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21:07:02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生活中常见到花草树木,古诗中亦是如此。
花草树木本无情,因人赋予而不同。“ , ”(王绩《野望》)展现了落日下树木的秋色;“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描绘出早春的春花和浅草甚是迷人;“ ? ”[刘桢《赠从弟》(其二)]突显了松柏耐寒的本性。
(2)写景可运用修辞手法。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 , ”两句将月光比作积水;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 , ”两句用比喻和夸张突出水湍急奔腾的气势。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   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jī,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pǔ实,他们都能听得懂。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   ,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   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充jī( )   疲倦.( )   pǔ( )实   挑.( )粮食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闻名 强大 订           B.举世无双 强健 定
C.举世无双 强大 定 D.天下闻名 强健 订
(3)在康克清眼中,朱德具有 性格。(2分)
(4)结合选段内容,谈谈朱德为何能造就铁打一般的军队。(3分)

3.学校将围绕“榜样激励向未来”开展一系列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3分)
(1)学校准备在公告栏张贴一些名人画像,以丰富校园文化环境。某班委会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不利于讨论有效开展的一项是( )(3分)
A.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画像,比如孔子、孟子、老子等,这样才有中国味儿。
B.你要把咱们班变成国学馆吗?就知道古代,古代就好吗?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
C.我觉得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作家,或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的画像都可以考虑。
D.各位,不要总盯着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嘛,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画像也可以有哇。
(2)下面是小明同学对本次活动的一些感想,请你帮助修改。(6分)
  [甲]“五个一百”矗立新时代正能量风向标,“五个一百”传导新时代正能量真善美,“五个一百”凝聚新时代正能量新伟力。[乙]当代中国,涌现出一大批这样的正能量人物;戍边战士面对敌人的挑衅无惧无畏;张桂梅点亮大山读书灯九死无悔;航天员进入茫茫太空舍生忘死……[丙]如今,我们歌颂正能量榜样,学习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为了激浊扬清,更是为了铭记“凡人壮举”。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词语使用不当,应将“ ”改为“ ”。(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应将“ ”改为“ ”。(2分)
③[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3)校文学社特邀著名专家对青少年如何选择青春榜样给予指导。请根据下面的访谈内容补写出采访问题。(4分)
文学社记者:专家您好,① ?(20字以内)
专家:我认为,在引导青少年选择青春榜样时,学校和家长要讲究方式方法,真正了解他们关注榜样哪些方面的信息,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
文学社记者:② ?(20字以内)
专家:媒体对青春榜样的宣传要把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起来。要重视挖掘传统榜样人物的新时代精神内涵,同时也要重视宣传与展示新选的青春榜样的精神内涵,从而得到青少年的认可与接纳。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父 亲(22分)
汤素兰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是每到年关乘着风雪而来的“陌生人”。
父亲长年在外省做手艺,因为交通不便利,也为了省钱,他一般都是每年正月初二出门,大年二十八回家。
父亲不仅让我们衣食无忧,也让我的母亲比村里其他女人更早戴上手表,踩上缝纫机,让我们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听上了收音机。
那台收音机的神奇作用,在许多年后显现了出来。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一个关于一只蠢猪的故事——《会说话的猪》。那时的我,猪只会让我想到猪肉,我没想到猪还会说话,有计谋,对我们人类有那么多意见!这个故事令我震惊,让我从此换了一种目光看家里的一切牲畜。也许,我的童话想象就是那时萌生的。
因为和父亲见面少,父亲又寡言,还因为在传统保守的乡下,女儿常被忽视,所以,在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我和父亲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
高中时,我是宁乡七中的学生,而高考考场设在六中。高考前一天下午,学校用一辆辆大卡车把我们送往考点。正是七月酷暑,大卡车没有车篷,乡村公路上尘土飞扬。到达考点后,一身尘土的我们立即扑向水龙头,洗脸,洗手,洗去身上的尘垢。
将自己洗得清清爽爽回到学生宿舍休息时,我才发现,手表不见了!
为了让我考试时能掌握好时间,母亲将她心爱的上海手表摘下来戴在我的手腕上。我在洗脸洗手的时候把手表摘下来放在盥洗台上,离开的时候给忘了。
我飞奔回盥洗台,手表当然不在了,谁都说没有见到。
手表丢了!
