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在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李璇同学说今天真是难得有这样“ , ”[陶渊明《饮酒》(其五)]自得、闲适的心情;她看到鲜花初绽、小草吐绿的美景,便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太美了!”她看见一位游人在河面划船惊起一只飞鸟时说道“ 。 ”(欧阳修《采桑子》),真是为这趟春游增添了不少乐趣。
(2)议论文的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 ”从反面论证安乐无忧的环境会动摇治国根本,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 “ , ”从“得道”“失道”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李青竹低下头,亲了亲酣.睡在身边的“监狱之花”。她仰起头来,拖着断腿,迎向江姐。她们并肩走向牢门。到了门口,她们又停下来,回头向牢房内看了一眼。熟悉的牢房,一张小小的条桌,一排干净的碗筷,墙头挂着一块破镜……一张张激动níng泪的战友的脸。
“同志们,再见!”
“江姐!李……”
人们红肿的眼睛,流露着深沉的悲痛,几个战友猛然清醒过来,向江姐她们扑了过去。
再一次告别了同志们,江姐转身跨出牢门。她看见李青竹站在走廊上,特务递给了她一根手杖,她那苍白的脸上,忽然浮起一阵愤激的红晕.。
“我自己能走。”她将手杖一扔,怒声呵斥着。
江姐上前两步,扶着jué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酣.( )睡 níng( )泪 红晕.( ) jué( )强
(2)文中画线句与前后句子的句式不统一,请你加以变换,使前后句式一致,构成排比。(3分)
(3)这段文字选自 、杨益言创作的《 》,是江姐和李青竹就义前的情景。(2分)
(4)同学说,在阅读《红岩》之前就已经知道了“红岩精神”,请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对“红岩精神”的理解。(3分)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八年级三班围绕“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开展了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3分)
(1)“君子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我国古代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名句名人,请你各列举一个,完成表格。(4分)
名言名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名人故事 祖逖,闻鸡起舞
(2)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就涌现出很多民族英雄和先锋,他们在自己的时代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假如你能穿越时空到这些人物生活的年代去采访他们,了解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请你选择一位,设计两个采访问题。(5分)
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詹天佑、钱学森、邓稼先、雷锋、焦裕禄、袁隆平……
[采访对象] (1分)
[采访问题]①
② (4分)
(3)“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在经济突飞猛进、知识技能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一个人只有发挥自强不息的精神,坚韧顽强,坚持不懈,勇于拼搏奋进,敢于开拓创新,才不会被竞争日益残酷的社会淘汰。但你的同班同学莎莎说:“我现在的成绩也不是很差,考高中没有问题。而且我也很努力啊,只是别人的确太优秀了,实在不行,我以后读个技校,自己发展发展,说不定还能当个网红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向莎莎提出你的观点并劝说她。(4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星斗其文,赤子其人(22分)
汪曾祺
①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字是晋人小楷,一看就知道是张充和写的。词想必也是她拟的。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是嵌字格,但是非常贴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这个四妹对三姐夫沈二哥真是非常了解。
②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他在填履历表时,“民族”一栏里填土家族或苗族都可以,可以由他自由选择。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煮在豆芽菜汤里)。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③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看似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
④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
⑤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就是这样!”八十岁那年,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他的家乡每年有人来看他,沈先生非常亲切地和他们谈话,一坐半天。
⑥沈先生很好客,朋友很多。老一辈的有林宰平、徐志摩。沈先生提及他们时充满感情。我认识他后,他经常来往的有杨振声、张奚若、金岳霖、朱光潜诸先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他们的交往真是君子之交,既无朋党色彩,也无酒食征逐。清茶一杯,闲谈片刻。
⑦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拉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字来帮助他,价款直接寄给诗人。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我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
⑧沈先生自奉甚薄,穿衣服从不讲究。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但在帮助家乡时先生总是竭尽全力。《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他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
⑨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⑩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摘自汪曾祺《慢煮生活》,有删减)
4.请你根据文章④~⑧段内容,把方框里的事件补充完整。(每空限 6个字以内)(6分)
④爱改自己文章 ⑤ ⑥ ⑦ ⑧竭力帮助家乡
5.沈先生的“耐烦”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的意思,你认为我们日常说的“耐烦”还有哪些含义,请写出其中一种。(4分)
6.作者善于通过生活场景来刻画人物,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的画线句。(4分)
7.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用“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评价沈从文一生的理解。(4分)
