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阅读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王宏甲
①每个人在童年,可能都会对星空感到惊奇。也许,浩瀚星空正是开启我们想象力的启蒙老师。
②1945年2月,南仁东出生在辽河上游的吉林辽源。少年时,他常常到离家不远的龙首山上看星星。在地理课上,他曾这样问老师:“南半球看到的星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吗?”他总是对不知道的事物发出追问。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与星星产生那么深刻的联系,更想不到将来天上会有一颗星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③从小学到初中,南仁东的成绩不错,但并不拔尖。初三那年,一位老师发现了南仁东身上的潜质,把他叫到自己家里,和他畅谈未来和理想。老师谈到人生需要立志,谈到要为国家作贡献,还谈到那些在历史星空中闪耀光芒的伟大人物。从这天开始,南仁东变了。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辽源五中,高中三年一路领先。高中毕业的那年夏天,他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④那是1963年,南仁东18岁。
⑤1968年,南仁东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在这个总共不到150人的小厂做“小金工”。这是技术活儿,他喜欢。可是,他很快就遭遇到了“做个简单的小零件也连连出废品”的尴尬。正是这尴尬,让他对什么叫“一丝不苟”“严丝合缝”有了深刻的认识。
⑥这个普通的小厂,成了南仁东成长的摇篮。这是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上的社会实践大学。十年间,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三种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全过程。在研制十千瓦电视发射机时,有人说:“搞电视发射机,不是我们想干就能干的。这不可能。”南仁东反驳道:“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电视发射机当年就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怎么不可能!”也成了南仁东的口头禅。他体会到了,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⑦1978年,南仁东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这年他33岁。
⑧儿时仰望星空的记忆又回到了南仁东的脑海。
⑨在从事了一系列尖端天文学研究之后,南仁东被一项科研计划推向了“看星星”的国际前台。1993年9月,第二十四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召开,多国天文学家共同提出,要联手建设新一代功能强大的“大射电望远镜”。
⑩“这是个必须抓住的机会。”南仁东立即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报告。他说:“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南仁东的激情、自信,还有志向,仿佛都在燃烧。
早在1963年,美国就在波多黎各建造了后来被认为是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1972年,联邦德国也建造了埃非尔斯伯格射电望远镜,口径100米。1993年,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如果把这个国际项目的台址争取到中国来,对提高我国天文学乃至整个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意义重大。
南仁东的建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支持。1994年春夏之交,南仁东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反复筛选出的一百多个地点大多位于贵州大山深处,人迹罕至,南仁东坚持每个都要去实地考察。在选址的十余年中,从省长到不少村长都认识这个“穿短裤的天文学家”。
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河谷幽深,湍急的河水在两山之间的绳索桥下咆哮。解放鞋、雨衣、柴刀、拐杖,是永远的装备。万山深处,只能靠走。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没有山民的帮助是进不去的。夜宿山乡,点起篝火,南仁东和同事们坐在火堆边仰望星空。他们都感受到,不论科学多么尖端,理想多么高远,还需脚踏大地。
不过,在深山选址的同时,南仁东越来越感到有一股力量在阻止中国争取这个国际项目。他意识到,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争取国际项目上。南仁东想起了当年通化无线电厂车间里贴着的标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一个计划在他头脑里逐渐成型——中国应该独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有人说:“南仁东疯了!”
