆类文荐读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23.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的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4.[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25.[新考法·对比阅读][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