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学习相关纪录片后,小组成员拟写了一段文案,请将其中引用的诗文补充完整。
徜徉在经典诗文的画廊中,目之所及,美无处不在。诗文之美,美在意境,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 ”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美在情感,杜甫的《春望》中“ , ”春天的花开、鸟鸣无不触动着诗人的忧国思亲;美在哲思,晏殊《浣溪沙》中“ , ”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并给人以哲理性启迪。壮哉,我中华诗词绵延不断;美哉,我中华诗词春色满园!
(2)中华民族,英雄辈出。英雄就是平凡的人,用拼命硬干的决心,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自己的光,做自己的英雄“ , ,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英雄就是有志之士用历史之经验,发出自己的声音:要靠仁政,点亮国家前行的路,“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谁也想象不到,隔壁新来的战友,竟有这样超人的顽强意志,被担架抬进牢房时,已经是奄奄一息,才过了短短的几天,谁能想到他竟挺身站起,哪怕拖着满身刑具,哪怕即将到临的更残酷的摧残,哪怕那沉重的铁镣钢锯似的磨锯着皮开肉绽沾满脓血的huái骨,那充溢.着胜利信心的脚步,正带着对敌人的极度轻miè,迎着初升的红日,从容不迫地在魔窟.中顽强地散步。他用硬朗的脚步声,铁镣碰响的当啷声,向每间牢房致意,慰藉着战友们的关切;并且用钢铁的音节磨励着他自己的和每一个人的顽强斗争的意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huái( )骨 充溢.( ) 轻miè( ) 魔窟.( )
(2)以上文字选自 、 合著的长篇小说《红岩》,选段中“新来的战友”指的是 。(3分)
(3)画线句中含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应改为“ ”。(2分)
(4)“红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联系上面语段,概括其内涵。(3分)
3.复兴中学八年级(1)班开展“我身边的文化遗产”专题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3分)
(1)下面是张红同学为这次活动写的一段开场白,请你帮她修改。(4分)
临淮泥塑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淮河中游的霍邱县临淮岗一带,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身为六安市临淮岗人,我深感自豪。临淮泥塑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特点在于取材丰富朴素,能反映群众日常生活场景,彰显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表现手法小中见大,立意高远,主题表达鲜明,造型千姿百态;作品具有完整性,不拼凑,还具有不风化、不裂变、逼真、耐收藏等特点。[甲]为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乙]我班准备开展一次《我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2)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3)这条宣传标语将被放大书写并悬挂在班级醒目处,负责书写的同学对使用行书还是隶书有些犹豫,请你帮他选择其中的一种并简述理由。(2分)
(4)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一些文化遗产项目汇编制作成一本小册子,已经拟了两个栏目,请你仿照它们再拟写两个,可以从文物、艺术、名胜、民俗等角度来拟写。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2分)
栏目一:品味传统工艺
栏目二:游览古式建筑
栏目三:
栏目四:
(5)活动中,八年级(1)班班委会邀请陈老师为大家做专题讲座,下图是陈老师做讲座时投影的图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片要表达的内容。(50字以内)(3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晨曦里的莫高窟(22分)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11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12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13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
4.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表格填充完整。(3分)
文章脉络 “我”的情感态度
自从求学时期第一次到莫高窟至以后几十年间到访 ①
② “我”想用画笔表达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回到兰州完成与莫高窟相关的画作 ③
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4分)
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6.读第⑩段画线的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7.文章以“晨曦里的莫高窟”为题有哪些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5分)
8.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请说说作者镌刻在心中的美指哪些美。你在初中阶段一定也有镌刻在心中的美,请简要写下来。(6分)
(二)(17分)
材料一: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节选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材料二: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材料三:
元代画家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是中国山水画隐逸类题材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画中,绵密的群山围绕出一个居于画面左上方的向内的世界,这是一个隐逸的世界,是理想的彼岸。与此同时,画面右下方被群山隔绝在外的世界象征着外部的现实世界,是现实的此岸。鉴赏这幅作品,观者被画家设定为站在此岸之人,目光会不由得沿着画家设定的线索,逐渐越过密林深处,透过绵延的山脉,终于发现了一个别有洞天的彼岸世界。从这幅画的创作时间判断,此地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不太可能呈现出如此静谧的氛围,但王蒙却通过自己的画笔,营造了一个理想的山水世界。
(节选自刘亚刚《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9.对本文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画家通过夸张渲染思想感情,意境会更鲜明。
B.画家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独创性。
