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性学习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同步分层作业
一、语言表达
1.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数字化阅读的思考。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③不少于50字。
某校八年级的李明同学最近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他常用课余的零碎时间来浏览新闻,了解科技 知识,偶尔也读读名著,看看喜欢的微博,常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很受大家欢迎。赵亮同学最近也 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他热衷明星八卦,沉迷网络小说,对繁杂的信息不加分辨地接受,现在上课总走神,也不爱跟同学交流了。
二、综合性学习
2.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学校将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系列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从下面材料中提炼出一条主要信息。
近年来,网络上流行起了诸如“硬核”“盘他”“脱粉”“柠檬精”“ETC”“669”等网络热词。网络语言起初主要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效率及张扬个性而采取的一种快捷的自我表达方式,因为其特点鲜明、生动传神、意趣盎然、简洁准确,受到众网友们的追捧。但在网络语言的批评者中,声音最为响亮的当属一些语言学家。他们普遍认为网络语言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
(2)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一种常见方式。你们班级将要举行一次主题为“我生活中的电子阅读”的问卷调查,请围绕主题为问卷调查设计两个问题。
(3)学校决定在学校礼堂举行一次网络安全知识讲座,下面是学校办公室草拟的一则通知,请找出其中的不妥当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通知
②学校决定本周五(4月23日)下午四点举办网络安全知识讲座,
③请同学们届时莅临。
④苏东双语学校办公室 2021年4月19日
3.随着我区“空天地一体”智慧网络监测体系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智能生态。下面是一位同学为“塑料都用到哪儿了”实践活动搜集的两则材料,请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注:塑料包装中很多是不可回收的快递塑料包装袋、胶带等垃圾。
每年,13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
海洋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占50%
海洋塑料垃圾占全球垃圾的60%至80%
受到塑料危害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已达817种
【材料二】
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具体而言: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
(1)根据材料一图表中的主要信息,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针对材料二的说法,请你列举出目前银川市禁塑行动的具体措施加以印证。
4.复兴中学开展以“建设网络文明”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邀请你参与宣传。
(1)请你为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并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下面是活动资讯的部分内容,请你对此进行修改。
活动中,社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电子显示屏、公益广告牌等媒体宣传文明上网知识及理念,号召所有网民朋友文明上网。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既是一个信息宝库,也是信息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负面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由于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使人们可以在绝对自由的环境下传播和接受信息,这不仅需要平台自身加强监管,相关部门严格执法,还需要我们秉持文明上网观念,只有多措并举,才能让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①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②报道中涉及到了一则消息,请你为以下消息拟一个标题,要求概括主要事实,不超过30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7日电(中青报 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 如今,一些网络谣言屡禁不止,不断发酵,严重误导公众判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整治网络谣言不仅是网络生态治理的重点,亦是维护网民权益的需要。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针对网络谣言治理制度建设提出建议,她认为条件成熟时可出台专门的《防范和惩治网络传播虚假信息条例》,以提升打击网络谣言的权威性和力度。
(3)下面是某位同学在参加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后,针对网络文明建设所制作的手抄报中的插画,请你在横线上替他补全每幅插画下的文字,每处不超过20字。
① ②
③ ④
①网络运营者应当:
②中学生应当:
③执法部门应当:
④各方应当:
5.请你参加以“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成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活动一:书写笔顺】请将“康”字按照笔画顺序正确、工整、规范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2)【活动二:积极调研】你所在的小组计划围绕活动主题开展系列调研,请你参考示例,再拟定两个调研方向。
示例:青少年上网的偏好
(3)【活动三:热心推荐】小文本学期以来,越来越沉迷于某短视频APP,小文妈妈很为小文着急。请你结合下面的文字将该APP的青少年模式推荐给小文妈妈。
青少年模式
◎在青少年模式中,我们过滤掉不适宜青少年浏览的内容,精选了一批教育类、知识类内容呈现在首页上。
◎开启青少年模式后,系统将自动开启时间锁,时间锁默认设置为40分钟。单日使用时长超过触发时间。
◎青少年模式是APP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的一次尝试,我们优先针对核心场景进行了优化,也将继续致力于优化更多场景。
(4)【活动四:巧妙解读】如图是陈亮同学制作的一幅宣传画,请你结合活动主题,说说陈亮设计的巧妙之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特点:①近年来,全校师生整体阅读率逐年增长。
②近年来,全校师生数字化阅读率增长的幅度远高于传统方式阅读率的增长幅度
③全校师生最喜欢阅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优势:①信息量大②时间利用率高③方便阅读④降低阅读成本
【解析】 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首先读懂材料,了解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对“数字化阅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其次,要注意题干要求。数字化阅读有利也有弊。它有利于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但它信息繁杂,其中的不良信息对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利。我们要合理使用数字化阅读。既要用它来获取丰富的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又要注意分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不要影响学习和生活。
故答案为:特点:①近年来,全校师生整体阅读率逐年增长。②近年来,全校师生数字化阅读率增长的幅度远高于传统方式阅读率的增长幅度③全校师生最喜欢阅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优势:①信息量大②时间利用率高③方便阅读④降低阅读成本
本题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明确主题,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要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还要有理有据,表达看法时要有条理。
2.【答案】(1)示例:网络语言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
(2)问题示例:你花在电子阅读上多少时间?你喜欢采用怎样的电子阅读的方式?