那个时候,手表是家里的“三大件”之一。不知道父亲攒了多久才攒够买这块手表的钱,母亲自然对手表格外珍惜。我记起了儿时因为丢失五毛钱而被母亲狠揍的经历。那几天,我白天考试,夜里哭泣,吃不下任何东西。最后一门考试时,我浑身发抖。因为考完这门我就得回家了,我害怕回家。
我最后一个走出教室,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看见了父亲。
个子矮小的父亲穿着一件白色衬衣、一条深色裤子,手里拎着几个雪梨,站在那里等我。原来,老师担心我出事,把我丢了手表的事情通过电话辗转告诉了我父亲。父亲从外地赶了回来。
看见父亲,我的眼泪再次溢满眼眶。父亲递给我一个梨。我接过梨,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声音说:“我把手表丢了。”
“丢了不要紧,再买就是,你吃梨。”父亲说。
我咬了一口梨,将清甜的梨汁和眼泪一并吞下。
学校的大卡车已经开走了。我跟着父亲去镇上搭汽车回家。我们沿着河堤走,迎面的是正在西落的太阳,我们的家就在太阳将要落下的大山深处。父亲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旁边是从我家村子里流过来的楚江水。
路上,父亲再没有说一句话,甚至没有问我考得怎样。把挣钱和时间看得无比重要的父亲,得知我丢了手表,特意从外地赶来接我回家。我牢牢地记着这件事。这是一个确证——在父亲的心中,我也是重要的。
我考上了大学,父亲很高兴。他背着一口亲手打制的樟木箱,和母亲一起送我到长沙上学。
直到六十多岁,父亲才结束了在外奔波的生活,安居老家。
我毕业后在出版社当编辑,因为写作,有了一点小名气。有一次,母校请我去做讲座,我提前一天开车回家看望父母,第二天上午去学校,讲座结束便回了长沙。
后来听母亲说,那天父亲蹬着自行车骑行了三十多里,到学校去听我的讲座。可是父亲到学校的时候,讲座已经结束了,他只看到了欢迎我的横幅。
“他怎么不跟我说?我要是知道他感兴趣,我开车一并带上他就是了。”我抱怨。“他去的时候也没跟我说,是回来后才说的。”母亲说。
父亲从未跟我说过这件事,我也未跟父亲提起。但从此以后,我只要出了新书,便会带一本回去给父亲。我编辑了新书,也会带给父亲,让他了解我的工作。
父亲接过书,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父亲并没有忽视“我”的成长,对“我”非常关爱,让“我”感受到童年时的快乐。
B.“我”把母亲贵重的上海手表弄丢,尽管是参加高考,也害怕到浑身发抖的地步。
C.“将清甜的梨汁和眼泪一并吞下”的细节非常感人,表现了“我”的感动。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父亲的种种事情,线索清晰,脉络分明。
5.作者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请梳理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时间 对父亲的情感
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1)
参加高考时 (2)
做讲座和送书给父亲时 (3)
6.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我们沿着河堤走,迎面的是正在西落的太阳,我们的家就在太阳将要落下的大山深处。

(2)他背着一口亲手打制的樟木箱,和母亲一起送我到长沙上学。

7.文中为什么要写“我”听《会说话的猪》的事?(4分)

8.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概括。(6分)

(二)(17分)
材料一:
除了红军主力以外,成千上万的红区农民也开始行军——男女老幼、党与非党的都有。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一支奇特的队伍。随着征途的拉长,这些负担大部分都得在中途扔掉。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的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人民文学出版社)
材料二:
与冰冷的大雨、稀薄的空气和近似陷阱的泥潭相比,最大的威胁还是缺粮。一旦进入松潘大草地,几乎所有的死亡和消耗都与无法得到补充有关。尽管事先用强制的方式要求官兵筹集和携带至少可以支持一周左右的粮食,但实际能够筹到的粮食十分有限。
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也断粮了。开始的时候还可以用野菜充饥,很快就连这些东西都找不到了。彭德怀命令他的老饲养员把连同他的坐骑在内的六头牲口全部杀掉。老饲养员急得直落泪,因为他知道彭德怀对他那头大黑骡子感情很深,平时无论他心情多么不好,只要看见大黑骡子,脸上就有了笑容。为了这个,老饲养员经常和大黑骡子一起分享自己的干粮。
大黑骡子在彭德怀面前十分温顺,但是打仗的时候却毫无畏惧。部队过湘江的时候。不少不会游泳的战士都是拉着它的尾巴才死里逃生的。它在那条被敌机狂轰滥炸的大江中游了好几个来回。平时行军的时候,它不是驮器材,就是驮伤员。部队翻越夹金山大雪山,它的背上不但有沉重的行李,还有几个走不动的战士,尾巴上还拖着两个小红军。当时老饲养员万分心疼,生怕大黑骡子会累死。
彭德怀的命令下达之后,老饲养员和警卫员都不愿意去执行。彭德怀命令军团部的一名干部去。干部带上了名叫印荣辉的战士。印荣辉后来回忆说,六头牲口被集中在一起,二十分钟过去了,谁也不开枪。[A]彭德怀叉着腰站在远处喊:“开枪!立即开枪!”最后,那位干部开枪了,用机枪扫。五头牲口倒下了,可那头大黑骡子依然安静地站着。他是个老兵,根本不害怕枪声。[B]老饲养员扑上去,抱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喊:“把他留下!把他留下!”彭德怀走过去,低声说:“同志,人比牲口重要。”然后,他看了那个干部一眼,干部又开了一枪,大黑骡子很慢地倒了下去。老饲养员趴在它身上失声痛哭,就是不让人对它动刀。彭德怀转身走了,看得出来,他不忍心回头。彭德怀自己不吃,也不允许军团部的人吃。包括大黑骡子在内的六头牲口的肉全部给部队送去了。彭德怀还特别嘱咐,好肉要分给战士,特别是伤员和病员。干部们要分,就分一点下水和杂碎。老红军印荣辉说:“这些肉不知救了多少红军的命。”
