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与朱元思书 同步分层作业
一、综合题
1.“长忆孤洲二三月,春山偏爱富春多。”春天的韵致总把山水整合得美轮美奂,令这个季节的富春江更是别有一番魅力。于是带着好奇,李阳参加了“春游富春江”的旅行活动。
(1)如果你是旅行社的导游,你将如何向李阳介绍富春江呢?请结合课文《与朱元思书》中的相关描写,写一段导游词。
(2)行至一处,李阳看到在富春江边的石头上有一副对联,只可惜下联已经模糊不清,请你为其拟写一个合适的下联。
上联:千峰争雄,奇山飘出天籁音
下联:
(3)在休息时,李阳在墙上发现了下面四幅关于《与朱元思书》的书法作品,其中属于楷书的是( )
A.
B.
C.
D.
二、单选题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蝉则千转不穷 哀转久绝 B.疏条交映 饭疏食,饮水
C.从流飘荡 一狼仍从 D.有时见日 吾日三省吾身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D.好鸟相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疏条交映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急湍甚箭 世人甚爱牡丹
C.横柯上蔽 负势竞上 D.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
5.下列对《与朱元思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文中写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一静一动,细致地描绘出“异水”的动人之态。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D.文章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6.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水皆缥碧(piǎo) 急湍甚箭(tuān)
B.互相轩邈(māo) 泠泠作响(líng)
C.嘤嘤成韵(yīng) 鸢飞戾天(lì)
D.经纶世务(lún) 好鸟相鸣(hǎo)
7.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主要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其中背景和结语必须有。
B.《三峡》选自北魏历史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校正》,其中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是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他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D.《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三、文言文阅读
编辑组准备将三篇描写山水的诗文拍摄成短视频,请你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甲】西江上送渔父
温庭筠
却逐严光向若耶①,钓轮菱棹②寄年华。
三秋③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④。
不见水云应有梦,偶随鸥鹭⑤便成家。
白苹⑥风起楼船暮,江燕双双五两⑦斜。
【乙】与朱元思书(节选)
南朝梁·吴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浙游日记下
徐霞客
二十三日始过江山之青湖。山渐合,东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悬望东支尽处,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问之,即江郎山也。望而趋,二十里,过石门街。渐趋渐近,忽裂而为二,转而沩三;已复半岐⑧其首,根直剖下;迫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夫雁荡灵峰,黄山石笋,森立峭拔,已为瑰观;穹然俱在深谷中,诸峰互相掩映,反失其奇。即缙云鼎湖⑨,容然独起,势更伟峻;但步虚山⑩即峙于旁各不相降远望若与为一。不若此峰特出众山之上,自变幻,而各尽其奇也。
【注释】①严光:即严子陵,著名隐士,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同学,曾隐居于浙江富春山垂钓。若耶: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此溪有浣纱石,西施曾于此浣纱。此句谓渔父追随严光,隐居与若耶溪。②菱棹(zhào):采菱的小船。③三秋:古代四季中每季都分为孟、仲、季。如秋季,第一月叫孟秋、第二月叫仲秋,第三月叫季秋。此处泛指秋天。梅雨:秋季无梅雨,此处应指如梅雨的秋雨。④苇花:即芦花,生于水边。⑤鸥鹭:一本作“烟鸟”。鹭:一本作“鸟。⑥白苹:水中浮草,夏秋间开小白花。⑦五两:刘学锴认为这是古代测风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藉以观测风向、风力。一作“正雨”。⑧岐:分岔。⑨绪云鼎湖:缙云县的鼎湖峰,位于浙江绪云县,状如春笋,直刺云天。⑩步虚山:鼎湖峰的后山。
8.小语和小文探讨【丙】处断句。(限断两处)
但 步 虚 山 即 峙 于 旁 各 不 相 降 远 望 若 与 为 一
9.小文对【乙】【丙】两文中部分有特殊用法的词语不理解,请你帮忙解释。
用法 词句 释义
通假字 窥谷忘反
词类活用 横柯上蔽
一词多义 远望若与为一
不若此峰特出众山之上
10.编辑组要对三篇诗文进行拍摄,以下是部分镜头,请补全镜头脚本。
画面聚焦 拍摄画面 预期效果
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 远近结合,江边枫叶萧萧,烟雨蒙蒙,花叶相衬,气韵清旷,使如画之景在眼前。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仰拍不断向高处伸展的群山,俯拍远处蔓延而去的山势,由近推远的镜头框进连绵起伏的山峦。 俯仰之间,化静为动,赋予群山向上争取之态势及蓬勃的生命力。
迫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
11.请仿照示例,分析词句中蕴含的情感,并设计朗读脚本。
词句 朗读脚本(重音、语气、语速等)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示例:重音落在“息心”“忘反”,语速稍慢,表达作者对富春江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流露出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也包含着劝友归隐的意思。
不见水云应有梦,偶随鸥鹭便成家。
不若此峰特出众山之上,自变幻,而各尽其奇也。
12.编辑组准备将三篇诗文编在一个栏目里,请结合诗文内容,选择一个合适的视频封面,并阐述理由。
图一: 图二:
13.编辑组想为短视频配一段解说词,说说这三篇诗文所呈现的山水的独特之处。(可以参考拓展材料)
补充材料:
北方山势挺拔峻厚、山峰耸峙、山体磅礴、流泉飞瀑,空谷巨响,给人巨大的心理震慑力,使人顿生崇高敬畏之感。南方多水岸,擅于以水泊汀渚描绘山水优美的灵动之感。树木葱郁,烟云供养,是反映南方林泉气象主要描绘对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示例:各位旅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正置身于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的富春江。瞧,那“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高山奇伟嶙峋,令人惊叹。那“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江水,潺潺流淌,鱼儿嬉戏其间,似与游者相乐。面对如此人间仙境,你是否已经陶醉其中,“窥谷忘反”了呢?
