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唐诗五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17:0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唐诗五首 同步分层作业
一、综合题
(1)《野望》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野望”的意思是   。
(2)《黄鹤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黄鹤楼和   、   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字   ,有“诗佛”之称,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   合称“王孟”。
(4)《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   ”,与   合称“李杜”。
(5)《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字   ,晚年称   ,与   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二、单选题
2.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3. 阅读下面的古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B.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
C.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D.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作正面铺垫。
4.下列对《野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5.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牧人/驱犊/返 B.日暮乡/关何处/是
C.山/随平/野尽 D.最/爱湖/东行不足
6.下列加点字注音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千载(zài)
燕然(yān) 鹦鹉洲(yīng)
B.落晖(huī) 萋萋(qī)
属国(shǔ) 荆门外(jì)
C.驱犊(dú) 日暮(mù)
萧关(xiāo) 带禽归(qíng)
D.采薇(wēi) 征蓬(péng)
崔颢(hào) 没马蹄(mò)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
B.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以壮景写情的手法。
C.该联景物既为下联人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作者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
D.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请自选角度,试着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10.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的“荆门”和“楚国”分别点明了李白乘舟出蜀的行经地和目的地。
B.颔联描绘了浩荡的长江挣脱山峦的束缚,奔腾涌入辽阔原野的壮观景象。
C.颈联写明月的倒影和堆叠的云彩,用生动的比喻展现出水静岸阔的景色。
D.全诗意境辽阔,想象瑰丽,表现了诗人倜傥不群的个性和对未来迷茫的心境。
12.《黄鹤楼》和《渡荆门送别》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你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和本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古代诗词讲究炼字,颈联中的“乱”和“浅”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4.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精选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王绩;眺望原野
(2)崔颢;岳阳楼;滕王阁
(3)王维;摩诘;孟浩然
(4)李白;诗仙;杜甫
(5)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元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王绩;眺望原野;
⑵崔颢;岳阳楼;滕王阁;
⑶王维;摩诘;孟浩然;
⑷李白;诗仙;杜甫;
⑸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元稹。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地,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出使边塞)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郁,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有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答案】D
【解析】
A、 无误;
B、 无误;
C、 无误;
D、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绘的是一幅明丽的画面,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并非是“萧条凄清的景象”。它是通过写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色,与尾联日暮时分的乡愁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从反面铺垫,更加衬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愁,所以选项中说“作正面铺垫”也是错误的,故该项有误。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4.【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CD.正确。
B.有误,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农村生活。并非“工笔描绘”。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5.【答案】A
【解析】A翻译为: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朗读节奏正确。
B翻译为: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朗读节奏应该是: 日暮/ 乡关/ 何处是
C翻译为: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朗读节奏应该是: 山随/ 平野/ 尽
D翻译为: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朗读节奏应该是: 最爱/ 湖东 / 行不足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划分。方法是: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6.【答案】D
【解析】
A、 千载(zài) —— zǎi;
B、荆门外(jì)——jīng;
C、带禽归(qíng)——qín;
D、无误。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识记,平时应注意反复记忆,针对习惯性读错的字词,比如:是锲而不舍(qiè),不是qì锲而不舍,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多音字,如:殷红(yān),这些易错字词应及时总结到错题集上,平时反复复习,从而准确掌握。
【答案】7.C
8.内容理解: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炼字:“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紧随其后,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林,只有黄河横亘其间,用一个“长”字表达诗人的感受。落日,本来容易给人感伤的印象,“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7.ABD.正确;
C.“该联景物既为下联人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作者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这个选项的问题在于,它错误地解读了颈联所表达的情感。颈联虽然描绘了孤寂的景象,但并未暗示作者悲观的心态。实际上,诗人通过这种景象的描绘,更多地是在展现一种壮阔、苍凉的美,而非表达悲观情绪。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对诗歌名句的赏析。一、画面感。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壮阔而孤寂的塞外风光图。大漠无边,孤烟直上,长河蜿蜒,落日浑圆。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的沙漠之中,感受到那种独特的自然之美。二、意境。这两句诗的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自然的壮美,又隐含了诗人的情感。大漠的辽阔与孤烟的直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自然的雄浑与孤寂。而长河的悠长与落日的浑圆,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三、炼字。王维在这两句诗中运用了极为精准的词语。如“大漠”一词,突出了沙漠的广阔无垠;“孤烟”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沙漠中炊烟的孤独与直上;“长河”一词,既表现了黄河的悠长,又暗示了历史的深远;“落日”一词,则以其浑圆的形象,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与自然的轮回。四、情感。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还隐含了诗人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塞外风光的赞美与敬畏。同时,这些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迷茫,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期待。五、艺术手法。这两句诗在艺术手法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诗人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大漠”与“孤烟”的对比,突出了自然的雄浑与孤寂;“长河”与“落日”的象征,则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故答案为:内容理解: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炼字:“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紧随其后,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林,只有黄河横亘其间,用一个“长”字表达诗人的感受。落日,本来容易给人感伤的印象,“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答案】9.B
10.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词内容理解。读懂古诗词,理解古诗词内容。选择题注意在古诗词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词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大意。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如动词、形容词、意象、颜色词等,理解景物特点,理解动静角度和写景顺序,分析诗人情感,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9.B:错误。颔联颈联写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是白描的手法,不是工笔细描。
故答案为: B
10.颔联写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是远景,也是静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是近景,也是动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故答案为: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答案】11.D
12.《黄鹤楼》中,诗人通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自己在黄昏时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而《渡荆门送别》中,诗人则通过“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对故乡的留恋与不舍,通过江水送行的意象,传达出对家乡的深情。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ABC.正确;
D.全诗通过描绘出蜀途中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年少远游的豪迈气概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并无 “对未来迷茫的心境”,该选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黄鹤楼》中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借日暮时分的景象抒情。黄昏时刻,江面上烟波浩渺,诗人极目远眺却找不到故乡的方向,浓浓的乡愁油然而生,通过 “愁” 字直抒胸臆,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直白地表达出来。《渡荆门送别》中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故乡的江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一路送 “我” 远行,通过写故乡水的深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离开家乡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情感表达委婉而深沉。
故答案为:《黄鹤楼》中,诗人通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自己在黄昏时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而《渡荆门送别》中,诗人则通过“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对故乡的留恋与不舍,通过江水送行的意象,传达出对家乡的深情。
【答案】13.“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 “浅”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14.C
【解析】(1)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乱” 字描绘出百花初绽时的状态 —— 各色花朵竞相开放,高低错落、色彩斑斓,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生动展现了春天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热闹景象,既写出了花的数量之多,又暗含了诗人被春花吸引的沉醉之感。此时草刚破土而出,长势尚弱,仅能没过马蹄,形象地表现了春草鲜嫩、低矮的情态,凸显了早春万物萌发的清新与活力,也暗示了 “春行” 时马蹄轻踏草地的轻盈感。
故答案为:“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 “浅”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ABD.正确;
C.全诗通过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细致描绘,如 “最爱湖东行不足”,流露出的是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与陶醉,并无 “惋惜之情”,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