(节选自王树增《长征》第十四章,人民文学出版社)
材料三: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强调这个原因是完全正确的。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两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的财产,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的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军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和他们的抗日政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军队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人民文学出版社)
9.下列有关三则材料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加点词语“据红军告诉我”“他们说”,交代了消息的准确来源,体现了纪实文学“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B.材料一中,画波浪线中的信号,指的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信号。到那时,苏区农民就会把埋下的东西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
C.材料二中,在叙述中,作者将代词“它”改成了“他”,既表达了作者对这位特殊“战士”的敬意,也表达了老饲养员对大黑骡子的深情。
D.材料三中,作者认为红军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虽然他们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个地区的重要性。
10.请结合材料二中画线的[A]句或[B]句,谈谈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4分)
“(纪实作品的)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

11.材料二突出表现了彭德怀怎样的品质?红军的许多领导人都有这样的品质,请从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再举一例。(4分)

12.请结合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至少三点,6分)

(三)(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子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狱.讼充斥 狱:
(4)撷.园蔬 撷: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6.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4分)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以“校园逸闻人物志”为题,参照本单元所学课文描写技法,精心塑造一位校园中极具个性、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着重突出其外貌特征与独特行事风格。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生活中常见到花草树木,古诗中亦是如此。
花草树木本无情,因人赋予而不同。“ 树树皆秋色 , 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展现了落日下树木的秋色;“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描绘出早春的春花和浅草甚是迷人;“ 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突显了松柏耐寒的本性。
(2)写景可运用修辞手法。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两句将月光比作积水;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 急湍甚箭 , 猛浪若奔 ”两句用比喻和夸张突出水湍急奔腾的气势。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   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jī,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pǔ实,他们都能听得懂。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   ,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   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充jī( 饥 )   疲倦.( juàn )   pǔ( 朴 )实   挑.( tiāo )粮食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天下闻名 强大 订           B.举世无双 强健 定
