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短文二篇 同步分层作业
一、综合题
导学一为更好地学习《短文二篇》, 全班开展了“作者印象”“美景共赏”“情理感悟”三个读书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活动一:作者印象
[材料一]
陶弘景(456-536),字____,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材料二]
苏轼(1037-1101),字____,号东坡居士,眉山人,____(填朝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三]
古人的“号”大多是成年以后自取的,一般都蕴含其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陶弘景的自号因他辞官隐居在江苏茅山华阳馆而得;而苏轼的号也是他自己取的,源于他被贬谪黄州时,在城东门外的一个土坡上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以补贴家用的一段人生经历。
1.根据课文注释, 将材料一和材料二补充完整。
2.结合以上相关材料,陶弘景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 ;而大文豪苏轼在人生失意的情况下,自号“东坡居士”,你对他的评价是: 。
3.活动二:美景共赏
《答谢中书书》篇幅短小,却将风景写得十分优美。请选择你喜欢的欣赏角度,参考示例,评赏文中的“山川之美”。如果你在阅读中生发出新的欣赏角度,可以把它补充在⑥处,展开评赏,并与同学分享。
欣赏角度
①视角多样:高与低、前与后、上与下、早与晚,皆成风景。
②生机无限: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尽在短文的字里行间,动植物都是生机勃勃的。
③细节生辉:美感就在某个字眼里,美感就在句子细微之处。
④多种感官:风景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触碰,更可以用心感受。
⑤色彩丰富:石壁色彩斑斓,竹林青葱茂密,其实云雾、夕阳、潜游的鱼儿也有各自的颜色……
⑥ :
[示例]
①视角多样:“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我们仿佛抬头看见高耸入天际的山峰,低头又见清澈见底的水流。一高一低,仰俯之间,天地是那样的广袤,景色是如此的迷人。听山林间有“猿鸟乱呜”,看河流里有“沉鳞竞跃”,美景环绕,美不胜收!
4.前人点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点评的理解。
5.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记录的不仅是默默流淌的如水月色,更是自己起伏的心绪。请按要求完成相应的题目。
①概括A、B两处相应的内容,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
B:
②仿照a、c,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将b、d两处补充完整。
a.正是秋末冬初,寒意渐深,月色悄然人户,作者被美好的月色唤起了雅兴,带着欣赏月色的喜悦,又似怀有一丝无奈,走出家门。
b.
c.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引发了作者的情思,此时的作者是超脱的。
d.
二、单选题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山川之美/成人之美
晓雾将歇/将功补过
B.欲界之仙都/一家之辞
古来共谈/同甘共苦
C.猿鸟乱鸣/百家争鸣
与其奇者/生死与共
D.五色交辉/疾言厉色
自康乐以来/自强不息
7.下列加点字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解衣欲睡 清心寡欲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自寻烦恼
C.相与步于中庭 寸步难移
D.盖竹柏影也 遮天盖日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山川之美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又数刀毙之 D.水陆草木之花
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自/康乐以来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下列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理解:苏轼正想要睡觉,看到月光美好,心中喜悦之情顿生,于是走出门去游乐。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理解:苏轼与张怀民在院中散步,看到月光照耀下水中的藻、荇交错,水边的竹柏掩映,陶醉之情油然而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理解:苏轼在夜晚无所事事,只能闲游,因此说自己和张怀民是“闲人”,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悠闲态度的反思。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门当户对
B.实是欲界之仙都/山川之美/一以贯之
C.解衣欲睡/实是欲界之仙都/呼之欲出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与日俱增
13.把【乙】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甲】文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结合原文词句简要说一说。
15.【甲】文中,陶弘景把谢灵运当作知音,【乙】文中,苏轼把张怀民作为知音。同是与知音共赏美景,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他们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通明;子瞻;北宋
2.这是一个追求自由的隐逸之人;乐观豁达,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意思相近即可)
3.示例:②;生机无限:青葱茂密的竹林,四季常青,猿猴与鸟儿的鸣叫声更添活泼的气息,尽管是日暮时分,竞相跃出水面的鱼儿也彰显了自然界的生命力。
4.作者初写自己的错觉,庭下有积水、水中有藻荇,没有一个”月”字;后揭秘原来积水是当晚的月光,水草是月下竹柏的影子。虽没有直接写月光,却间接写出了月色的皎沽、月光的柔美,勾画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好境界。
5.寻友赏月;感悟”闲人”;面对如此美好的月色,作者来到承天寺寻找志同道合的友人张怀民,想与友人共同赏月,以求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作者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自问,表达了身居闲职、享受清闲又自嘲为”闲人”的感慨,更表现了以豁然旷达面对人生曲折的心态。
【解析】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⑸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填朝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答案为:通明;子瞻;北宋
2.对陶弘景的第一印象可从他对山川之美的追求分析。对东坡参加农业劳动的评价可从他在被贬时的心态分析。
故答案为:这是一个追求自由的隐逸之人;乐观豁达,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3.可从自己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写出合适的欣赏角度,合理即可。任选自己喜欢的欣赏角度,结合文章中的原句,对其景色、画面进行描述。
故答案为:示例:②;生机无限:青葱茂密的竹林,四季常青,猿猴与鸟儿的鸣叫声更添活泼的气息,尽管是日暮时分,竞相跃出水面的鱼儿也彰显了自然界的生命力。
4.这句话先写庭下如水,有藻、荇交横,然后才说明那是竹柏的影子。可结合这一比喻对月光特征的展示分析作用。
故答案为:作者初写自己的错觉,庭下有积水、水中有藻荇,没有一个”月”字;后揭秘原来积水是当晚的月光,水草是月下竹柏的影子。虽没有直接写月光,却间接写出了月色的皎沽、月光的柔美,勾画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好境界。
5.①A:可结合苏轼起床后的行为分析。B:可结合作者最终对两人状况的感慨分析。
②b:可结合苏轼去承天寺的目的以及所寻求的东西分析。d:可结合二人面对贬谪的心态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寻友赏月;感悟”闲人”;面对如此美好的月色,作者来到承天寺寻找志同道合的友人张怀民,想与友人共同赏月,以求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作者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自问,表达了身居闲职、享受清闲又自嘲为”闲人”的感慨,更表现了以豁然旷达面对人生曲折的心态。
6.【答案】B
【解析】A翻译为:山川景色的美丽。美,美丽
翻译为:成全别人的好事。美,好事
翻译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将,将要
翻译为:用功劳来补偿过错。将,把,用
B翻译为: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呀。之,的
翻译为: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之,的
翻译为: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共,共同
翻译为: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共,共同
