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散文二篇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7 散文二篇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17:0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散文二篇 同步分层作业
一、语言表达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散文,从求知的热情、童年的经历、伟人的优秀品质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说说你受到的启发。
罗素的童年是孤独的。祖母没有让他上一般贵族子弟上的公学,而是让他在家接受保姆和家庭教师的教育。罗素在青少年时期先后对数学、历史和文学感兴趣。11岁时他的哥哥教他欧氏几何学,从此数学成为他一生的爱好。他的叔叔零碎地给他讲过一些科学知识。他很快发现科学和宗教是有矛盾的,约在17岁时经思考放弃基督教信仰。那时候,他在祖父的书房里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学著作,这对他之后的著述有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西方哲学界、逻辑学界以及社会政治领域内,罗素都享有崇高的声誉。
作为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罗素对分析哲学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他所提出的观点上,而且表现在他对分析哲学的其他两位创始人穆尔和维特根斯坦,对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尔纳普,对逻辑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奎因等人,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作为一位逻辑学家,罗素甚至被看作是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逻辑学家。他在数学逻辑方面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他和怀特海合作的《数学原理》一书已被公认为现代数理逻辑这门科学的奠基石。他所提出的“罗素悖论”刺激和推动了20 世纪逻辑学的发展,他的类型理论为解决这个悖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所主张的逻辑主义——即认为可以用逻辑概念来定义数学的核心概念也对数学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思想家,罗素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伦理、婚姻、社会改革、历史、政治的探讨以及女权主义运动与和平运动。他的探讨和活动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使无数人走进哲学,他的知识成果在全世界开花,灿烂夺目。
二、单选题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B.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销它遗留下的印迹。
C.这三种淳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D.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狐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蔓延 前仆后继 提纲挈领 揠旗息鼓
B.卑微 优柔寡断 穷兵黩武 明火执仗
C.脉博 同仇敌忾 利令智昏 沽名钓誉
D.牛犊 贻笑大方 提心吊胆 日幕途穷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B.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C.在践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活动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执行力不足,二是方法不当。
D.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永久的生命》一文告诉我们: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生命自身是神奇的,因此我们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B.《永久的生命》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赞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C.《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作者被两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即对爱情的渴望及对知识的追求。
D.《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表现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博大胸襟和高洁情怀。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久的生命》的作者严文井,原名严文锦;《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
B.《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都是哲理散文,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与睿智,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
C.《我为什么而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进行阐述。
D.《永久的生命》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赞歌。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
B.这就是我所寻求的,因为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所以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C.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补好,洗涤。
D.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生命的意义
①生命犹如红酒,犹如画卷,犹如一首歌,有痛苦也有升华。可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它使我们匪夷所思!
②悲观者认为,生命犹如地平线,即使看得见,却摸也摸不到。他想,生命中有太多挫折,需要承受太多,压力太大,心,太累了,身体也累了。就如某地一名小学生,老师也是为了他好,仅仅骂了他一句,他却承受不住,去了那个也许美好的世界。可他不知道,他的家人有多伤心!
③其实,我认为,生命是太阳,即使落下了,也能再次升起。虽然有些人很不幸,但仔细想想,他们能体会到常人所不能体会到的痛苦,而正是这些痛苦,才使他们成长。中国的校车也许出不了主席,但山沟里的孩子也许成得了总统,就如,林肯的父亲也只是个鞋匠。因此,这,也许是幸运的。
④北京男孩刘伟也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刘伟虽然失去了双臂,但他没有因此放弃生的希望,他开始以另一种姿态生活,那就是用脚弹钢琴。他每天辛苦练习7个小时。终于,他在一年内获得了钢琴七级的水平。他可以独立了,可以养活自己了!过程虽然很痛苦,但那也是痛并快乐着的!
⑤坎坷使我们成长,困难使我们成功。贝多芬即使耳聋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只有努力,才有成功;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那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共同放飞自己的理想吧!
⑥生命的意义是不放弃生的希望,是能为他人带来欢乐,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⑦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色彩,有的绚丽,有的平凡,绚丽让我们品味绽放的热烈,平凡让我们品味落日的从容。只有实现人生的意义,才能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⑧让我们一起寻找生命的意义,在漫漫的人生路途上留下最美好、最辉煌的记忆!