8.沈从文先生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链接材料]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沈从文《水云》)
(二)(17分)
材料一:
说起寒露,会想到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除此之外,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和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堪称最贴切。因为这两首诗词都明明白白写到了菊花,贴近古人对寒露“三候”的描述。寒露第一候“鸿雁来宾”,意思是,鸿雁排队大举南迁。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是说,雀鸟变成了海里的蛤蜊。这个节气,雀鸟不见了,海边出现很多蛤蜊,条纹及颜色与雀鸟相似,于是古人认为雀鸟变成了蛤蜊。三候“菊有黄华”,黄色的菊花此时已普遍开放。
菊是寒露的主角,赏菊是爱花者此时的主旋律。但是,接下来,满山的红叶就要次第开放:“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春山何似秋山好,红叶青山锁白云。”“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多美啊,一首比一首美。是的,那斑斓的红叶,即将奏响秋天最美的音符。
(选自《寒露,露似真珠月似弓》,有删改)
材料二:
小雪,是庄户人盼丰年的乐章。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节气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开春农作物少有病虫害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
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洁白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盛唐的戴叔伦守着木格小窗读书,抬头望雪,吟道:“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晚唐的高骈被庭外的白雪映青竹所感染,诗云:“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五代宋初的徐铉感叹又是一年将尽时,日月如梭,韶华易逝,诵曰:“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南宋的陆游则幻想乘着雪花轻盈的羽翼,在冬日的夜波里邀游,“忽忽身如梦,迢迢日似年。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
(选自《小雪将雪》,有删改)
材料三:
节气之美,美在诗意。每一个节气名,都清简如诗,双音节,读来朗朗上口,易记于心。谷雨,天清地明的春天里,谷和雨,两种事物结合在一起,有一种朴实动人的内涵;白露,晶莹,略有凉意,与桂花共同散发着清芬,于是中秋至,明月圆,佳人共,天伦乐。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光芒穿透历朝历代。从陶渊明在南山下种的菊,到李白吟咏过的月光,杜甫居住过的草堂,苏轼在赤壁东坡植的梅,大都可从节气里找到相应的佐证或依据。姜夔词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分明是雨水时节绿意满眼的景致;晏殊词里“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则是一派清新田园春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雪时邀友小酌,岂独白居易一人?而在冰封雪盖的大寒之夜,不仅有凌寒而开的梅花,还会想起杭州湖心亭看雪的张岱,想起雪夜访戴安道的王子猷,想起寒江独钓的柳宗元。那人,那景,都诗意满满,诗香盈怀。
(选自《节气之美》,有删改)
9.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雁南飞、海边出现很多蛤蜊、菊花开放,这些都是寒露突出的物候现象。
B.人们期盼小雪时节落雪,因为这有利于来年的农业生产。
C.我们从古人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篇中,都可以找到记述节气的痕迹。
D.三则材料在介绍“节气”时,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达到了普及知识和传递美好的写作意图。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洁白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
11.材料三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2.读了以上材料,请你说说“节气之美”除了“美在诗意”,还美在哪些方面。(6分)
(三)(16分)
[甲]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时命杜充①守建康金人与成②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充竟不出。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三年春,召赴行在③。江西宣谕刘大中奏:“飞兵有纪律,人恃以安.,今赴行在,恐盗复起。”不果行。秋,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
(节选自《宋史·岳飞列传》)
[注]①杜充:时任江淮宣抚使,留守建康。②成:李成,两次任南宋官职,后为金将。③行在:古代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改容式.车 式: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虏:
(3)飞泣谏.请视师 谏:
(4)人恃以安. 安: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
16.周亚夫和岳飞统领下的军队都纪律严明,这在[甲][乙]两文中各有何表现?(4分)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无数的人给你温暖、快乐、幸福……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忆起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你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激。
请选择一位你最想感谢的人,以“给 的一封信”为题目,写一封致谢信。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第六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在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李璇同学说今天真是难得有这样“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自得、闲适的心情;她看到鲜花初绽、小草吐绿的美景,便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太美了!”她看见一位游人在河面划船惊起一只飞鸟时说道“ 微动涟漪 。 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采桑子》),真是为这趟春游增添了不少乐趣。
(2)议论文的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从反面论证安乐无忧的环境会动摇治国根本,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 “ 得道者多助 , 失道者寡助 ”从“得道”“失道”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李青竹低下头,亲了亲酣.睡在身边的“监狱之花”。她仰起头来,拖着断腿,迎向江姐。她们并肩走向牢门。到了门口,她们又停下来,回头向牢房内看了一眼。熟悉的牢房,一张小小的条桌,一排干净的碗筷,墙头挂着一块破镜……一张张激动níng泪的战友的脸。
“同志们,再见!”