C.图画必须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
D.元代画家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不可能呈现出静谧的氛围。
10.根据材料一,说说怎样才能获得山水画的意境。(4分)
11.朱光潜先生拿图画和相片作比较,阐明了美术创作应遵循怎样的原则?(4分)
12.从《青卞隐居图》的创作时间判断,画中如此静谧的氛围与此地当时战乱的现实不太符合。请结合选段中有关意境的论述,加以解释。(6分)
(三)(16分)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选自《列女传》,有删改)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荷.担者三夫 荷:
(2)而.山不加增 而:
(3)母置.之 置:
(4)即有不称. 称: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16.简要分析[甲]文中的愚公和[乙]文中赵括母亲有怎样的共同特点。(4分)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题目:家乡的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第五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学习相关纪录片后,小组成员拟写了一段文案,请将其中引用的诗文补充完整。
徜徉在经典诗文的画廊中,目之所及,美无处不在。诗文之美,美在意境,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美在情感,杜甫的《春望》中“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春天的花开、鸟鸣无不触动着诗人的忧国思亲;美在哲思,晏殊《浣溪沙》中“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并给人以哲理性启迪。壮哉,我中华诗词绵延不断;美哉,我中华诗词春色满园!
(2)中华民族,英雄辈出。英雄就是平凡的人,用拼命硬干的决心,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自己的光,做自己的英雄“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英雄就是有志之士用历史之经验,发出自己的声音:要靠仁政,点亮国家前行的路,“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谁也想象不到,隔壁新来的战友,竟有这样超人的顽强意志,被担架抬进牢房时,已经是奄奄一息,才过了短短的几天,谁能想到他竟挺身站起,哪怕拖着满身刑具,哪怕即将到临的更残酷的摧残,哪怕那沉重的铁镣钢锯似的磨锯着皮开肉绽沾满脓血的huái骨,那充溢.着胜利信心的脚步,正带着对敌人的极度轻miè,迎着初升的红日,从容不迫地在魔窟.中顽强地散步。他用硬朗的脚步声,铁镣碰响的当啷声,向每间牢房致意,慰藉着战友们的关切;并且用钢铁的音节磨励着他自己的和每一个人的顽强斗争的意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huái( 踝 )骨 充溢.( yì ) 轻miè( 蔑 ) 魔窟.( kū )
(2)以上文字选自 罗广斌 、 杨益言 合著的长篇小说《红岩》,选段中“新来的战友”指的是 许云峰 。(3分)
(3)画线句中含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磨励 ”,应改为“ 磨砺 ”。(2分)
(4)“红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联系上面语段,概括其内涵。(3分)
选段中,新来的战友展示了超人的顽强意志和对敌人的极度轻蔑,这正是革命者顽强斗争精神的体现,而这种顽强的精神离不开先辈对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因此,红岩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革命信仰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3.复兴中学八年级(1)班开展“我身边的文化遗产”专题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3分)
(1)下面是张红同学为这次活动写的一段开场白,请你帮她修改。(4分)
临淮泥塑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淮河中游的霍邱县临淮岗一带,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身为六安市临淮岗人,我深感自豪。临淮泥塑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特点在于取材丰富朴素,能反映群众日常生活场景,彰显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表现手法小中见大,立意高远,主题表达鲜明,造型千姿百态;作品具有完整性,不拼凑,还具有不风化、不裂变、逼真、耐收藏等特点。[甲]为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乙]我班准备开展一次《我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应将“继承”和“弘扬”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2)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示例:传承文化遗产,你我一起行动。
(3)这条宣传标语将被放大书写并悬挂在班级醒目处,负责书写的同学对使用行书还是隶书有些犹豫,请你帮他选择其中的一种并简述理由。(2分)
示例一:隶书。理由:隶书的字形扁阔,体势开张,端庄大气。
示例二:行书。理由:行书用笔灵活,舒展飘逸,赏心悦目。
(4)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一些文化遗产项目汇编制作成一本小册子,已经拟了两个栏目,请你仿照它们再拟写两个,可以从文物、艺术、名胜、民俗等角度来拟写。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2分)
栏目一:品味传统工艺
栏目二:游览古式建筑
栏目三: 示例:游览名胜古迹
栏目四: 体验古老民俗
(5)活动中,八年级(1)班班委会邀请陈老师为大家做专题讲座,下图是陈老师做讲座时投影的图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片要表达的内容。(50字以内)(3分)
示例: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原因有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两种。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晨曦里的莫高窟(22分)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11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12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13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
4.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表格填充完整。(3分)
文章脉络 “我”的情感态度
