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孟子》三章 同步分层作业
一、语言表达
1.下面材料写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一段史实。请根据材料内容推测吴越争霸的结果,并简要说明这个结果使你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有了怎样更深刻的理解。
[材料]夫差既立为王,以伯豁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馀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①厚币②遗吴太宰豁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③。吴王将许之。伍子胥④甲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豁计,与越平⑤。(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注】①种:即文种,越国的重要谋臣。②厚币:厚礼。③委国为臣接:把国政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④伍子胥:吴国重臣,因多次进谏,受谗被赐死。⑤平:讲和。
结果:
理解:
二、单选题
2.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问题。下面“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公尝以此自矜
C.以我酌油知之 D.俭以养德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空乏(kòng) 丈夫之冠(guān) 诸侯(zhū) 傅说(yuè)
B.哉(zāi) 淫(yíng) 畎亩(quǎn) 百里奚(xī)
C.衍(yǎn) 胶鬲(gé) 衡于虑(héng) 拂乱(fú)
D.焉(yān) 曾益(zēn) 拂士(bì) 忧患(huàn)
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为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静以修身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环而攻之而不胜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于我如浮云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C.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D.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6.下列各组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学而不思则罔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篇课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 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8.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莫不/得之于艰难
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9.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B.已而之军细柳 (《周亚夫军细柳》)
C.故知创业之难
D.春冬之时 (《三峡》)
10.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11.从乙文中找出能表达甲文观点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结果:越国战胜吴国。;理解:内有贤臣而不任用,外有敌国而不警惕,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根据“伍子胥甲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豁计,与越平”这句话可知吴王内有贤臣而不任用,外有敌国而不警惕,所以会灭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内有贤臣而不任用,外有敌国而不警惕,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故答案为:结果:越国战胜吴国。理解:内有贤臣而不任用,外有敌国而不警惕,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通读文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注意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准确表述自己的阅读感悟。
2.【答案】D
【解析】A句意思:巩固国防不靠山河的险要,以:凭借;
B句意思:陈康肃曾经凭这(射术)自夸,以:凭借;
C句意思: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的,以:凭借;
D句意思:依靠简朴的作风来培养美德,以:用、用来。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用法的分析理解。“以“的用法有:做连词,表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致”;做介词,可译为用,拿,凭借,靠,按照,依照,把,被;做动词,可译为认为等,平时学习时注意归类整理。
3.【答案】C
【解析】A:丈夫之冠的冠应读作:guàn,故不完全正确;
B:淫应读作: yín ,故不完全正确;
C:完全正确;
D:曾益的曾通“增”,故应读作: zēng,故不完全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语里有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就不容易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
4.【答案】C
【解析】A前意思:不认为对,然:正确、对;后意思:这样之后才明白忧患能使人发愤图强,安乐则让人懈怠致死,然:这样,意义用法不相同;
B:前意思:恬静可以修缮自身,以:用、依靠;后句意思:巩固国防不靠山河的先要,以:凭借;意义用法不相同;
C:前句意思:包围着去攻打它却不能取胜,而:表顺承;后句意思: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或新体会,而:表顺承,意义用法相同;
D:前句意思: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表被召用,于:从;后句意思:对我如同天上的浮云,于:对、对于,意义用法不相同。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然”“以”“而”“于”的用法的理解分析。然的用法: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也可不译,如:怡然自乐;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如:若听茶声然;然而;但是,如:然往来视之;这样;那样,如:然后能改;是的;对的,如:吴广以为然。
“以”的用法有:做连词,表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致”,做介词,可译为用,拿,凭借,靠,按照,依照,把;做动词,可译为认为等;“而”的用法主要有表承接,可译为“就、才”,也可不译,表转折,译成可是、然而,表修饰;表并列;“于”的用法有:藉此,表比较,译为比;介词,到;介词,给;介词,对,对于;介词,在,介词,从,介词,向,等。“而”的用法主要有表承接,可译为“就、才”,也可不译,表转折,译成可是、然而,表修饰,表并列。平时学习要注意归类总结。
5.【答案】A
【解析】A: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这里说“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冠礼”,故表述不正确;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表述正确;
C: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表述正确;
D: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要记牢,历史知识、 地理知识、 文学素养、 科学原理、 数学能力、 政治与公民意识、 艺术欣赏、 外语学习、 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平时要多阅读进行有意识的积累。