(2)百舸竞流,异水传来鼓角鸣
(3)B
【解析】(1)导游词注意结合《与朱元思书》中关于山水的描写。如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语言得体,有称谓和礼貌词即可。
(2)对联注意格式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结构相衬;节奏相应;内容相关。 千峰对百船,争雄对竞流,奇山对异水,飘出对传来,天籁音对鼓角鸣。
(3)B笔画端正,字体不连接是楷书。
故答案为:(1)各位旅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正置身于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的富春江。瞧,那“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高山奇伟嶙峋,令人惊叹。那“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江水,潺潺流淌,鱼儿嬉戏其间,似与游者相乐。面对如此人间仙境,你是否已经陶醉其中,“窥谷忘反”了呢?
(2)百舸竞流,异水传来鼓角鸣
(3)B
(1)本题考查拟写导游词。注意结合《与朱元思书》中关于山水的描写,有称谓和礼貌词,语言合理得体即可。
(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注意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注意上联最后一个字读音三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读音一二声。
(3)本题考查书法。要求掌握常见书法字体及特点。隶书:蚕头燕尾,左右分展。楷书:清寒硬瘦,神气充足。字体端正,结构不连接。行书:笔断意连,潇洒自如。草书: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篆书:比较圆滑,简洁明了。
2.【答案】A
【解析】A翻译为: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 转,通“啭”鸟鸣声。
翻译为: 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转:通“啭”鸣叫。
B翻译为: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疏,稀疏
翻译为: 吃粗粮,喝冷水。疏,粗粝的饭食,即糙米饭
C翻译为: 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顺,随。
翻译为: 一只狼仍然跟从。从,跟从
D翻译为: 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日:太阳,阳光。
翻译为: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日:每天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
A:极,独一无二/停止,消失
B:看见
C:数词/许多
D:美丽的/喜欢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对于一词多义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4.【答案】D
【解析】 A翻译为: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交,相互
翻译为:与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 交,交往
B翻译为: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 甚,胜过,超过。
翻译为: 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甚,很
C翻译为: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上,在上面
翻译为: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上,向上
D翻译为: 汹涌的波浪像奔腾的马。 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翻译为: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 奔:奔驰的快马。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5.【答案】C
【解析】
A、无误;
B、无误;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描述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和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的感受,这是作者的所感,不是所见, 有误;
D、无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6.【答案】B
【解析】
A、无误;
B、互相轩邈(māo) ——miǎo ,有误;
C、无误;
D、无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识记,平时应注意反复记忆,针对习惯性读错的字词,比如:是锲而不舍(qiè),不是qì锲而不舍,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多音字,如:殷红(yān),这些易错字词应及时总结到错题集上,平时反复复习,从而准确掌握。
7.【答案】D
【解析】A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必须有。