(有删改)
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9.第②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10.第④段内容删去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11.请为第⑤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示例一]求知的热情:罗素从小就对知识充满渴求,渴望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对世间万物充满了探究热情,并影响了无数人走进哲学。这也启发我们,只有不懈地致力于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才能有所成就,突破自我,让活着更有意义。
[示例二]童年的经历:罗素的童年所学,都成了他日后研究的方向。大量的阅读,也影响了他的创作。可见童年的经历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让未来之路走得更稳健。
[示例三]伟人的优秀品质:罗素对人类的苦难有着不可遏制的同情,希望能减轻被苦难压迫的受害者的痛苦;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与思考,不断实现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他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致力于通过各个领域的研究改变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他的这些品质也通过他的作品和行动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关注自我,更关注整个社会。
【解析】①祖母没有让他上一般贵族子弟上的公学,而是让他在家接受保姆和家庭教师的教育。罗素在青少年时期先后对数学、历史和文学感兴趣。11岁时他的哥哥教他欧氏几何学,从此数学成为他一生的爱好。他的叔叔零碎地给他讲过一些科学知识。他很快发现科学和宗教是有矛盾的,约在17岁时经思考放弃基督教信仰。那时候,他在祖父的书房里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学著作,这对他之后的著述有很大的影响。童年的大量阅读和学习让罗素有了扎实的基础,兴趣让罗素有更好的追求的动力。启发我们大量阅读和学习,以及兴趣对我们前行方向的积极意义和强大动力。
②罗素本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让他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他的优秀品质在影响我们,启发我们要有同情心,关心人类,关心世界。
故答案为: [示例一]求知的热情:罗素从小就对知识充满渴求,渴望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对世间万物充满了探究热情,并影响了无数人走进哲学。这也启发我们,只有不懈地致力于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才能有所成就,突破自我,让活着更有意义。
[示例二]童年的经历:罗素的童年所学,都成了他日后研究的方向。大量的阅读,也影响了他的创作。可见童年的经历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让未来之路走得更稳健。
[示例三]伟人的优秀品质:罗素对人类的苦难有着不可遏制的同情,希望能减轻被苦难压迫的受害者的痛苦;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与思考,不断实现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他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致力于通过各个领域的研究改变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他的这些品质也通过他的作品和行动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关注自我,更关注整个社会。
本题考查文章探究能力。读懂文章内容和给到的材料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和启发,注意态度积极向上,言之合理即可。
2.【答案】A
【解析】A:没有错别字;
B:取销应写作:取消;
C:淳洁应写作:纯洁;
D:狐寂应写作:孤寂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语里有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特别是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就不容易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3.【答案】B
【解析】A. “揠旗息鼓” 应为 “偃旗息鼓”;
B.没有错别字;
C. “脉博” 应为 “脉搏”;
D. “日幕途穷” 应为 “日暮途穷”。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4.【答案】D
【解析】 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从”和“中”;
B.语序不当,“表决、推举、讨论”应改为“讨论、推举、表决”;
C.语义重复,删去“不足”“不当”;
D.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答案】C
【解析】
A、无误;
B、 无误;
C、 《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作者应该是被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有误;
D、 无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所学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和辨析。A:有误。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此项“作者是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说法有误;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7.【答案】D
【解析】
A、 缺少宾语中心词,在结尾应加上“的深渊”,有误;
B、有误,关联词使用不当,应该把“因为.. .. .. 所以.... .. ”改为“虽然.. .. .. 然而.. .. .. ,有误;
C、 语序不当,“补好,洗涤”应为“洗涤,补好”,有误;
D、无误。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分析判断能力。平时的学习中,应熟练掌握常见语病类型,可以通过记忆病句实例来帮助自己理解记忆。A 选项宾语残缺,如: 近日我校举办了我爱我师诗歌朗诵。句末要加“的活动”。
【答案】8.面对困难,不要放弃希望和梦想,要努力实现生命的意义。
9.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
10.不好。因为这一段举了刘伟的例子,与第②段形成对比,从正反两方面突出论证了“坎坷使我们成长,困难使我们成功”的观点,使论证更全面、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11.张海迪下肢瘫痪,但是凭借顽强的精神,她自学了针灸、英语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处。有的议论文的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这就要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出来。
(2)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3)本题考查理解议论文语言的能力。先回答不能,然后分析词语的意思,再比较删去之后有什么变化,最后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8.本题主要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和概括。通读全文可知,本文的论题是“生命的意义”,作者在引出话题后,阐述了什么是生命的意义,用通过事实让我们了解了实现人生的意义,是因为“坎坷使我们成长,困难使我们成功”,再结合文末作者发出的号召,可以看出本文作者的观点就是:我们要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努力实现生命的意义。
故答案为: 面对困难,不要放弃希望和梦想,要努力实现生命的意义。
9.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文章第②段“生命犹如地平线,即使看得见,却摸也摸不到”,将“生命”比作“地平线”,很明显是用了比喻论证;后半段“就如某地一名小学生”一句,可见用了举例论证。
故答案为: 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
10.本题考查议论文语段的作用。因为题目问的是能否删去,所以答题首行要明确观点,不能删。从内容角度,事例典型:第④段以北京男孩刘伟失去双臂却以脚弹钢琴,最终获得钢琴七级水平并实现独立的事例,具体而生动地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放弃生的希望、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这个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丰富内涵:该段内容丰富了文章对生命意义的阐述。上文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生命的意义,而此段通过具体的人物事迹,进一步说明了在面对巨大困难和挫折时,不放弃、努力奋斗可以成就精彩人生,从而深化了生命意义的内涵。从结构角度,承上启下:在结构上,第④段承接上文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如悲观者对生命的看法以及作者对生命如太阳的观点,通过刘伟的事例,进一步说明生命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再次升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为下文进一步阐述生命的意义是为他人带来欢乐、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及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做了铺垫,使文章的论述更加连贯和深入。
故答案为: 不好。因为这一段举了刘伟的例子,与第②段形成对比,从正反两方面突出论证了“坎坷使我们成长,困难使我们成功”的观点,使论证更全面、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11.本题考查的是补充论据,补充论据需要明确需要论证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举出能证明“坎坷使我们成长,困难使我们成功”的观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即可。
故答案为: 张海迪下肢瘫痪,但是凭借顽强的精神,她自学了针灸、英语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