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同步分层作业
一、语言表达
1.从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到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再到东阳革命烈士陵园;从73011部队军史陈列馆,到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再到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浙江这片土地上分布着众多与百年以来中国革命密切相关的建筑,它们见证了我们民族的荣辱兴衰和初心不改。请你从中选择熟悉的一处建筑或建筑的某个部分,搜集资料,尽可能实地探访,了解它的建筑特点、相关史实和历史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课文的写法,完成一个200字左右的介绍片段。
周定舫的写作提示
要写好说明文,首先要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按照逻辑程序,条理分明,层次清楚,生动具体地加以说明,使人们读了有清晰亲切之感。
要写好说明文,必须对事物进行精细的观察、科学的分析,既要熟悉它的全貌,又要了解它的细节;既要看到它的外部特征,又要掌握它的内在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简明、准确的说明文。
要写好说明文,尚需讲究文字简洁,语言朴素,表达准确。
要写好说明文,还要重视开头和结尾,从头到尾必须设想周到。开头结尾,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心思想不明确,材料组织得不好,就无法写出好的开头和结尾。
——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采写回忆》
二、单选题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羁绊(qī) 斡旋(wò) 穿流不息(chuān)
B.蠕动(rú)打璇(xuán)踌躇(chú)惟妙惟肖 (xiāo)
C.婆娑(suō) 诘责(jié)脸颊(jiá)人情世故(shì)
D.主宰(zhǎi)斑斓(lán)狼藉(jí)坦荡如坻(dǐ)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轩榭 挺拔 挑衅 丰功伟迹
B.旗帜 装饰 敬仰 永垂不朽
C.镶嵌 造形 销毁 顶天立地
D.渡江 践踏 摧毁 慷概激昂
4.下面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②我越过广场。
③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
④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⑤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
⑥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
⑦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
⑧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⑨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A.⑤②④⑧①⑦③⑥⑨ B.⑤④⑧①⑦②③⑥⑨
C.⑤②④⑧⑦①③⑥⑨ D.⑤④⑧①②③⑥⑦⑨
5.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B.纪念碑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C.为新中国成立而献身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D.治理雾霾,政府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6.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家,这只小小的船,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是,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会化为美丽的风景。
A.“漫长”“陌生”是形容词,“我们”“前面”是代词。
B.“多么”“永远”是副词,“只要”是连词。
C.“小小的船”“感到陌生”是偏正短语,“风平浪静”是并列短语。
D.“家,这只小小的船,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这个句子中,“船”作主语。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要全面继承和发挥中华文化传统。
B.春节晚会上,残疾人表演的大型舞蹈《千手观音》,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北京四合院
①四合院是北京的重要名片之一。它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庭院方正、屋脊错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传递着历史和文化信息。
②北京的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元代正式立都、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就已出现,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基本形成如今的面貌。
③什么是四合院呢?在一个方正的区域内,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所围合的院落就叫四合院。四合院的规制可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等,更高规制的还有五进院。简单地说,一进院就是一个口字形,二进院是一个日字形,三进院就是目字形,以此类推。标准的四合院为三进院落,主要由宅门、影壁、倒座房、垂花门、正房、东西厢房、耳房、抄手游廊、后罩房等组成。建造按等级,可以向纵深发展,增加几进院落,或横向发展,增加平行的跨院。无论是皇家宫苑、王府官邸,还是商贾宅院、平民杂院等,都是四合院的规制,整座城市又像是大大小小四合院的聚合。
④四合院大门位置的设计很讲究。大门都不开在正中,除了是受当时思想的影响外,也是根据北京的地理环境设计的,大门开在东南角,是因为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是暖湿风,西北方向的墙高,是为了挡住凛冽的西北风,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