B郦道元是地理学家。
C苏轼是北宋文学家。D无误
故答案为:D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答案】8.但步虚山即峙于旁/ 各不相降 /远望若与为一
9.同“返”,返回;在上面;好像;比得上
10.近景拍摄秋雨朦胧中依稀可见的枫叶,再远景拍摄扁舟轻荡,芦花飞舞。;示例:游人第一视角仰拍直冲云霄、尖锐锋利的山尖,似乎要与山体断开但又紧密相连;移步换景,远观云海中变幻莫测,隐约可见的山峰;示例:角度变换,江郎山若隐若现,引人步入探究;游人视角,真切感受江郎山的山势独特。
11.示例:重音落在“偶”“便”上,语气平和缓淡,表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构成心境宁静、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展现超脱世俗、归隐田园的生活理想。;示例:重音落在“不若”、“变幻”“特”“奇”上,语速稍慢,语气上扬,表达出对江郎山奇幻美景的赞美欣赏之情,也借山势特立独行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探索山水的不断追求。
12.我选择图一作封面,画面中山峰高耸入云,陡峭险峻,“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尽显江郎山奇特变幻之景。山峦起伏,层层叠叠,似波涛翻涌向天际蔓延,云海翻腾,令人深感富春山水“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壮观秀丽。图一能更加直观地欣赏山水的独特审美情趣。或:我选择图二作封面,画面中烟波浩渺,透过烟霭,在漾漾的柔波中看见随水而行的篷舟,更有一番“一夜篷舟宿苇花”的安适悠闲。远处群山连绵,峰峦叠嶂,耳边传来水声潺潺,奏听自然的悠扬乐章,“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图二封面仿若置身静谧和谐的山水之中,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13.江南山峦瑰丽,傲然峻拔,远观群山连绵,俯瞰云蒸雾蔚;水旷山远之处,耳听水声泠泠。鸟鸣阵阵,乘舟游湖。温婉灵秀的湖水从船侧滑过。便可沿江而行,触摸山水,勾连古今。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3)本题考查补全镜头。其实是古诗文画面描绘题的变形,拍摄画面和预期效果结合古诗文翻译,加上一些修饰语,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注意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节奏等角度入手。重音,突出强调。句意消极时语气低缓,句意积极时语气高亢,欢快。高音调表示兴奋或惊讶,低音调表示冷静或严肃。注意结合句子暗含的情感基调分析即可。停连,指的是朗读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和表示情感转折的地方要停连。
(5)本题考查选择古诗文封面。其实是考查古诗文内容理解。读懂古诗文,理解古诗文大意。抓住古诗文中的意象,分析景物特点,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6)本题考查写解说词。其实是考查古诗文中山水的特点。注意读懂古诗文,理解古诗文大意。抓住古诗文中的意象,分析景物特点,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译文】
【甲】
追逐严光来到若耶江畔,乘着采菱的小船在自由自在地垂钓。
三秋时节如梅雨般的秋雨让人感到忧愁,看着满地的枫叶,夜晚在蓬舟上过夜,宿于长满芦花的岸边。
看不到水云中的梦想,就偶尔跟随鸥鹭过上隐居的生活。
白苹在风中摇曳,楼船在暮色中缓缓行驶,江燕成双成对地飞翔,五两斜挂。
【乙】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丙】
二十三日开始经过江山县的青湖。山峦渐渐重合,东边大多是陡直的山峰,十分峻峭,犹如屏障;西边的山不高,缓缓地低伏着。远眺东边山峦尽头处,南部有一座高峰特别突出,直插云天,那气势似乎要振飞。一间,就是江郎山。盯着江郎山朝前赶,走了二十里,过石门街。越行离山越近,山忽然分为两座,再变成三座;不一会,山头又一分为二,直直地向下剖去;靠近山,则又是山头尖锐、下面收敛,像要断开、却又相连,人一移动脚步,山形便变换,是与云彩一起变化啊!雁宕山有灵峰,黄山有石笋,丛密、峻峭、挺立,已经是瑰丽的景观,但都位于深山峡谷,众多的山峰互相掩映,反而失掉了各自的“奇”。至于绪云县的鼎湖峰,独立高耸,气势更加伟峻;只是步虚山就峙立在旁边,两山不相上下,远望好像是一座山,比不上这江郎山突出于众峰之上,姿态万干,并尽显其奇。
8.句意:只是步虚山就峙立在旁边,两山不相上下,远望好像是一座山。“但步虚山即峙于旁”是状语成分,单独成句,后面可断句,在“旁”后面断开。“各不相降”和“远望若与为一”并列,都是指步虚山的特点,中间可断开,在“降”后面断开。
故答案为:但步虚山即峙于旁/ 各不相降 /远望若与为一
9.①翻译为:观赏到这山谷,流连忘返 。反,同“返”,返回。
②翻译为: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上,在上面。
③翻译为:远望好像是一座山。若,好像。
④翻译为:比不上这江郎山突出于众峰之上。若,比得上。
故答案为:①同“返”,返回;②在上面;③好像;④比得上。
10.①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翻译为:三秋时节如梅雨般的秋雨让人感到忧愁,看着满地的枫叶,夜晚在蓬舟上过夜,宿于长满芦花的岸边。拍摄画面其实就是画面描绘的变形,注意结合翻译即可。这里可以是近处拍摄落地枫叶,远处拍摄飞舞的芦花。