C.举世无双 强大 定 D.天下闻名 强健 订
(3)在康克清眼中,朱德具有 天性极端温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喜欢跟一般战斗员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吃苦耐劳(答出三点即可) 性格。(2分)
(4)结合选段内容,谈谈朱德为何能造就铁打一般的军队。(3分)
①爱护部下天下闻名;②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③平等待人,跟一般战斗员打成一片;④打仗时总是在前线指挥,身先士卒。
3.学校将围绕“榜样激励向未来”开展一系列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3分)
(1)学校准备在公告栏张贴一些名人画像,以丰富校园文化环境。某班委会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不利于讨论有效开展的一项是( B )(3分)
A.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画像,比如孔子、孟子、老子等,这样才有中国味儿。
B.你要把咱们班变成国学馆吗?就知道古代,古代就好吗?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
C.我觉得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作家,或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的画像都可以考虑。
D.各位,不要总盯着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嘛,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画像也可以有哇。
(2)下面是小明同学对本次活动的一些感想,请你帮助修改。(6分)
  [甲]“五个一百”矗立新时代正能量风向标,“五个一百”传导新时代正能量真善美,“五个一百”凝聚新时代正能量新伟力。[乙]当代中国,涌现出一大批这样的正能量人物;戍边战士面对敌人的挑衅无惧无畏;张桂梅点亮大山读书灯九死无悔;航天员进入茫茫太空舍生忘死……[丙]如今,我们歌颂正能量榜样,学习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为了激浊扬清,更是为了铭记“凡人壮举”。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词语使用不当,应将“ 传导 ”改为“ “倡导”或“传播” ”。(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应将“ 分号(或“;”) ”改为“ 冒号(或“:”) ”。(2分)
③[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将“激浊扬清”与“铭记‘凡人壮举’”互换位置。
(3)校文学社特邀著名专家对青少年如何选择青春榜样给予指导。请根据下面的访谈内容补写出采访问题。(4分)
文学社记者:专家您好,① 示例:请问您认为应如何引导青少年选择青春榜样 ?(20字以内)
专家:我认为,在引导青少年选择青春榜样时,学校和家长要讲究方式方法,真正了解他们关注榜样哪些方面的信息,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
文学社记者:② 请问媒体在宣传榜样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20字以内)
专家:媒体对青春榜样的宣传要把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起来。要重视挖掘传统榜样人物的新时代精神内涵,同时也要重视宣传与展示新选的青春榜样的精神内涵,从而得到青少年的认可与接纳。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父 亲(22分)
汤素兰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是每到年关乘着风雪而来的“陌生人”。
父亲长年在外省做手艺,因为交通不便利,也为了省钱,他一般都是每年正月初二出门,大年二十八回家。
父亲不仅让我们衣食无忧,也让我的母亲比村里其他女人更早戴上手表,踩上缝纫机,让我们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听上了收音机。
那台收音机的神奇作用,在许多年后显现了出来。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一个关于一只蠢猪的故事——《会说话的猪》。那时的我,猪只会让我想到猪肉,我没想到猪还会说话,有计谋,对我们人类有那么多意见!这个故事令我震惊,让我从此换了一种目光看家里的一切牲畜。也许,我的童话想象就是那时萌生的。
因为和父亲见面少,父亲又寡言,还因为在传统保守的乡下,女儿常被忽视,所以,在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我和父亲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
高中时,我是宁乡七中的学生,而高考考场设在六中。高考前一天下午,学校用一辆辆大卡车把我们送往考点。正是七月酷暑,大卡车没有车篷,乡村公路上尘土飞扬。到达考点后,一身尘土的我们立即扑向水龙头,洗脸,洗手,洗去身上的尘垢。
将自己洗得清清爽爽回到学生宿舍休息时,我才发现,手表不见了!
为了让我考试时能掌握好时间,母亲将她心爱的上海手表摘下来戴在我的手腕上。我在洗脸洗手的时候把手表摘下来放在盥洗台上,离开的时候给忘了。
我飞奔回盥洗台,手表当然不在了,谁都说没有见到。
手表丢了!