⑤四合院的布局遵从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制传统,形成“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功能区分。四合院四面房屋各自独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女眷住内院,中间的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外院则是客厅、门房和客房,女眷无故不会出内院,外人通常也不进内宅,正是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大门入口或正房的对面通常还会设有一面影壁,这也使得外来人无法看清院内情况。四合院这种较为封闭式的住宅,有很强的私密性,人们各居其室,起居方便,也符合中国人的含蓄心理和伦理传统。
⑥四合院的宅门、雕饰等细节考究,显示着主人的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最明显的莫过于等级分明、标志性强的宅门,“富”与“贵”一目了然。有品级的官宦宅为王府大门(细分为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镇国公府、辅国公府等)、广亮大门(广梁大门)、金柱大门。在《大清会典》中对府第房屋规制有着严格规定,如亲王府门“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而富人商贾所建的蛮子门、如意门,灰墙黛瓦,上面的装饰只要不僭越①,则是丰俭由人,或精雕细琢,或简单质朴,如四合院门板上意蕴隽永的楹联,造型各异的门墩,门簪上或刻或画的祥瑞文字,以及在门楣处装饰的吉祥花木、文房博古、福禄寿喜、八宝八仙、瑞兽等砖雕。这些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细微之处体现着民俗民风,直观地传达着人们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理念。
⑦四合院四面房屋各自独立,由转角处的游廊连接,从空中鸟瞰就像一个盒子,在这天圆地方的“盒子”中一家四世同堂,互不干扰,各自有独立空间,生活其乐融融;庭院中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充满生活气息。老舍在《正红旗下》中就曾这样描述四合院:“在夏天,我们的院里确比屋里体面:两棵枣树不管结枣与否,反正有些绿叶。顺着墙根的几棵自生自长的草茉莉,今年特别茂盛……总起来说,我们院中颇不乏生趣。”可见,四合院是北京人最为理想的居住环境。
⑧四合院见证过世事变迁,交织着显赫门庭的庄重威严与市井尘寰的烟火气息,潜隐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北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载体。
[注] 僭(jiàn)越:超越本分,古时指地位在下的人冒用地位在上的人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摘编自倪翀《胡同与四合院——北京城的文化印记》)
8.阅读第②—⑦段,根据北京四合院的特点补充横线处内容。
北京四合院具有① 、规制多样、大门位置讲究、② 、③ 、环境宜居的特点。
9.请你简要分析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如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10.结合文章内容和你对下列图案的理解,说说哪一幅适合作为四合院门楣砖雕图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示例]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受降厅)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受降镇宋殿村,旧址坐北朝南,泥石木结构,为重檐亭式房屋。受降厅用蜡像还原了当时的受降场景,八仙桌的左侧是中方受降代表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德勤等四人,右侧则是日方代表侵浙日军133师团参谋长桶泽一治大佐等六人, 日方投降代表立正脱帽向受降长官鞠躬,呈缴证明书、官兵花名册等。遥想1945年9月4日,日方毕恭毕敬地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并把装有投降书的木盒子双手捧着,小心翼翼地呈送给中方受降代表韩德勤的场面。那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一天,也是由无数牺牲换来的胜利时刻,受降厅作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见证,意义重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作文的能力。介绍的是浙江的与中国革命密切相关的建筑。考生应注意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按照说明文的写作提示介绍某一个建筑。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如: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受降厅)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受降镇宋殿村,旧址坐北朝南,泥石木结构,为重檐亭式房屋。受降厅用蜡像还原了当时的受降场景,八仙桌的左侧是中方受降代表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德勤等四人,右侧则是日方代表侵浙日军133师团参谋长桶泽一治大佐等六人, 日方投降代表立正脱帽向受降长官鞠躬,呈缴证明书、官兵花名册等。遥想1945年9月4日,日方毕恭毕敬地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并把装有投降书的木盒子双手捧着,小心翼翼地呈送给中方受降代表韩德勤的场面。那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一天,也是由无数牺牲换来的胜利时刻,受降厅作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见证,意义重大。
故答案为: 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受降厅)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受降镇宋殿村,旧址坐北朝南,泥石木结构,为重檐亭式房屋。受降厅用蜡像还原了当时的受降场景,八仙桌的左侧是中方受降代表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德勤等四人,右侧则是日方代表侵浙日军133师团参谋长桶泽一治大佐等六人, 日方投降代表立正脱帽向受降长官鞠躬,呈缴证明书、官兵花名册等。遥想1945年9月4日,日方毕恭毕敬地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并把装有投降书的木盒子双手捧着,小心翼翼地呈送给中方受降代表韩德勤的场面。那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一天,也是由无数牺牲换来的胜利时刻,受降厅作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见证,意义重大。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考生应注意平时的积累,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按照说明文的基本写作要求来进行,要把握事物的特征,有条理的进行介绍。