②迫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翻译为:靠近山,则又是山头尖锐、下面收敛,像要断开、却又相连,人一移动脚步,山形便变换,是与云彩一起变化啊!拍摄画面和预期效果其实就是画面描绘的变形,注意结合翻译即可。这里可以是仰拍山尖,在云雾中独立。也可以转换角度,边走边拍山形和云雾的变化。预期效果就是随着拍摄角度的变化,人们可以看到江郎山在云雾中的变化,山若隐若现,让人想一探究竟,让人感受到此山的绝美。
故答案为:①近景拍摄秋雨朦胧中依稀可见的枫叶,再远景拍摄扁舟轻荡,芦花飞舞。②游人第一视角仰拍直冲云霄、尖锐锋利的山尖,似乎要与山体断开但又紧密相连;移步换景,远观云海中变幻莫测,隐约可见的山峰。③角度变换,江郎山若隐若现,引人步入探究;游人视角,真切感受江郎山的山势独特。
11.①不见水云应有梦,偶随鸥鹭便成家。翻译为:看不到水云中的梦想,就偶尔跟随鸥鹭过上隐居的生活。这句诗体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诗人和鸥鹭一起隐居,也表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突出诗人隐居,不过问世俗生活的态度。重读“偶”“便”,强调诗人和鸥鹭一起隐居,随遇而安的豁达心态及隐居避世的生活情形,语气稍缓。
②不若此峰特出众山之上,自变幻,而各尽其奇也。翻译为:比不上这江郎山突出于众峰之上,姿态万干,并尽显其奇。这是作者对江郎山美景奇景的赞美,也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突出作者对山水美景的喜爱和追求。重读“不若”、“变幻”“特”“奇”,“不若”通过对比,突出江郎山的美和奇,无山可比。“变幻”“特”“奇”再次强调江郎山的美和奇的特点。这些字词突出作者对江郎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突出作者对山水美景的喜爱和追求。
故答案为:①重音落在“偶”“便”上,语气平和缓淡,表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构成心境宁静、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展现超脱世俗、归隐田园的生活理想。②重音落在“不若”、“变幻”“特”“奇”上,语速稍慢,语气上扬,表达出对江郎山奇幻美景的赞美欣赏之情,也借山势特立独行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探索山水的不断追求。
12.分析图片内容和三篇诗文内容是否吻合即可。
图一重点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山势陡峭。对应【乙】中“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出了富春江山的雄伟。对应【丙】中“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写出了江郎山的山势奇险。图一突出了山的奇险和高耸,富有独特的魅力。
图二的重点是云雾缭绕,山势陡峭,还有水中的小舟。水和小舟,对应【甲】中“一夜篷舟宿苇花”,写了夜晚在蓬舟上过夜,宿于长满芦花的岸边的情形。图二有山有水,对应【乙】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写山水相碰发出了美妙的声音。图二突出群山连绵,高耸入云,流水潺潺的美景。
故答案为:我选择图一作封面,画面中山峰高耸入云,陡峭险峻,“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尽显江郎山奇特变幻之景。山峦起伏,层层叠叠,似波涛翻涌向天际蔓延,云海翻腾,令人深感富春山水“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壮观秀丽。图一能更加直观地欣赏山水的独特审美情趣。或:我选择图二作封面,画面中烟波浩渺,透过烟霭,在漾漾的柔波中看见随水而行的篷舟,更有一番“一夜篷舟宿苇花”的安适悠闲。远处群山连绵,峰峦叠嶂,耳边传来水声潺潺,奏听自然的悠扬乐章,“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图二封面仿若置身静谧和谐的山水之中,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13.【甲】写渔父在若耶溪钓鱼和划船,秋雨中枫叶落下,夜晚在芦花岸边过夜。白苹在风中摇曳,楼船在暮色中缓缓行驶,江燕成双成对地飞翔,突出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乙】写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描绘了富春江的山光水色,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写水声泠泠,鸟鸣阵阵。
【丙】写了徐霞客在浙江的游历过程,“山渐合,东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悬望东支尽处,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写看到了群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云雾缭绕。“不若此峰特出众山之上,自变幻,而各尽其奇也”写尤其是江郎山的山势,姿态万干,并尽显其奇。
解说词注意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即可。如:三篇诗文描写山水是南方的,山势连绵不断,云雾缭绕,姿态万干,尽显其奇。水声泠泠,鸟鸣阵阵,泛舟湖上,随遇而安,看眼前美景,感受山水的神奇。
故答案为:江南山峦瑰丽,傲然峻拔,远观群山连绵,俯瞰云蒸雾蔚;水旷山远之处,耳听水声泠泠。鸟鸣阵阵,乘舟游湖。温婉灵秀的湖水从船侧滑过。便可沿江而行,触摸山水,勾连古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