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17:2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诗词五首 同步分层作业
一、语言表达
1.导学
阅读名家对诗词的评述也是帮助我们读懂古代诗词的重要方法。请从下面五句评述中任选一句,结合诗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评陶渊明《饮酒》(其五)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司马光评杜甫《春望》
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陆游评李贺诗
此是无中生有、死中求活,非浅识可到得。
——谢枋得评杜牧《赤壁》
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夏承焘评李清照《渔家傲》
二、单选题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飞鸟相与还(相伴) B.我报路长嗟日暮(叹息,慨叹)
C.浑欲不胜簪(全部) D.黑云压城城欲摧(将要)
3.下列对《春望》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都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时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结束之后,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4.下列对《雁门太守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拟古乐府诗,意境非常苍凉,语气非常悲壮,表现了将士们为国效忠、凛然无畏的精神。
B.首联以“黑云”比喻我军雄姿英发,“甲光”与“黑云”色彩鲜明,显示了敌军将士来势汹汹。
C.“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尾联中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作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5.下列对《饮酒》(其五)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这首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远离世俗的情趣。
6.下列对《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南渡之后,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而这首词却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
B.“我报路长嗟日暮”中的“嗟”字,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美妙神奇景象的赞叹。
C.在下片的最后,词人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去那没有战乱、离散和悲伤的仙境。
D.全词表现了词人不甘忍受现实,却又无能为力,只好借助想象去营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词人在这首词中带上了少有的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
三、综合性学习
7.某校七(2)班开展了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邀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对爱国诗文的理解和诵读正确的一项是(  )
A.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一文中铺排描述了“红布似的高粱”“黑色的土地”等许多富于关东生活气息的事物,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
B.冼星海的《黄河颂》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黄河的景仰、对黄河孕育中华文化、哺育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
C.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此句基于对山河、风、絮、雨、萍等的描写,顺势而发,直接抒情,写出了国事衰微,家破人亡的凄凉境遇,诵读时要表达诗人的哀恸之情。
D.杜甫的《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所写内容与要表达的情感相协调,属间接抒情,表达了国都沦陷、国破家亡的悲愤,朗诵时要慷慨激昂。
(2)为营造活动氛围,每位同学都创作了小诗,请补全下面的诗,使全诗形成一组排比句。
祖国,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要用婉转的曲调为你歌唱;
   ,   ;
   ,   。
(3)根据活动的主题,除上述诗文外,请你再写一条关于爱国的名言或诗词送给同学。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释】①楼兰:汉代西域国名,此指楼兰国王。西汉昭帝时,楼兰国王屡次截杀出使西域的汉使,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刺杀了楼兰国王。
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诗“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乙诗一二句写五月的天山有“雪”无“花”,寒气逼人,突出环境的艰苦。
C.甲诗中“卷”字写出乘夜奔袭之状;乙诗中“抱”字描绘将士们夜间休息悠闲之态。
D.两首诗最后两句运用典故、表达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和为国立功的慷慨豪情,
9.王安石曾对本诗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请你解答他的疑惑。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写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
B.首联写“望”中所见,写出沦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的景象,虽是写景,却也传情。
C.颈联中的“抵万金”运用夸张写出战乱时家书的珍贵,表达出诗人的思亲之切。
D.尾联中,诗人通过想象自己“白发”“不胜簪”的情形,翔实地写出自己的苍老之态。
11.本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都写到了花与鸟,但两位诗人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说说有何不同。
古诗文阅读;诗词赏析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作者抓住“天、云、雾、星河、千帆”等景象,又嵌入了“接”、 “连”两个动词,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B.。一个“归”字,好像作者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殷勤问我归何处”写出了天帝态度温和以及对作者的关心。
C.。 “我报路长嗟日暮”作者借用典故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D.。 “谩”是“空,徒然”的意思,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惊人句”化用李白的典故,表现作者卓越的诗才。
13.“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本诗中用“菊”的意象衬托出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请从学过的其他诗文中选取含有意象的诗句,并写出你对其意象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示例]我选苏轼评《饮酒》(其五)一句。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解析】
《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里“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悠然”写出了作者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而从“见”字可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所以苏轼认为“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因为“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所以司马光认为“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雁门太守行》使用了大量的色彩词,如黑、金、胭脂、紫、红,这些颜色又与秋色、霜白色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对应陆游的“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从中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激烈与悲壮,所以“使人不敢熟视”。
《赤壁》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属于“无中生有、死中求活”。但诗人的目的是以小见大,借三国赤壁之战的往事,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可谓“非浅识可到得”。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以粗犷的笔触、奇谲的想象,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通过人神对话对自己的梦境进行描述,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虚虚实实之间展现出自己豪放不羁的一面。所以夏承焘评价其“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先阅读整首诗歌,结合诗歌意象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再根据诗歌创作背景、相关手法等把握诗歌情感与主题;最后结合评述内容辅助理解诗歌。