“你们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怎么能造大射电望远镜?”有外国专家这样质疑。
“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南仁东说。
2006年,国际大射电望远镜项目确定在南非和澳大利亚建造。南仁东先前的愿望落空了,但他已展开预研究的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一刻也没有止步地向前挺进。中国科学院随即向国家申报立项。2007年7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正式立项。
这一天,南仁东把团队集合起来,对大家说:“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这一年,南仁东62岁了。
2011年3月25日,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我国独立自主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正式开工,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来自全国近200家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100多位科学家,5000余名建设者参与了这个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他们的科研激情与力量都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瞬间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工程的推进速度,令很多心存疑虑者瞠目结舌。
“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他的学生说。
这期间,南仁东被查出患了肺癌,已是晚期。手术后,南仁东被“强制要求”居家治疗和休养。可是,病情稍有缓解,他就又返回了工地。
“南老,食堂师傅给您做了鱼。”他的学生高兴地把一条鱼端来。可是南仁东不吃。
“南老师怎么不吃鱼呀?”食堂的师傅问。
“他说吃鱼要剔刺,他没时间。”学生苦笑着说。
2015年11月21日,馈源舱成功地在大窝凼的上空升起。馈源舱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接收和回传信号的最核心部件。有人把它比喻为望远镜的眼珠,也有人说它是望远镜的视网膜。
南仁东目睹了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
这时,南仁东又病倒了,再次被送回北京救治。临走前,他对学生说:“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
2016年9月25日,是中国天文学史、中国科技史都要郑重记录的日子。这一天,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
此前一天的傍晚,南仁东最后一次出现在“中国天眼”基地。同事和学生们在综合楼前迎接他,一见面就请他赶紧休息。可是他执意要先去看“天眼”完全建成的模样。
没有人能阻止他。
“我的安全帽呢?”他的嗓音很小。有人跑去拿来他的安全帽,他戴上了,兴奋而威严,像一个将军。小车把他带了过去,他下车了。大家要陪他去,他阻止了:“让我自己过去看。”学生说:“我们陪您过去。”他平静地摆摆手,大家看到他,已经热泪盈眶了。
这个黄昏,高原的夕阳又大又圆。戴着安全帽的南仁东一步一步向“中国天眼”走去,身后只有一只名叫凼凼的狗紧紧跟着他,夕阳映出他们长长的影子。
沿着高高的平台,南仁东和凼凼踏上了高高的圈梁。这是大射电望远镜的最高处。在这里,这个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超级望远镜球冠反射面一览无余。
从这里往下看有多高?“中国天眼”从底部到顶部垂直高度138米,是国家体育场“鸟巢”垂直高度的两倍,也超过了埃及胡夫金字塔现在的高度——约137米。胡夫金字塔底座边长约230米,“中国天眼”的口径500米。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也是地球上的伟大建筑!
多么壮观啊,“中国天眼”!火红的夕阳在巨大的球冠反射面上反射出炫丽无比的万道金光。在给青少年讲课时,南仁东回忆过自己学生时代经常朗读的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说这段话时,南仁东12岁。如今,胡须花白的南仁东在夕阳下泪流满面。
这一年,南仁东71岁。
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他双手扶在“天眼”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应该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它们飞翔着,穿越了70年,最后雨点般敲打在那伟大的镜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人们看见了吗?听见了吗?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享年72岁。
2018年10月15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永久编号第79694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
南仁东,那个曾经爱看星星的少年,变成了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
(1)南仁东为FAST项目付出巨大努力,他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2)作者在叙述南仁东事迹时,蕴含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
(3)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南仁东的精神对我们青少年成长有什么启示?