“江姐!李……”
人们红肿的眼睛,流露着深沉的悲痛,几个战友猛然清醒过来,向江姐她们扑了过去。
再一次告别了同志们,江姐转身跨出牢门。她看见李青竹站在走廊上,特务递给了她一根手杖,她那苍白的脸上,忽然浮起一阵愤激的红晕.。
“我自己能走。”她将手杖一扔,怒声呵斥着。
江姐上前两步,扶着jué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酣.( hān )睡 níng( 凝 )泪 红晕.( yùn ) jué( 倔 )强
(2)文中画线句与前后句子的句式不统一,请你加以变换,使前后句式一致,构成排比。(3分)
一块挂在墙头的破镜
(3)这段文字选自 罗广斌 、杨益言创作的《 红岩 》,是江姐和李青竹就义前的情景。(2分)
(4)同学说,在阅读《红岩》之前就已经知道了“红岩精神”,请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对“红岩精神”的理解。(3分)
示例: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是非常坚硬的物质,“红岩”象征着革命者坚持斗争、坚韧不拔的品质。《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等英雄人物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不为所动,展现出对革命的忠诚和坚韧不拔的“红岩精神”。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八年级三班围绕“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开展了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3分)
(1)“君子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我国古代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名句名人,请你各列举一个,完成表格。(4分)
名言名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名言名句: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名人故事 祖逖,闻鸡起舞
名人故事:司马迁,发愤著书
(2)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就涌现出很多民族英雄和先锋,他们在自己的时代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假如你能穿越时空到这些人物生活的年代去采访他们,了解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请你选择一位,设计两个采访问题。(5分)
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詹天佑、钱学森、邓稼先、雷锋、焦裕禄、袁隆平……
[采访对象] 袁隆平 (1分)
[采访问题]① 您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怎么克服的呢?
② 您在学生时代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您现在功成名就,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变化呢?又想跟当代中学生说些什么? (4分)
(3)“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在经济突飞猛进、知识技能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一个人只有发挥自强不息的精神,坚韧顽强,坚持不懈,勇于拼搏奋进,敢于开拓创新,才不会被竞争日益残酷的社会淘汰。但你的同班同学莎莎说:“我现在的成绩也不是很差,考高中没有问题。而且我也很努力啊,只是别人的确太优秀了,实在不行,我以后读个技校,自己发展发展,说不定还能当个网红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向莎莎提出你的观点并劝说她。(4分)
莎莎,我认为你要努力进取,自强不息。得过且过是行为的懒惰,也是思想的懒惰,积极进取才是我们中学生应有的少年意气;而且与优秀者竞争,会让我们变得更优秀,你没有努力拼搏过,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君子以自强不息”,不要轻易给自己定义一个平庸的未来,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所以,让我们一起自强不息,努力进取吧。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星斗其文,赤子其人(22分)
汪曾祺
①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字是晋人小楷,一看就知道是张充和写的。词想必也是她拟的。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是嵌字格,但是非常贴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这个四妹对三姐夫沈二哥真是非常了解。
②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他在填履历表时,“民族”一栏里填土家族或苗族都可以,可以由他自由选择。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煮在豆芽菜汤里)。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③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看似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
④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
⑤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就是这样!”八十岁那年,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他的家乡每年有人来看他,沈先生非常亲切地和他们谈话,一坐半天。
⑥沈先生很好客,朋友很多。老一辈的有林宰平、徐志摩。沈先生提及他们时充满感情。我认识他后,他经常来往的有杨振声、张奚若、金岳霖、朱光潜诸先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他们的交往真是君子之交,既无朋党色彩,也无酒食征逐。清茶一杯,闲谈片刻。
⑦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拉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字来帮助他,价款直接寄给诗人。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我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
⑧沈先生自奉甚薄,穿衣服从不讲究。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但在帮助家乡时先生总是竭尽全力。《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他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
⑨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⑩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摘自汪曾祺《慢煮生活》,有删减)
4.请你根据文章④~⑧段内容,把方框里的事件补充完整。(每空限 6个字以内)(6分)
④爱改自己文章 ⑤爱他的家乡 ⑥好客,朋友多 ⑦竭力帮助青年 ⑧竭力帮助家乡
5.沈先生的“耐烦”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的意思,你认为我们日常说的“耐烦”还有哪些含义,请写出其中一种。(4分)
不急躁;不怕麻烦;不烦。
6.作者善于通过生活场景来刻画人物,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的画线句。(4分)
衣着“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写出生活俭朴。“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写人物动作行为,刻画出专事学问的学者形象。这句话运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沈先生专事学问,生活俭朴的学者形象。