2.【答案】C
【解析】A.“羁绊(qī)” 错误,应读 “jī”;“穿流不息” 错误,应为 “川流不息”。
B.“打璇” 错误,应为 “打旋”;“惟妙惟肖(xiāo)” 错误,应读 “xiào”。
C.正确。
D.“主宰(zhǎi)” 错误,应读 “zǎi”;“坦荡如坻” 错误,应为 “坦荡如砥”。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3.【答案】B
【解析】A.“迹”应为“绩”。
B.正确。
C.“形”应为“型”。
D.“概”应为“慨”。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4.【答案】B
【解析】《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原文:“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本题的顺序是按照“我”的参观顺序而来。首先,第⑤句揭示了我的方位,即“东长安街”,是整个参观的起点,故⑤应为第1句。其次,第①、④、①、③句是从“我”的远观角度来描写人民纪念碑,从对它的位置描写和上面的金色大字叙述,可将这组排序为④⑧①⑦。然后,第②、③、⑥、⑨句是从我逐渐走近纪念碑,从我所走的事实过程描述中可将这组排序为②③⑥⑨。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5.【答案】D
【解析】A.“矗立” 指高耸地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大雄伟地立在广场南部,与 “遥遥相对” 搭配,形象地表现出其庄严的姿态和位置关系,使用正确。
B.“丰功伟绩” 指伟大的功绩。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先烈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用 “丰功伟绩” 来形容先烈们的功绩非常恰当,使用正确。
C.“永垂不朽” 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用于表达对为新中国成立而献身的人民英雄们的敬仰和缅怀,他们的精神将永远被铭记,使用正确。
D.有误,“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用“目前”修饰表意重复,删去“目前”。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6.【答案】B
【解析】A.“前面” 是方位名词,不是代词。
B.正确。
C.“感到陌生” 是动宾短语,不是偏正短语。
D.这个句子中,“家” 是主语,“船” 在这里是比喻中的喻体,不是主语。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7.【答案】B
【解析】A.搭配不当,句中“发挥”和“传统”搭配不当,应该是“发扬传统”。
B.表述正确。
C.语意重复,句中“防止”就是“预防、避免”的意思,与后面的“不要”否定词矛盾,应改为“预防发生意外事故”,把“不要”去掉。
D.成分残缺,“加强”缺少宾语,在“思想道德”后加上“教育”。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答案】8.历史悠久;布局遵从礼制;细节考究
9.(示例)“通常”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四合院在大门入口或正房的对面会设有一面影壁,但也有不设影壁的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0.(示例1)选择图一,因为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质和高尚情操(正直、无畏、谦逊和文雅),选它作为门楣砖雕图案,能够直观地传达出主人对高洁精神的追求。
(示例2)选择图二,因为牡丹花开象征富贵吉祥,选它作为门楣砖雕图案,能够直观地传达出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再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化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8.根据第②段“北京的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元代正式立都、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就已出现”可知,北京四合院具有历史悠
久的特点。根据第④段“四合院的布局遵从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制传统,形成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
附’的功能区分”可知,北京四合院具有布局遵从礼制的特点。根据第⑥段“四合院的宅门、雕饰等细节考究,显示着主人的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可知,北京四合院具有细节考究的特点。
故答案为:①历史悠久
②布局遵从礼制
③细节考究
9.“通常”有“一般来说,惯常”之意,是指绝大部分情况是这样,还有特殊情况,起修饰限制作用;带词解句:在一般情况下,四合院在大门进口或正房的对面会设有一面影辟,在特殊情况下,有不设影辟的时候;说明文语言特点:“通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示例)“通常”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四合院在大门入口或正房的对面会设有一面影壁,但也有不设影壁的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0.联系第6段如四合院门板上意蕴隽永的楹联,造型各异的门墩,门簪上或刻或画的祥瑞文字,以及在门楣装饰吉祥花木、文房博古、福禄寿喜、八宝八仙、瑞兽等砖雕”可知,只要围绕图案表述其象征的吉祥之意表述原因即可。
示例一:选择图一,梅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高洁志士的象征;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贤达之士的象征;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淡泊,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无畏品格的象征。选它作为门楣砖雕图案,能够表现庭院主人对精神理念的追求。
故答案为: (示例1)选择图一,因为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质和高尚情操(正直、无畏、谦逊和文雅),选它作为门楣砖雕图案,能够直观地传达出主人对高洁精神的追求。
(示例2)选择图二,因为牡丹花开象征富贵吉祥,选它作为门楣砖雕图案,能够直观地传达出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