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中国石拱桥 同步分层作业
一、语言表达
1.默读课文第5段,结合课文内容推测桥的设计者会如何回答小语的问题。
小语:您造的桥为什么经过1400多年仍不垮?
设计者:
二、单选题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700多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②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③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
④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⑤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
⑥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A.②④③①⑥⑤ B.②⑤③①④⑥
C.②④⑥⑤③① D.②⑤④③①⑥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洨河/皎洁 钢筋/天津 残损/竹笋
B.记载/心裁 推崇/鬼祟胜景/盛开
C.弧形/狐狸 桥墩/敦厚 石砌/器重
D.暴涨/长势 雄跨/挎包 混凝/疑问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通过阅读介绍中国石拱桥、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了解我国人民的非凡智慧和杰出创造力。
B.“红色经典”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讴歌中国革命、讴歌中国共产党,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为主题的作品。
C.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展现着自然的造化,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D.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阐述,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B.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C.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D.吴先生原籍上海,东渡日本打拼两年有余,如今怀揣这三十万元积蓄衣锦还乡,来到印度尼西亚投资办企业。
6.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堤(dī) 推崇(chóng)悠久(yōu)
B.洨河(jiāo) 暴涨(zhǎng) 拱桥(gǒng)
C.合拢(lǒng) 弧形(hū) 桥墩(dūn)
D.陡坡(dǒu) 石砌(qì) 匀称(chéng)
7.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作者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昇,文章通过对赵州桥和卢沟桥具体而生动的说明,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
B.文章开头引用古代神话及我国诗人对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拱桥的外在特征,同时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味,引人入胜。
C.《中国石拱桥》介绍我国石拱桥时,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介绍桥梁结构的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介绍石拱桥的有关历史发展情况则是以空间为顺序。
D.《中国石拱桥》在介绍石拱桥有关知识时,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用了如“大约、可能、几乎”等词语,其目的是准确说明事物。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说文解字》里段玉裁作注:“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崖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
②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今一千五百多年而不毁;宋朝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
③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果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形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④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具特色: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这些桥,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平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⑤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桥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串串精彩的桥梁故事。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桥、岛、隧结合,成千上万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删改)
8.结合文本,概括中国桥梁的美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9.第②③④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请简要分析。
10.第⑤段文字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分别列举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示例]因为这座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它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更稳固;拱上加拱的设计,减轻了桥身重量,增加了桥洞过水量,也就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结合问题”为什么经过1400多年仍不垮“可知,问的是赵州桥牢固的特点,解答时结合文章中的语句进行作答:因为这座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它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更稳固;拱上加拱的设计,减轻了桥身重量,增加了桥洞过水量,也就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故答案为: 因为这座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它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更稳固;拱上加拱的设计,减轻了桥身重量,增加了桥洞过水量,也就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需要理解和明确问题,找准语句进行作答。
2.【答案】B
【解析】阅读文段可知,此题有关“我国石拱桥光辉成就原因分析”的文段。②句“首先”一词是关键信息,故置于首位。⑤③句具体指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紧跟上句。⑤句从“制作石料的工艺”方面介绍,③两从“起重吊装方面”介绍,①句举出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说明劳动人民在“起重吊装方面”的智慧,紧跟③句。④⑥两句“其次”“再其次”是提示性信息,对原因从其它方面的分析。所以正确顺序应为:②⑤③①④⑥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3.【答案】C
【解析】A.“洨”读xiáo,“皎”读jiǎo。
B.“载”读zǎi,“裁”读cái,这两者的读音明显不同;”崇““祟”的读音并不相同,前者读chóng,后者读suì,此处存在误解;
C.读音相同。
D.“凝”读 níng ,“疑”读yí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4.【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搭配不当,在句末加“的目标”。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5.【答案】D
【解析】A. 杳无消息:没有任何音讯、消息。使用恰当;
B.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使用恰当;
C. 惟妙惟肖:意思是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使用恰当;
D. 衣锦还乡:是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使用不恰当。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与正确运用。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6.【答案】A
【解析】A.正确;
B.洨河(xiáo;
C. 弧形( hú);
D.匀称(chén)。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字音:根据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7.【答案】C
【解析】C"介绍石拱桥的有关历史发展情况"是以时间为顺序。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②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选项陈述内容相关的段落、句子进行对照分析概括。
【答案】8.①建筑美;②艺术美;③人文美。
9.逻辑顺序。第②段通过介绍史料记载的各种桥梁,突出桥梁的实用性;第③段侧重表现桥梁建造的艺术性;第④段介绍了古桥蕴含的人文精神。由实到虚,层层递进。
10.①列数字。运用具体的数字对大桥的长度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加精准、严密。②举例子。通过列举中国著名的大桥,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在桥梁建筑上创造的奇迹。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的顺序可以从内容、找重点词句的角度入手。
(3)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8.文章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国桥梁的美。首先,从建筑的角度来看,中国桥梁展现了其独特的建筑美学,如赵州桥的坚固耐用、虹桥的雄跨美感等,这体现了建筑美。其次,桥梁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其设计、造型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的精妙结合,如索桥的凌空之美、拱桥的涵形之美,这体现了艺术美。最后,许多古桥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如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等,这体现了人文美。
故答案为: ①建筑美;②艺术美;③人文美。
9.第②③④段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具体来说,第②段通过介绍史料记载的各种桥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展示了中国桥梁的多样性和实用性,突出了桥梁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第③段则进一步深入,侧重表现桥梁建造的艺术性,通过描述不同桥梁的独特设计和美感,展现了桥梁作为艺术与工程结合的典范。第④段则在前两段的基础上,将桥梁的美提升至精神层面,介绍了古桥蕴含的人文精神,将桥梁与人们的情感、记忆和文化联系起来,形成了从实到虚、层层递进的说明顺序。
故答案为: 逻辑顺序。第②段通过介绍史料记载的各种桥梁,突出桥梁的实用性;第③段侧重表现桥梁建造的艺术性;第④段介绍了古桥蕴含的人文精神。由实到虚,层层递进。
10.第⑤段文字采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两种说明方法。列数字:文中通过具体的数字如“165千米多”、“55千米”等,对大桥的长度进行了精确的说明,这种量化的方式使得说明更加精准、严密,有助于读者形成直观的认识。举例子:文中通过列举中国著名的大桥如“杭州湾跨海大桥”、“丹昆特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具体展示了中国在桥梁建筑上的卓越成就和创造的奇迹。这些例子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增强了说明的说服力,让读者更加信服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故答案为: ①列数字。运用具体的数字对大桥的长度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加精准、严密。②举例子。通过列举中国著名的大桥,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在桥梁建筑上创造的奇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