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愚公移山 同步分层作业
一、综合性学习
某班拟组织一次主题为“汲取古人智慧,学会面对困境”的古诗文阅读探究活动,以下是活动负责人收集到的一些材料。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材料二】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三】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材料四】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逆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
1.阅读材料三时,同学们对“衣不重采”中的“重”字的读音产生了分歧。请你结合语境确定其读音并简述理由。(2分)
小嘉:我认为应该读 chóng, 因为 。
小兴:我觉得应该zhòng, 因为 。
2.材料一和三中的画线句都是问句,但包含的思想情感却不同。请结合文本简析。
3.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分析古人在面临困境时体现出的智慧。
4.面对困境,我们还可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得到智慧和力量。请将诗文填写完整。
时光荏苒,面对美好事物的消逝,我们无法阻止,但要坚信,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这正如晏殊《溪沙》诗句所说“ , ”;生活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当我们面对困境时,要以孟子“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 , ……”来激励自己;处于严酷的环境考验时,我们可从刘桢《赠从弟》诗句“ ? ”得到启示,像松柏那样保持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
二、单选题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冀州(jì)
豫南(yù) 山北之塞(sè)
B.魁父(kuí) 垣曲(yuán)
叩石(kòu) 孀妻弱子(shuāng)
C.穷匮(kuì) 始龀(chǐ)
箕畚(běn) 一厝朔东(cuò)
D.陇断(lǒng) 智叟(sǒu)
荷担(hè) 出入之迂(yū)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容易)
B.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聚室而谋 不谋而合
谋财害命 与虎谋皮
B.杂然相许 以身许国
封官许愿 只许州官放火
C.跳往助之 拔苗助长
爱莫能助 拔刀相助
D.汝心之固 固执己见
顽固不化 固若金汤
8.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汝/毕力平险 B.投诸/渤海之尾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9.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C.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D.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聚室而谋曰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何苦而不平 D.人不知而不愠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11.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B.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C.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D.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1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越钱塘,绝长江 猿则百叫无绝
B.甚矣,汝之不惠 差矣,汝之言
C.同邑而居 唯叟一人而已
D.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而移山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甲文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了愚公移山的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又与后文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C.乙文段中甲翁先前认为自己年纪大不肯登泰山,在乙翁的劝说下克服了心理障碍,但因为体力原因最终未能登上泰山。
D.甲乙文段都注重用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甲文还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读 chóng,指重复。“衣不重采”理解为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突出勾践生活简朴、一心为民的特点。;读 zhòng,指程度深。“衣不重采”理解为从不穿颜色深的衣服。古代程度深的颜料更精贵,突出勾践生活简朴、一心为民的特点。
2.①材料一画线句是愚公妻子表示愚公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可见愚公妻子对愚公移山的担忧。②材料三画线句是勾践尝苦胆时说的话,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这是勾践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历史屈辱,激励自己不忘过去的教训,努力图强。这句话体现了勾践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自我激励的精神 。
3.【材料一】写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体现古人在困难前积极应对,永不言弃的智慧。
【材料二】写孟子提出的真正的大丈夫之道。不论何种危机,都保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为之所动摇。
【材料三】写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衣食简朴的事情。体现古人牢记历史教训,发愤图强的智慧。
【材料四】写苏轼把富人们赶回城中,避免动摇军心。发动所有人,共同抗洪。体现古人心有百姓,共同抗洪的智慧。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相识燕归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拼音。日常注意积累,掌握词语的拼音、字形、含义及用法,根据语境,分析词语含义,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通读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在材料中找到描写句、作者评价句、情感句、其他人看法等,综合分析归纳材料一和三中画线句的情感即可。
(3)本题考查探究能力。通读四则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在材料中找到描写句、作者评价句、情感句、其他人看法等,综合分析归纳主旨情感,理解古人智慧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第三、第四空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第一、二、五、六空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译文】
【材料一】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材料二】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材料三】
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对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材料四】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人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州城。他又请求调发明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又用木筑堤岸,以防水第二次来。朝廷同意他的做法。
1.重 chóng 重复;重叠。例句翻译为: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比喻衣着朴素,不求华丽的生活态度。突出勾践生活简朴、一心为民的特点。
重 zhòng 程度深。例句翻译为:从不穿颜色深的衣服。古代程度深的颜料更精贵,这里写勾践衣着朴素,不求华丽的生活态度。突出勾践生活简朴、一心为民的特点。
故答案为:①读 chóng,指重复。“衣不重采”理解为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突出勾践生活简朴、一心为民的特点。
②读 zhòng,指程度深。“衣不重采”理解为从不穿颜色深的衣服。古代程度深的颜料更精贵,突出勾践生活简朴、一心为民的特点。
2.①如太行、王屋何?翻译为: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写愚公妻子对愚公移山的担忧。
② 女忘会稽之耻邪?翻译为: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越王勾践在经历了重大的失败和耻辱后,提醒自己或他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以此激励自己不忘过去的教训,努力图强。这句话体现了勾践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自我激励的精神 。