那个时候,手表是家里的“三大件”之一。不知道父亲攒了多久才攒够买这块手表的钱,母亲自然对手表格外珍惜。我记起了儿时因为丢失五毛钱而被母亲狠揍的经历。那几天,我白天考试,夜里哭泣,吃不下任何东西。最后一门考试时,我浑身发抖。因为考完这门我就得回家了,我害怕回家。
我最后一个走出教室,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看见了父亲。
个子矮小的父亲穿着一件白色衬衣、一条深色裤子,手里拎着几个雪梨,站在那里等我。原来,老师担心我出事,把我丢了手表的事情通过电话辗转告诉了我父亲。父亲从外地赶了回来。
看见父亲,我的眼泪再次溢满眼眶。父亲递给我一个梨。我接过梨,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声音说:“我把手表丢了。”
“丢了不要紧,再买就是,你吃梨。”父亲说。
我咬了一口梨,将清甜的梨汁和眼泪一并吞下。
学校的大卡车已经开走了。我跟着父亲去镇上搭汽车回家。我们沿着河堤走,迎面的是正在西落的太阳,我们的家就在太阳将要落下的大山深处。父亲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旁边是从我家村子里流过来的楚江水。
路上,父亲再没有说一句话,甚至没有问我考得怎样。把挣钱和时间看得无比重要的父亲,得知我丢了手表,特意从外地赶来接我回家。我牢牢地记着这件事。这是一个确证——在父亲的心中,我也是重要的。
我考上了大学,父亲很高兴。他背着一口亲手打制的樟木箱,和母亲一起送我到长沙上学。
直到六十多岁,父亲才结束了在外奔波的生活,安居老家。
我毕业后在出版社当编辑,因为写作,有了一点小名气。有一次,母校请我去做讲座,我提前一天开车回家看望父母,第二天上午去学校,讲座结束便回了长沙。
后来听母亲说,那天父亲蹬着自行车骑行了三十多里,到学校去听我的讲座。可是父亲到学校的时候,讲座已经结束了,他只看到了欢迎我的横幅。
“他怎么不跟我说?我要是知道他感兴趣,我开车一并带上他就是了。”我抱怨。“他去的时候也没跟我说,是回来后才说的。”母亲说。
父亲从未跟我说过这件事,我也未跟父亲提起。但从此以后,我只要出了新书,便会带一本回去给父亲。我编辑了新书,也会带给父亲,让他了解我的工作。
父亲接过书,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3分)
A.父亲并没有忽视“我”的成长,对“我”非常关爱,让“我”感受到童年时的快乐。
B.“我”把母亲贵重的上海手表弄丢,尽管是参加高考,也害怕到浑身发抖的地步。
C.“将清甜的梨汁和眼泪一并吞下”的细节非常感人,表现了“我”的感动。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父亲的种种事情,线索清晰,脉络分明。
5.作者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请梳理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时间 对父亲的情感
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1)父亲在“我”心目中是“陌生人”,和父亲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
参加高考时 (2)感觉在父亲的心中,“我”也是重要的
做讲座和送书给父亲时 (3)感受到父亲的高兴和自豪
6.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我们沿着河堤走,迎面的是正在西落的太阳,我们的家就在太阳将要落下的大山深处。
景物描写,太阳和大山烘托了家的美好,景物带着温情,烘托出父爱的温情。
(2)他背着一口亲手打制的樟木箱,和母亲一起送我到长沙上学。
动作描写,“背着”“送”的动作,表明了父亲和母亲对“我”考上大学的欣喜和重视。
7.文中为什么要写“我”听《会说话的猪》的事?(4分)
①承接上文,说明父亲的辛苦换来了家里的经济好转,听上了收音机。②表明了听收音机给“我”带来的快乐,听《会说话的猪》启发了“我”的文学思维,影响了后来的职业。
8.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概括。(6分)
①任劳任怨:为了家庭,不辞劳苦长年在外省做手艺。②宽厚慈爱:女儿高考丢手表,他特地从外地赶来接女儿回家。③大爱深沉:为女儿考上大学自豪,默默地去听女儿的讲座,接到女儿赠书而高兴。
(二)(17分)
材料一:
除了红军主力以外,成千上万的红区农民也开始行军——男女老幼、党与非党的都有。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一支奇特的队伍。随着征途的拉长,这些负担大部分都得在中途扔掉。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的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人民文学出版社)
材料二:
与冰冷的大雨、稀薄的空气和近似陷阱的泥潭相比,最大的威胁还是缺粮。一旦进入松潘大草地,几乎所有的死亡和消耗都与无法得到补充有关。尽管事先用强制的方式要求官兵筹集和携带至少可以支持一周左右的粮食,但实际能够筹到的粮食十分有限。
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也断粮了。开始的时候还可以用野菜充饥,很快就连这些东西都找不到了。彭德怀命令他的老饲养员把连同他的坐骑在内的六头牲口全部杀掉。老饲养员急得直落泪,因为他知道彭德怀对他那头大黑骡子感情很深,平时无论他心情多么不好,只要看见大黑骡子,脸上就有了笑容。为了这个,老饲养员经常和大黑骡子一起分享自己的干粮。
大黑骡子在彭德怀面前十分温顺,但是打仗的时候却毫无畏惧。部队过湘江的时候。不少不会游泳的战士都是拉着它的尾巴才死里逃生的。它在那条被敌机狂轰滥炸的大江中游了好几个来回。平时行军的时候,它不是驮器材,就是驮伤员。部队翻越夹金山大雪山,它的背上不但有沉重的行李,还有几个走不动的战士,尾巴上还拖着两个小红军。当时老饲养员万分心疼,生怕大黑骡子会累死。