2.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王宏甲
①每个人在童年,可能都会对星空感到惊奇。也许,浩瀚星空正是开启我们想象力的启蒙老师。
②1945年2月,南仁东出生在辽河上游的吉林辽源。少年时,他常常到离家不远的龙首山上看星星。在地理课上,他曾这样问老师:“南半球看到的星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吗?”他总是对不知道的事物发出追问。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与星星产生那么深刻的联系,更想不到将来天上会有一颗星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③从小学到初中,南仁东的成绩不错,但并不拔尖。初三那年,一位老师发现了南仁东身上的潜质,把他叫到自己家里,和他畅谈未来和理想。老师谈到人生需要立志,谈到要为国家作贡献,还谈到那些在历史星空中闪耀光芒的伟大人物。从这天开始,南仁东变了。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辽源五中,高中三年一路领先。高中毕业的那年夏天,他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④那是1963年,南仁东18岁。
⑤1968年,南仁东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在这个总共不到150人的小厂做“小金工”。这是技术活儿,他喜欢。可是,他很快就遭遇到了“做个简单的小零件也连连出废品”的尴尬。正是这尴尬,让他对什么叫“一丝不苟”“严丝合缝”有了深刻的认识。
⑥这个普通的小厂,成了南仁东成长的摇篮。这是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上的社会实践大学。十年间,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三种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全过程。在研制十千瓦电视发射机时,有人说:“搞电视发射机,不是我们想干就能干的。这不可能。”南仁东反驳道:“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电视发射机当年就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怎么不可能!”也成了南仁东的口头禅。他体会到了,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⑦1978年,南仁东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这年他33岁。
⑧儿时仰望星空的记忆又回到了南仁东的脑海。
⑨在从事了一系列尖端天文学研究之后,南仁东被一项科研计划推向了“看星星”的国际前台。1993年9月,第二十四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召开,多国天文学家共同提出,要联手建设新一代功能强大的“大射电望远镜”。
⑩“这是个必须抓住的机会。”南仁东立即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报告。他说:“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南仁东的激情、自信,还有志向,仿佛都在燃烧。
早在1963年,美国就在波多黎各建造了后来被认为是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1972年,联邦德国也建造了埃非尔斯伯格射电望远镜,口径100米。1993年,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如果把这个国际项目的台址争取到中国来,对提高我国天文学乃至整个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意义重大。
南仁东的建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支持。1994年春夏之交,南仁东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反复筛选出的一百多个地点大多位于贵州大山深处,人迹罕至,南仁东坚持每个都要去实地考察。在选址的十余年中,从省长到不少村长都认识这个“穿短裤的天文学家”。
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河谷幽深,湍急的河水在两山之间的绳索桥下咆哮。解放鞋、雨衣、柴刀、拐杖,是永远的装备。万山深处,只能靠走。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没有山民的帮助是进不去的。夜宿山乡,点起簧火,南仁东和同事们坐在火堆边仰望星空。他们都感受到,不论科学多么尖端,理想多么高远,还需脚踏大地。
不过,在深山选址的同时,南仁东越来越感到有一股力量在阻止中国争取这个国际项目。他意识到,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争取国际项目上。南仁东想起了当年通化无线电厂车间里贴着的标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一个计划在他头脑里逐渐成型——中国应该独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有人说:“南仁东疯了!”
“你们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怎么能造大射电望远镜?”有外国专家这样质疑。
“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南仁东说。
2006年,国际大射电望远镜项目确定在南非和澳大利亚建造。南仁东先前的愿望落空了,但他已展开预研究的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一刻也没有止步地向前挺进。中国科学院随即向国家申报立项。2007年7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正式立项。
这一天,南仁东把团队集合起来,对大家说:“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这一年,南仁东62岁了。
2011年3月25日,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我国独立自主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正式开工,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来自全国近200家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100多位科学家,5000余名建设者参与了这个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他们的科研激情与力量都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瞬间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工程的推进速度,令很多心存疑虑者瞠目结舌。
“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他的学生说。
这期间,南仁东被查出患了肺癌,已是晚期。手术后,南仁东被“强制要求”居家治疗和休养。可是,病情稍有缓解,他就又返回了工地。
“南老,食堂师傅给您做了鱼。”他的学生高兴地把一条鱼端来。可是南仁东不吃。
“南老师怎么不吃鱼呀?”食堂的师傅问。
“他说吃鱼要剔刺,他没时间。”学生苦笑着说。
2015年11月21日,馈源舱成功地在大窝凼的上空升起。馈源舱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接收和回传信号的最核心部件。有人把它比喻为望远镜的眼珠,也有人说它是望远镜的视网膜。
南仁东目睹了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
这时,南仁东又病倒了,再次被送回北京救治。临走前,他对学生说:“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
2016年9月25日,是中国天文学史、中国科技史都要郑重记录的日子。这一天,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
此前一天的傍晚,南仁东最后一次出现在“中国天眼”基地。同事和学生们在综合楼前迎接他,一见面就请他赶紧休息。可是他执意要先去看“天眼”完全建成的模样。
没有人能阻止他。
“我的安全帽呢?”他的嗓音很小。有人跑去拿来他的安全帽,他戴上了,兴奋而威严,像一个将军。小车把他带了过去,他下车了。大家要陪他去,他阻止了:“让我自己过去看。”学生说:“我们陪您过去。”他平静地摆摆手,大家看到他,已经热泪盈眶了。
这个黄昏,高原的夕阳又大又圆。戴着安全帽的南仁东一步一步向“中国天眼”走去,身后只有一只名叫凼凼的狗紧紧跟着他,夕阳映出他们长长的影子。
沿着高高的平台,南仁东和凼凼踏上了高高的圈梁。这是大射电望远镜的最高处。在这里,这个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超级望远镜球冠反射面一览无余。
从这里往下看有多高?“中国天眼”从底部到顶部垂直高度138米,是国家体育场“鸟巢”垂直高度的两倍,也超过了埃及胡夫金字塔现在的高度——约137米。胡夫金字塔底座边长约230米,“中国天眼”的口径500米。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也是地球上的伟大建筑!