故答案为:①材料一画线句是愚公妻子表示愚公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可见愚公妻子对愚公移山的担忧。②材料三画线句是勾践尝苦胆时说的话,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这是勾践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历史屈辱,激励自己不忘过去的教训,努力图强。这句话体现了勾践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自我激励的精神 。
3.【材料一】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在困难前积极应对,永不言弃。
【材料二】翻译为: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这是孟子提出的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即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保持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初心和信念 。
【材料三】写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衣食简朴,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牢记历史教训,警醒自己发愤图强。
【材料四】写苏轼把富人们赶回城中,发动禁军,在困难面前带领百姓共同抗击洪灾,舍小家,为民着想,受到别人的拥戴。 把富人们赶回城中,避免动摇军心。发动所有人,共同抗洪。
故答案为:【材料一】写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体现古人在困难前积极应对,永不言弃的智慧。
【材料二】写孟子提出的真正的大丈夫之道。不论何种危机,都保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为之所动摇。
【材料三】写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衣食简朴的事情。体现古人牢记历史教训,发愤图强的智慧。
【材料四】写苏轼把富人们赶回城中,避免动摇军心。发动所有人,共同抗洪。体现古人心有百姓,共同抗洪的智慧。
4.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燕、罹、凝”等字。
故答案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相识燕归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5.【答案】C
【解析】A:全部正确;
B:全部正确;
C:始龀的龀应读作:chèn,故注音有误;
D:全部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语里有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就不容易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
6.【答案】A
【解析】A: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赞成,许:赞成、赞同;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不是容易,故不完全正确;
B:何苦而不平:为什么愁挖不平呢?苦:愁苦、担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穷:尽,全部正确;
C:而山不加增:可是山不会再加大增高,加:加大;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已:停止,全部正确;
D:方七百里:方圆七百里,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方圆;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全部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7.【答案】C
【解析】
A:聚室而谋,谋:谋划;不谋而合,谋:商议;谋财害命,谋:图谋;与虎谋皮,谋:商量,故不相同;
B:杂然相许,许:赞同;以身许国,许:答应;封官许愿,许:答应;只许州官放火,许:允许,故不相同;
C:跳往助之,助:帮助;拔苗助长,助:帮助;爱莫能助,助:帮助;拔刀相助,助:帮助,故相同;
D:汝心之固,固:顽固;固执己见,固:顽固;顽固不化,固:顽固;固若金汤,固:坚固,故不相同。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有的词语有多种意义,我们要根据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即上下文来推断看哪个意义最适合,放在这里最通顺,平时学习要对常见的一词多义进行归类整理。
8.【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承前省略了主语“帝”,“命”做句子的谓语,“夸娥氏二子”做“命”的宾语,“负二山”做“夸娥氏二子”的补语,谓语与宾语之间需停顿,宾语与补语之间需停顿。故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掌握。
A:将近/况且
B:怎么样/语气助词,
C:都是代词,代这件事
D:代词,他、他的/用在“如.....何”前面,表示反问语气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结合句意,联系平时的积累,对词语不同语意的理解和把握。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掌握。例句“而”的用法是表转折。A:表承接;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掌握,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语句进行辨析判断。
【答案】11.D
12.B
13.C
14.(1)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2)从前的愚公,将近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
【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选自《愚公移山》与《二翁登泰山》,展现了坚持与乐观的精神。甲文通过愚公面对艰难的移山工程,表现出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和远大的志向。乙文则借两位老人登泰山的故事,强调心态的重要性,即使年岁渐长,仍然可以突破心理障碍,完成挑战。两篇通过对比与人物对话,突显出传统文化中追求目标的坚定信念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题核心是“先明句意,再断节奏”。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理清“谁(主语)、做什么(谓语)、有什么情况(状语/补语)”,再根据语义完整性拆分句子,避免割裂完整语义,同时关注“然”“且”等连词的停顿提示。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题关键是“语境优先,排除法辅助”。先回忆字词的常见含义,再代入两个语境中验证是否通顺,若某一语境中含义矛盾,则可排除该选项,如A项“绝”在“横渡长江”与“叫声不停”中含义明显不同,可直接排除。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解题要点是“选项与原文逐字核对”。重点关注选项中的“时间、结果、态度”等细节,避免因“主观臆断”或“忽略细节”导致误判。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解题步骤是“先抓关键词,再连句通顺”。首先圈出“曾”“如……何”“曩”“何老之有”等考点字词,确保翻译准确;再将关键词串联成句,调整语序,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关系很好。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我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错了!以前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多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一起出发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需要你搀扶。”从太阳出来到傍晚,已经走到半山腰了。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我老了,恐怕力气不够。“是山”指代 “这座山(泰山)”,引出话题,应断开;“余亦未登”表达“我也没有登过”,语义完整,是对前文“是山”的进一步阐述,其后应断开;“然”表示转折,可译为 “然而”,“老矣”表示“我老了”,转折后说明自身年老这一情况,二者应断开;“恐力不胜”表示“恐怕力气不够”,表达因年老而产生的担忧,是一个完整的语义,与前文断开;
故断句: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绝:动词,横渡/动词,停止;
B.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而:连词表修饰,不译/与“已”连用,罢了;
D.且:连词,况且/副词,将近;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在乙文段中,由“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可知,两位老人已经到达半山,并不是最终未能登上泰山;
故答案为:C。
1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以:凭借;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 都……”;损:削减;如……何:对(把)…… 怎么样。
(2)曩:以往、过去;且:将近;方:才;逾:超过;何老之有:即“有何老”,“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译为“哪里老呢” 。
故答案为: (1)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2)从前的愚公,将近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