彭德怀的命令下达之后,老饲养员和警卫员都不愿意去执行。彭德怀命令军团部的一名干部去。干部带上了名叫印荣辉的战士。印荣辉后来回忆说,六头牲口被集中在一起,二十分钟过去了,谁也不开枪。[A]彭德怀叉着腰站在远处喊:“开枪!立即开枪!”最后,那位干部开枪了,用机枪扫。五头牲口倒下了,可那头大黑骡子依然安静地站着。他是个老兵,根本不害怕枪声。[B]老饲养员扑上去,抱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喊:“把他留下!把他留下!”彭德怀走过去,低声说:“同志,人比牲口重要。”然后,他看了那个干部一眼,干部又开了一枪,大黑骡子很慢地倒了下去。老饲养员趴在它身上失声痛哭,就是不让人对它动刀。彭德怀转身走了,看得出来,他不忍心回头。彭德怀自己不吃,也不允许军团部的人吃。包括大黑骡子在内的六头牲口的肉全部给部队送去了。彭德怀还特别嘱咐,好肉要分给战士,特别是伤员和病员。干部们要分,就分一点下水和杂碎。老红军印荣辉说:“这些肉不知救了多少红军的命。”
(节选自王树增《长征》第十四章,人民文学出版社)
材料三: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强调这个原因是完全正确的。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两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的财产,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的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军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和他们的抗日政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军队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人民文学出版社)
9.下列有关三则材料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材料一中,加点词语“据红军告诉我”“他们说”,交代了消息的准确来源,体现了纪实文学“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B.材料一中,画波浪线中的信号,指的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信号。到那时,苏区农民就会把埋下的东西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
C.材料二中,在叙述中,作者将代词“它”改成了“他”,既表达了作者对这位特殊“战士”的敬意,也表达了老饲养员对大黑骡子的深情。
D.材料三中,作者认为红军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虽然他们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个地区的重要性。
10.请结合材料二中画线的[A]句或[B]句,谈谈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4分)
“(纪实作品的)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
示例一:A句: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彭德怀为了战士们的生命痛下决心的坚决果断,突出了他对部下的爱护。 示例二:B句: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饲养员对大黑骡子的不舍,对患难与共的牲畜深深的爱。
11.材料二突出表现了彭德怀怎样的品质?红军的许多领导人都有这样的品质,请从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再举一例。(4分)
突出表现了彭德怀对部下的爱护。 示例:朱德自从担任全军统帅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从不知疲倦。
12.请结合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至少三点,6分)
①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如材料一中说“成千上万的红区农民也开始行军——男女老幼、党与非党的都有”。②将领爱护部下,上下同心。如材料二中彭德怀为了部下的生命,忍痛杀了心爱的骡子。③有着坚定的信念。如材料三中说每一位红军将士都坚信着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的,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战胜一切困难。④党正确的战略决策。材料三中说,红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后来历史证明完全正确。⑤宣传工作做得十分好。材料三中说,红军每到一地,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宣传“自由、平等、民主”等,让人民了解红军,信任红军。
(三)(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子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共同,一起
(3)狱.讼充斥 狱: 诉讼事件(案件)
(4)撷.园蔬 撷: 采摘(摘取)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己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16.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4分)
闲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慰之意。 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还能修整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以“校园逸闻人物志”为题,参照本单元所学课文描写技法,精心塑造一位校园中极具个性、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着重突出其外貌特征与独特行事风格。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