自从求学时期第一次到莫高窟至以后几十年间到访 ①“我”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或“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②作为本土画家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或“‘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欣赏晨曦里的莫高窟”) “我”想用画笔表达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回到兰州完成与莫高窟相关的画作 ③“我”把莫高窟以及敦煌之美镌刻在心中(或“‘我’通过创作作品表达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4分)
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晨光里亮黄色的树叶比作闪耀的金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叶在阳光下光彩熠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惊叹与喜爱之情。
示例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眼前的美景比作史诗般的图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晨曦里莫高窟前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6.读第⑩段画线的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示例:“凝望”是目不转睛地看或注目远望的意思。写出了画家深情投入创作的状态,表达画家对敦煌艺术伟大与神奇的惊叹和崇敬之情。
7.文章以“晨曦里的莫高窟”为题有哪些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5分)
示例:选文题目含义丰富。“晨曦里的莫高窟”交代文章内容与写作对象,“晨曦”一词表现特定情境下“莫高窟”独特的美,蕴含“莫高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之意,“莫高窟”是文章的线索,也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答对两点即可)
8.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请说说作者镌刻在心中的美指哪些美。你在初中阶段一定也有镌刻在心中的美,请简要写下来。(6分)
①晨曦里的莫高窟的风景之美。②莫高窟的洞窟、壁画等艺术之美。③为莫高窟作出贡献的情怀之美。 示例:老师坚持带我们晨练,迎着朝阳,向着梦想。太阳初升,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向未来前进,这幅美景,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二)(17分)
材料一: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节选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材料二: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材料三:
元代画家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是中国山水画隐逸类题材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画中,绵密的群山围绕出一个居于画面左上方的向内的世界,这是一个隐逸的世界,是理想的彼岸。与此同时,画面右下方被群山隔绝在外的世界象征着外部的现实世界,是现实的此岸。鉴赏这幅作品,观者被画家设定为站在此岸之人,目光会不由得沿着画家设定的线索,逐渐越过密林深处,透过绵延的山脉,终于发现了一个别有洞天的彼岸世界。从这幅画的创作时间判断,此地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不太可能呈现出如此静谧的氛围,但王蒙却通过自己的画笔,营造了一个理想的山水世界。
(节选自刘亚刚《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9.对本文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画家通过夸张渲染思想感情,意境会更鲜明。
B.画家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独创性。
C.图画必须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
D.元代画家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不可能呈现出静谧的氛围。
10.根据材料一,说说怎样才能获得山水画的意境。(4分)
对描绘的景物,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对描绘的景物,要能表现其精神实质;对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
11.朱光潜先生拿图画和相片作比较,阐明了美术创作应遵循怎样的原则?(4分)
一切美术作品,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12.从《青卞隐居图》的创作时间判断,画中如此静谧的氛围与此地当时战乱的现实不太符合。请结合选段中有关意境的论述,加以解释。(6分)
示例一:中国画重在表现所描绘景物的精神实质,并不强调和现实完全一致,是在创造意境。 示例二:画家力求表现所描绘景物的精神实质,经过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示例三: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有了深刻感受,有了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就有了意境的独创性。 示例四:画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又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画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
(三)(16分)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选自《列女传》,有删改)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荷.担者三夫 荷: 肩负、扛
(2)而.山不加增 而: 可是,表转折的连词
(3)母置.之 置: 放下不管
(4)即有不称. 称: 称职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不如。
(2)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他父亲当时身为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有几十人,他所结交的朋友有几百人。
16.简要分析[甲]文中的愚公和[乙]文中赵括母亲有怎样的共同特点。(4分)
愚公和赵括母亲都是有德有识的人。愚公能看到子子孙孙无穷尽,最终会将大山移走,可见他考虑问题周到,见识深远;赵括母亲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考虑问题周到,她讨得“无随坐”的承诺,说明她见识深远。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题目:家乡的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