7.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用“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评价沈从文一生的理解。(4分)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四妹张充和对沈从文文章和人品的高度评价。“星斗其文”是说沈从文的文章如明星似北斗,闪耀文坛;“赤子其人”是说沈先生为人有赤子情怀,心地善良、纯洁。
8.沈从文先生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链接材料]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沈从文《水云》)
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像沈老那样始终怀有赤子情怀,始终保持平和谦虚的态度,保持一份清醒,不失原则,不乱本心,不忘自我;要学会思考,找到标杆,不要盲从。
(二)(17分)
材料一:
说起寒露,会想到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除此之外,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和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堪称最贴切。因为这两首诗词都明明白白写到了菊花,贴近古人对寒露“三候”的描述。寒露第一候“鸿雁来宾”,意思是,鸿雁排队大举南迁。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是说,雀鸟变成了海里的蛤蜊。这个节气,雀鸟不见了,海边出现很多蛤蜊,条纹及颜色与雀鸟相似,于是古人认为雀鸟变成了蛤蜊。三候“菊有黄华”,黄色的菊花此时已普遍开放。
菊是寒露的主角,赏菊是爱花者此时的主旋律。但是,接下来,满山的红叶就要次第开放:“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春山何似秋山好,红叶青山锁白云。”“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多美啊,一首比一首美。是的,那斑斓的红叶,即将奏响秋天最美的音符。
(选自《寒露,露似真珠月似弓》,有删改)
材料二:
小雪,是庄户人盼丰年的乐章。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节气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开春农作物少有病虫害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
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洁白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盛唐的戴叔伦守着木格小窗读书,抬头望雪,吟道:“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晚唐的高骈被庭外的白雪映青竹所感染,诗云:“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五代宋初的徐铉感叹又是一年将尽时,日月如梭,韶华易逝,诵曰:“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南宋的陆游则幻想乘着雪花轻盈的羽翼,在冬日的夜波里邀游,“忽忽身如梦,迢迢日似年。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
(选自《小雪将雪》,有删改)
材料三:
节气之美,美在诗意。每一个节气名,都清简如诗,双音节,读来朗朗上口,易记于心。谷雨,天清地明的春天里,谷和雨,两种事物结合在一起,有一种朴实动人的内涵;白露,晶莹,略有凉意,与桂花共同散发着清芬,于是中秋至,明月圆,佳人共,天伦乐。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光芒穿透历朝历代。从陶渊明在南山下种的菊,到李白吟咏过的月光,杜甫居住过的草堂,苏轼在赤壁东坡植的梅,大都可从节气里找到相应的佐证或依据。姜夔词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分明是雨水时节绿意满眼的景致;晏殊词里“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则是一派清新田园春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雪时邀友小酌,岂独白居易一人?而在冰封雪盖的大寒之夜,不仅有凌寒而开的梅花,还会想起杭州湖心亭看雪的张岱,想起雪夜访戴安道的王子猷,想起寒江独钓的柳宗元。那人,那景,都诗意满满,诗香盈怀。
(选自《节气之美》,有删改)
9.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大雁南飞、海边出现很多蛤蜊、菊花开放,这些都是寒露突出的物候现象。
B.人们期盼小雪时节落雪,因为这有利于来年的农业生产。
C.我们从古人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篇中,都可以找到记述节气的痕迹。
D.三则材料在介绍“节气”时,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达到了普及知识和传递美好的写作意图。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洁白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
不能删去。 “也”表示“同样”,即小雪不仅是诗人的,还是其他人的。如果去掉,句意就变得太绝对了,这与事实不符。这个字的使用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严密。
11.材料三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举例子。 以“谷雨”和“白露”的节气名中的诗情画意为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节气之美,美在诗意”这一内容。
12.读了以上材料,请你说说“节气之美”除了“美在诗意”,还美在哪些方面。(6分)
示例:①美在古代劳动人民观察和总结的智慧;②美在指导和调整人们的生活作息;③美在人们寄托在节气上的美好期许。
(三)(16分)
[甲]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时命杜充①守建康金人与成②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充竟不出。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三年春,召赴行在③。江西宣谕刘大中奏:“飞兵有纪律,人恃以安.,今赴行在,恐盗复起。”不果行。秋,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
(节选自《宋史·岳飞列传》)
[注]①杜充:时任江淮宣抚使,留守建康。②成:李成,两次任南宋官职,后为金将。③行在:古代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改容式.车 式: 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虏: 被俘虏,被俘获
(3)飞泣谏.请视师 谏: 劝谏
(4)人恃以安. 安: 安定,安稳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时命杜充守建康/金人与成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披甲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
(2)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
皇帝亲自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帜赏赐给岳飞。
16.周亚夫和岳飞统领下的军队都纪律严明,这在[甲][乙]两文中各有何表现?(4分)
[甲]戒备森严(或“严阵以待”)。[乙]秋毫无犯(或“保民安境”)。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无数的人给你温暖、快乐、幸福……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忆起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你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激。
请选择一位你最想感谢的人,以“给 的一封信”为题目,写一封致谢信。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