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同步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新闻的标题除了有正标题外,有的还有引题和副题。
B.新闻要求报道客观事实,但是,因为立场不同,语言中会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
C.“西起九江(不含)”。如果去掉“不含”两字,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指汤恩伯那一天到达芜湖是人们没有料到的。
2.下列各项对本文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是对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横渡”“均是”等词语有力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
3.下面句中括号内填写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
A.夺回 占据 控制 B.占据 控制 切断
C.占领 控制 封锁 D.封锁 占据 控制
4.本文第二句中“西起九江”后为什么要加上“(不含)”?请简要回答。
5.本文主体部分为什么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请简要回答。
二、单选题
6.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阻遏(阻止) 歼灭(消灭)
B.绥靖(安抚、平定) 殷切(深厚、丰盛)
C.管辖(管理) 锐不可当(抵挡)
D.瑰宝(奇特、珍贵) 高屋建瓴(建立)
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开展赛龙舟、包粽子活动,可以使屈原“忠心爱国、坚韧不懈”的精神传承下去。
B.我的启蒙老师对我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啊!
C.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
D.现在医学发达,移植记忆也许不是完全可能的事。
8.小宁在审稿时,发现“知识贴士 ”栏目有一处错误,请你帮他选出有误的一项( )
A.新闻包括消息、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属于消息。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B.传记要求真实,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
C.骈文是一种文体,以四字、六字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声律。《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朝“骈文双璧 ”。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为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
9.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阻遏(è) 管辖(xiá)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ǎng)
B.磅礴(bàng) 歼灭(qiān) 荻港(dí) 排山倒海(dǎo)
C.绥靖(suí) 芜湖(wú) 逃窜(cuàn) 高屋建瓴(líng)
D.阌乡(wén) 要塞(sè) 殷红(yīn) 负隅顽抗(yú)
10. 下列句子中,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1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新闻又称为消息,及时地、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
B.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C.新闻稿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其中背景和结语是主要部分。
D.新闻的特点是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
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钢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4】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清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呼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三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2.这则消息的“电头”是 ,“导 语”部 分是第 句(只填序号)。 主体部分是第 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事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 。
13.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现具体数字的词语?
14.按课文内容在括号 里应填的词语分别是 、 、 ,并从语言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
15.这则消息在报道渡江战役时,三路大军哪路大军详写? 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C
4.因为九江当时还没有解放,没有发生渡江战役,指明渡江区域不包括九江,使语意明确,符合新闻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的要求。
5.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考查对新闻导语及作用的理解。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3)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辨析近义词可以从感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语体色彩等方面进行辨析。这样的题,可以用排除法,排除不太恰当的词语,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
(4)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的能力。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答题时要结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意思,最后加上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1.ABC正确。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指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是汤恩伯没有料到的。
故答案为:D
2.ABD正确。C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了消息的核心事实。
故答案为:C
3.夺回:从别人那里取回自己的东西。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并占有。控制:掌握住,使其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一定范围。封锁 :用强制力量使与外界隔绝。切断:断开电路可能切断。结合语境分析,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本来属于国民党所有,人民解放军用武装力量取得并占有。故第一空应选用“占领”。把江阴要塞中的的人掌握住,使其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一定范围。故第二空应选用“控制”。故选C。
故答案为:C
4.“不含”意思是不包括。当时九江当时还没有解放,如果不加上这个词语,意思就变成了九江也解放了。这和事实不符。这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 因为九江当时还没有解放,没有发生渡江战役,指明渡江区域不包括九江,使语意明确,符合新闻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的要求。
5.把这三路军发起渡江战役的时间和取得的战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故本文主体部分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
故答案为: 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6.【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高屋建领”为“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建”为倾倒之意。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7.【答案】B
【解析】A.缺少主语,去掉“通过”;
B.正确;
C.前后表述不一致,去掉“能否”;
D.否定词误用,改为“移植记忆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8.【答案】D
【解析】D:错误。律诗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选项中“颈联”和“颔联”位置颠倒。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文学文化常识一般考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体裁等。教材上的知识点注意掌握。
9.【答案】C
【解析】A.有误,“锐不可当”的“当”应读“dāng”;
B.有误,“磅礴”的“磅”应读“páng”,“歼灭”的“歼”应读“jiān”;
C.正确;
D.有误,“要塞”的“塞”应读“sài”,“殷红”的“殷”应读“yān”。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10.【答案】C
【解析】ABD. 表达方式为记叙;
C.表达方式为议论。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解答时结合具体的内容做出分析即可。
11.【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 新闻稿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必要部分。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答案】12.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1】【2】;【3】-【17】;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锐不可当
13.可以后出作者的严谨,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与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误解。
14.占领;控制;封锁;连续几个动词连用,使语言雄健有力,达到意想不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15.详写东路军。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石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入南京。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新闻电头、导语、主体的筛选,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电头、导语、主体的概念和位置,然后再结合具体新闻进行分析筛选。
(2)本题考查赏析消息语言的能力。消息语言的特点是具体、准确、简练,因此赏析消息语言时要结合消息内容赏析消息语言的表达效果。
(3)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分析材料详略的能力。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最能直接的、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
12.本文开始有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交代发布的时间、地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且有一个“电”的明显标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故导语是第①②句。
新闻主体是消息中承接导语的主要部分。它用典型而充分的新闻事实、必要的背景材料,对导语进行补充和发挥,表现新闻主题。由此可知③~17句是新闻的主体。
第六个空从导语中找到能体现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即可,①②句中“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两个词语能体现。
最后一个空,从主体部分找到体现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即可。主体中“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由此可知此处应填“锐不可当”。
故答案为: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1】【2】;【3】-【17】;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锐不可当
13.新闻一定要真实,所以在用语上一定要力求准确。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可以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与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误解。
故答案为:可以后出作者的严谨,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与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误解。
14.占领:以武力占有对方控制的土地。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封锁:(用强制力量)使跟外界联系断绝。句子意思是:我军以武力占有对方控制的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掌握住江阴要塞,不使敌人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让处于长江防线的敌人跟外界联系断绝。由此可看出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取得了丰硕的战果。而且,这些战果,作者只用几个动词就能说得非常清晰,非常鼓舞人心,也让人非常震撼。
第4空、连续几个动词连用,使语言雄健有力,达到意想不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故答案为:占领;控制;封锁;连续几个动词连用,使语言雄健有力,达到意想不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15.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中路军所遇到的抵抗较弱,所以略写。“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西路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所以,放在中路军之后详写。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详写。这样安排,便于读者理解战况的战略意义,更能使文章涌起高潮。
故答案为:详写东路军。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石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入南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