C翻译为: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鸣,鸣叫
翻译为: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鸣:指发表意见
翻译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翻译为:活在一块,死在一起,同生共死。 与:和
D翻译为: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色,颜色
翻译为:指说话急躁,神色严厉。色,神色
翻译为: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自,自从
翻译为: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自,自己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7.【答案】B
【解析】A翻译为: 我正准备解衣入睡。 欲:想要,准备
翻译为: 清除杂念,保持心地宁静或保持心地清净,少生欲念。 欲:欲念
B翻译为: 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寻:寻找
翻译为: 自找的烦闷苦恼。 寻:寻找
C翻译为: (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步,散步
翻译为: 形容走路困难。步,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D翻译为: 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翻译为: 遮蔽天空和太阳。 盖:遮蔽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8.【答案】B
【解析】A翻译为: 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 朗读节奏正确
B翻译为: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朗读节奏应该是: 念 / 无与为乐者,遂 /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翻译为: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朗读节奏正确
D翻译为: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朗读节奏正确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划分。方法是: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9.【答案】C
【解析】A翻译为: 山川景色的美丽。之,的
B翻译为: 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呀。之,的
C翻译为:又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之,代词,代指狼
D翻译为: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之,的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10.【答案】D
【解析】A翻译为: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朗读节奏正确
B翻译为: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朗读节奏正确
C翻译为: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朗读节奏正确
D翻译为: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朗读节奏应该是: 未复有 / 能与其 / 奇者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划分。方法是: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11.【答案】A
【解析】A 正确
B 错误。例句翻译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此句语言空灵剔透,闲淡优美,诗人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别致,描绘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境界,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透露出一种纯美的宁静。“陶醉”错误。
C 错误。例句翻译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都是清闲之人,体现了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也表达出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以及对壮志难酬之苦闷的自我排遣。“反思”错误。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及语句理解。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语句理解注意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答案】12.A
13.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14.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我”是继谢灵运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有期与谢公比肩之意。(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15.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
乙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情感尽在其中。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言文主旨分析其深层意思。
(4)本题考查文言文情感。通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大意。在文中找到描写句、作者评价句、情感句、其他人看法等,综合分析归纳陶弘景、苏轼的情感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2.A翻译为: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 户,门
翻译为: 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 户,门
翻译为: 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 户,门
B翻译为: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之,的
翻译为:山川景色的美丽。 之,的
翻译为: 指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始至终都不会改变。 之,指示代词,这,那
C翻译为: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欲,打算,将要
翻译为: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欲,七情六欲
翻译为:原形容人像画得逼真,只要叫他一声就会走出来。现形容文学作品里描写刻画的人物形象特别生动。欲,就,要
D翻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翻译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与,一起,和
翻译为: 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 与,跟,和
故答案为:A
13.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空明、藻荇、盖”。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盖:句首语气词,大概是。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1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为: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作者深憾于自谢灵运以来竟无人妙赏此佳山水,惋惜无人欣赏此处美景。也是对谢灵运的钦佩和仰慕。我是谢灵运之后唯一的“与其奇者”,我真优秀啊,对自己高雅的情趣的赞美。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故答案为: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我”是继谢灵运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有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15.【甲】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乙】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故答案为: 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
乙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情感尽在其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