6.【答案】A
【解析】A:前意思:他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了,而:表顺承;后意思: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迷惑,而:表转折;意义用法不相同;
B:前意思: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岂:难道;后意思:我难道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岂:难道,意义用法相同;
C:前意思:这是妇人遵循的道理,之:的;后意思:不听从天子的诏令,之:的;意义用法相同;
D:前意思:独自奏自己的道路,其:自己;后意思:不只把自己的父母当父母,其:自己,意义用法相同。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岂”“之”“其”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理解。“而”的用法主要有表承接,可译为“就、才”,也可不译,表转折,译成可是、然而,表修饰;表并列;岂: 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难道可以”;表示比较或对比,通常与“若”一起使用,强调对比情感,相当于“难道”,“怎么” ;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 ;”用于表示否定的意思,相当于“不”;也用来表示愿望或祝愿的语气;“之”的用法有: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不译,助词,凑音节作用不译,动词,去往,代词,代人、事、物;“其”作副词时一般都是表示语气作用,初中阶段学过的有:1.表示加强诘责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其此之谓乎?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表示选择语气,是……还是……如: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平时学习时注意整理归纳。
7.【答案】A
【解析】A:《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著作,由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是儒家经典之一,故“是孟子自己编著的”说法不正确;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说法正确;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说法正确;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违背、不顺”的意思;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同“弼”,辅弼、辅佐的意思;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要记牢,历史知识、 地理知识、 文学素养、 科学原理、 数学能力、 政治与公民意识、 艺术欣赏、 外语学习、 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平时要多阅读进行有意识的积累。
【答案】8.A
9.B
10.(1)(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2)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
11.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头脑清醒,谦虚诚恳,懂得广开言路。
【解析】【导语】文章通过两篇文言文展现了古人对人生道理和治国智慧的深刻见解。甲文强调艰难困苦对个人成长、国家兴亡的作用,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学。乙文则通过唐太宗与臣子的对话,探讨创业与守成的难易,揭示安逸中的潜在风险,并强调治国需要警惕骄奢安逸。两篇文言文都体现了困境中激发斗志、苦难打磨才干的主旨,反映古人通过历史总结出的经验教训。通过对话和例证,文章不仅展示了哲理,还体现了人物的智慧和经验。
(1)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抓语法结构:按“主谓宾/修饰语+中心语”划分,避免割裂语义。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先明确“之”的常见用法: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等)、动词(到、往)、代词(代人/事/物)。
再逐选项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找观点对应句:甲文核心观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乙文中魏征“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直接呼应(“得于艰难”对应“生于忧患”,“失于安逸”对应“死于安乐”),提取此句即可。
分析人物形象:从唐太宗的言行入手——他认可房玄龄“创业难”和魏征“守成难”,且强调“守成之难,方当慎之”,体现其“清醒务实”;能听取不同臣子的意见,体现其“广开言路、谦虚纳谏”,综上概括为“贤明、清醒、善于纳谏”的君主。
【点睛】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帝王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建国初期,与各路英雄竞相起兵较量,而后使他们臣服,是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在艰难境地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还是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时滋生骄奢,疏忽时产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与诸位谨慎对待。”
8.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
A.句意: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故”表示所以,单独作为一个节奏单元引出后面的内容;“天将”表示上天将要,是一个动作主体,应断开;“将降大任”是动宾结构,表示将要降下重大的责任,应断开;“于是人也”表示对象,应断开;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句意: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之:助词,的;
B.句意:不久文帝到达了细柳军营。之:动词,到达;
C.句意: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 之:助词,的;
D.句意:春天冬天的时候。之:助词,的;
故答案为:B。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有:
(1)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强;曾:增加;
(2)然:然而;往:过去的事情。
故答案为: (1)(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2)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孟子的观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文中魏征的话“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与之一致。唐太宗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头脑清醒。他能听取房玄龄和魏征的进言,说明他是个谦虚诚恳,懂得广开言路的君主。他认为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目前应该时时注意谨慎地守城,万万不可因为贪图安逸,而失掉了江山。表现出他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君主。
故答案为: 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头脑清醒,谦虚诚恳,懂得广开言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