(3)②加入讲座具体地点;③将“届时莅临”改为“按时参加”;④将“2021年4月19日”另起行移到“苏东双语学校办公室”下面。
【解析】(1) 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解答此题,要先通读文段,再抓住关键语句“他们普遍认为网络语言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进行概括即可。
(2) 本题考查设计问题的能力。本题设计问题时要针对“我生活中的电子阅读”的主题,电子阅读已成为阅读的一种常见方式,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围绕“电子阅读你想了解什么信息”设计问题即可。你一周电子阅读时间大概是多少 你一般通过什么APP进行电子阅读
(3) 从通知的内容来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少具体的地点;二是用词不当。把“莅临”改为“参加”。从格式上看,落款部分的日期应该放在署名的下面。
故答案为:(1) 示例:网络语言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2) 问题示例:你花在电子阅读上多少时间?你喜欢采用怎样的电子阅读的方式?(3) ②加入讲座具体地点;③将“届时莅临”改为“按时参加”;④将“2021年4月19日”另起行移到“苏东双语学校办公室”下面。
(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设计调查问题的能力。针对某种情况设计调查问题,问题的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既要针对活动主题,又要针对特定的对象。
(3)本题考查通知的格式。它 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解答时要依据格式的要书写。
3.【答案】(1)结论:大部分塑料用在了家庭生活包装上,导致海洋环境急速被破坏。
(2)堵: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疏:加快推进绿色环保包装应用,采取一次性塑料包装物押金回收制度,宣传并鼓励市民参与。
【解析】(1)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在“塑料都用到哪儿了”图表中可以看出,塑料应用于多种产品,其中用于包装的比重最大;由第二则图表中,可以看出,海洋塑料垃圾占全球垃圾的一半一半以上,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据此分析概括整合即可。
(2)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根据“具体而言: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可知,在源头上的“堵”也就是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各方共同参与的“疏”可以理解为加快推进绿色环保包装应用,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基地,采取一次性塑料包装物押金回收制度,宣传并鼓励市民参与。
故答案为:(1) 结论:大部分塑料用在了家庭生活包装上,导致海洋环境急速被破坏。(2) 堵: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疏:加快推进绿色环保包装应用,采取一次性塑料包装物押金回收制度,宣传并鼓励市民参与。
(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4.【答案】(1)示例:建设网络文明,弘扬社会正气。
(2)①将“由于”或“使”去掉一个,将“绝对”改为“相对”。
②示例:打击网络谣言,委员建议出台专门的《防范和惩治网络传播虚假信息条例》。
(3)①示例:严格遵守用户信息保护制度。
②远离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APP。
③严厉打击倒卖个人信息的违法活动。
④合力互助,维护网络安全。
【解析】(1) 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围绕“建设网络文明”活动主题来写,言简意赅,表达清晰,主题突出并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 ①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子成分残缺,将“由于”或“使”去掉一个;二是用词不当,将“绝对”改为“相对”。②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认真阅读新闻材料,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根据“整治网络谣言不仅是网络生态治理的重点,亦是维护网民权益的需要”“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针对网络谣言治理制度建设提出建议,她认为条件成熟时可出台专门的《防范和惩治网络传播虚假信息条例》以提升打击网络谣言的权威性和力度”可拟写为:打击网络谣言,委员建议出台专门的《防范和惩治网络传播虚假信息条例》。注意不超过30字。
(3)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图一结合“用户信息保护制度”以及“网络运营者守口如瓶”的信息可得:网络运营者应当严格遵守用户信息保护制度。图二结合“远离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 APP”以及学生的身份可得:学生应当远离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APP。图三结合“执法部门”的身份以及“倒卖学生及家长个人信息的违法活动”“定罪量刑标准”等内容可得:执法部门应当严厉打击倒卖个人信息的违法活动。图四结合“安全守护”以及“图中的网络、网络安全、网络运营者、网络数据”等可得:各方合力互助,维护网络安全。
故答案为:(1) 示例:建设网络文明,弘扬社会正气。(2) ①将“由于”或“使”去掉一个,将“绝对”改为“相对”。②示例:打击网络谣言,委员建议出台专门的《防范和惩治网络传播虚假信息条例》。(3) ①示例:严格遵守用户信息保护制度。②远离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APP。③严厉打击倒卖个人信息的违法活动。④合力互助,维护网络安全。
(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2)①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②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5.【答案】(1)
(2)示例: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游戏
(3)阿姨,您可以尝试用该APP的青少年模式。在青少年模式中,APP可以过滤掉不良内容,精选一些教育类、知识类内容并关闭了充值通道,还有时间锁功能。
(4)示例:显示器幻化的人死死地拉着少年,少年想摆脱。漫画巧妙地表现了不良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危害。
【解析】(1) 本题考查汉字临摹。根据书写规范,按照笔顺来写。
(2)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围绕活动主题,可以设计为“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游戏”等。
(3)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提炼及口语交际。根据材料内容,抓住APP青少年模式的特点来介绍。
(4)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活动主题,说明其设计的巧妙之处即可。显示器幻化成的人奋力拉扯着少年,形象地说明网络游戏、诈骗信息、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巨大危害。
故答案为:(1)(2) 示例: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游戏(3) 阿姨,您可以尝试用该APP的青少年模式。在青少年模式中,APP可以过滤掉不良内容,精选一些教育类、知识类内容并关闭了充值通道,还有时间锁功能。(4) 示例:显示器幻化的人死死地拉着少年,少年想摆脱。漫画巧妙地表现了不良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危害。
(1)本题考查汉字的抄写。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构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构。标点符号各占一格。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3)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4)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