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1.《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 。
2.《采桑子》中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愈显西湖之幽静的句子是: 。
3.《相见欢》中表现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句子是: ?
4.《如梦令》中抒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 ;词中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句子是: 。
5.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有豪放和 两大流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是 和辛弃疾,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和 。
6.欧阳修,字永叔,号 、六一居士,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与韩愈、 、苏洵、苏辙、苏轼、 、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7.作者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8.“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1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2.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1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棹”二字委婉写出轻舟的缓慢,暗示词人游览西湖时的从容自得。
B.上片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描绘出西湖的无限美好的风光。
C.下片动静结合,表现了词人追求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D.全词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描绘了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明快的秋日美景。
15.下列四个选项中,与本词的词牌名相同的一项是( )
A.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B.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C.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7.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18.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9.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20.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四)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1.《如梦令》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愉的词语是“ ”,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 ”和“ ”。
22.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一滩鸥鹭”写出了词人的恐惧之情。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23.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24.[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并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按要求默写句子。
1.《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2.《采桑子》中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愈显西湖之幽静的句子是: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
3.《相见欢》中表现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句子是: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
4.《如梦令》中抒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句子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二、文学常识填空。
5.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有豪放和 婉约 两大流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是 苏轼 和辛弃疾,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和 李清照 。
6.欧阳修,字永叔,号 醉翁 、六一居士, 北宋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与韩愈、 柳宗元 、苏洵、苏辙、苏轼、 王安石 、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三、诗歌鉴赏。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7.作者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夕阳 、 落花 和 归燕 等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8.“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惆怅,抒发了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感情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揭示了人生易逝、轮回无穷的人生哲理,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二)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2.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1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了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短棹”二字委婉写出轻舟的缓慢,暗示词人游览西湖时的从容自得。
B.上片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描绘出西湖的无限美好的风光。
C.下片动静结合,表现了词人追求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D.全词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描绘了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明快的秋日美景。
15.下列四个选项中,与本词的词牌名相同的一项是( C )
A.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B.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C.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流连山水的愉悦(或“悠然自得闲适”)之情。
(三)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7.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18.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词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走向没落、衰亡。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19.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20.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手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1.《如梦令》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愉的词语是“ 沉醉 ”,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 不知归路 ”和“ 争渡 ”。
22.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一滩鸥鹭”写出了词人的恐惧之情。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23.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夏季。
24.[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并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词人待到奋力划出,却惊起一群水鸟振翅纷飞,词人瞬间的惊愕很快变成喜悦。一时间,天下群鸟纷飞,与荷塘深处笑意盈盈的词人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图画。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