2.【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浑”翻译为“简直 “ 。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3.【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理解错误。这首《春望》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4.【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黑云”象征敌军,形容敌军来势汹汹。“甲光”与“黑云”构成对比,借日光和铠甲来侧面烘托了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显示了守城将士的威武雄壮。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5.【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 不正确,“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6.【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嗟”字表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表达了词人空有才华、终遭不幸的怨嗟感慨。所以“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美妙神奇景象的赞叹”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7.【答案】(1)A
(2)假如我是一片云;我要用轻盈的身姿为你舞蹈;假如我是一粒种子;我要用新生的绿色为你祈祷。
(3)示例一:热爱祖国,就爱她的一切。示例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等。
【解析】(1)B:错误。《黄河颂》作者光未然。
C:直接抒情,错误。是间接。
D:两句所写内容与要表达的情感相协调,错误。“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2)补写注意例句格式,假如我是......,我要用......为你......。可以是假如我是一朵花,我要用芬芳的花瓣为你绽放;假如我是一滴水,我要用无穷的力量为你祝福。
(3)爱国的名言或诗词:利于国者爱之,害与国者恶之。——晏婴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故答案为:(1)A
(2)假如我是一片云、我要用轻盈的身姿为你舞蹈;假如我是一粒种子、我要用新生的绿色为你祈祷。
(3)热爱祖国,就爱她的一切。或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等。
(1)本题考查爱国诗文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补写。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注意要联系横线处上下文,揣摩横线处句子语境,合理组织语言,同时注意是否存在格式等隐形要求。
(3)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之爱国名言或诗词。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答案】8.C
9.“黑云压城”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甲光向日则是描写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8.ABD.正确。
C.“'抱’字描绘将士们夜间休息时悠闲之态”表述有误,《塞下曲》中“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意思是: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表现了军情之紧张急迫。
故答案为:C
9.“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前一句是比喻,把敌军比作乌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一句是夸张,展现了守城将士们虽与敌方力量悬殊、处境艰难,却依旧严阵以待士气高昂,严阵以待。
故答案为:“黑云压城”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甲光向日则是描写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答案】10.D
11.本诗中,杜甫通过描写花和鸟,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通过描绘早莺争暖树、乱花迷人眼等早春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0.ABC.正确
D. 尾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并不是诗人的想象,而是写实,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因忧国忧民、思念亲人而不断搔首,使得白发越来越短,稀疏得几乎插不住簪子,真实地展现了自己在战乱中的苍老之态,该选项说 “想象” 错误。
故答案为:D
11.在《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是在国家破碎、战乱纷飞的背景下,看到花和鸟,将自己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以及与亲人离散的悲痛之情移情于花和鸟,花仿佛在流泪,鸟似乎也在惊心,花和鸟成为了诗人抒发痛苦情感的载体,表达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和对时代的感慨。《钱塘湖春行》中花与鸟的情感解析:在《钱塘湖春行》里,“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描绘的是西湖早春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早莺在争着栖息暖树,野花渐渐开放让人眼花缭乱,诗人通过对这些花和鸟等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表达出的是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由衷喜爱和赞美之情,充满了愉悦和欢快的情绪。
故答案为: 本诗中,杜甫通过描写花和鸟,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通过描绘早莺争暖树、乱花迷人眼等早春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12.D
13.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借助风力,像大鹏一样飞往理 想中的“三山”,摆脱现实的困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2.ABC.正确。
D.“谩” 确实是 “空,徒然” 之意,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但 “惊人句” 并非化用李白典故,而是说自己虽有才华写出惊人诗句,却在现实中无用武之地,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13.“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风鹏正举” 化用《庄子 逍遥游》中大鹏展翅高飞的典故,展现出磅礴的气势。“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表明作者渴望借助风力,像大鹏一样,乘舟前往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三山”。这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能摆脱现实困境,追求理想境界。
故答案为: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借助风力,像大鹏一样飞往理 想中的“三山”,摆脱现实的困境。
14.【答案】示例一:“杨花落尽子规啼”中含有意象“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忽不定的杨花渲染了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示例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含有意象“明月”,月亮这一意象蕴含了作者对故人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解析】本题考査诗歌积累。诗歌中的“意象”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常见的诗歌意象有梅、月、松柏、杨花等。
故答案为:示例一:“杨花落尽子规啼”中含有意象“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忽不定的杨花渲染了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示例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含有意象“明月”,月亮这一意象蕴含了作者对故人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本题考查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的能力。解答时可直接从诗歌中提取意象,把握意象具备的特点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