多么壮观啊,“中国天眼”!火红的夕阳在巨大的球冠反射面上反射出炫丽无比的万道金光。在给青少年讲课时,南仁东回忆过自己学生时代经常朗读的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说这段话时,南仁东12岁。如今,胡须花白的南仁东在夕阳下泪流满面。
这一年,南仁东71岁。
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他双手扶在“天眼”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应该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它们飞翔着,穿越了70年,最后雨点般敲打在那伟大的镜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人们看见了吗?听见了吗?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享年72岁。
2018年10月15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永久编号第79694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
南仁东,那个曾经爱看星星的少年,变成了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
(1)文中“‘怎么不可能!’也成了南仁东的口头禅”一句中,“口头禅”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文章以“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为题,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光者
董瑞丰
说起宇宙,他满眼挡不住的光芒。
宇宙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人类能否看到来自宇宙深处的第一缕光?……解开它,无疑将增强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填补人类认识宇宙的空白。这个当今观测宇宙学最热门和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始终系在武向平的心头。
敬天爱地,不舍星夜。儿时,延安黄龙山,漫天星辉驻入心田;大学和研究生时期,学着物理和电磁场理论,却琢磨着为何类星体如此明亮;而后,他改行研究天文。你在看宇宙,宇宙也在看你。这种奇幻的交流,让武向平痴迷。
2003年,他提出建设一套探索宇宙最早发光天体的方案:用一定数量规律排列的天线阵,探测红移在10以上的中性氢辐射信号——那是人类要抓捕的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神秘信号。
为了将理论化作现实,武向平走出办公室,走进新疆天山深处。高原上,四野荒芜,高寒缺氧,不见树木;凶险和孤独相随,星辰为伴。一顶孤独的帐篷,在冷冽中驻扎,直到乌拉斯台观测基地在一砖一瓦中建成。由于远离人烟、交通不便,基地建设之初,他时常不喝水,患上了痛风。
经过三年建设,南北4千米、东西3千米,由两条基线组成的大型低频射电干涉望远镜阵列(21CMA)诞生,共计10287只天线。这是世界上最早建成并专门用于搜寻宇宙第一缕曙光的项目,率先获得了低频波段的宇宙图像。
基于21CMA积累的重要经验,武向平后来成为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千米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国首席科学家。SKA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射电望远镜。作为SKA的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中国SKA清晰的科学目标和发展路线图已经确立。
“这个遥望宇宙的巨眼,将带来全新的宇宙信息。它的重大科学发现中,必有中国的贡献。”武向平坚信,人们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拨开重重迷雾,追寻到宇宙的第一缕曙光。
“中国天眼”(FAST)验收后,武向平又担任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负责科学目标的遴选。
FAST总工程师南仁东去世前,给武向平发来的最后一条信息是:“再见时,一个快乐的老南,一个快乐的小武。”
两位天文学家,同怀浪漫情怀,神往浩渺宇宙;又以踏实笃定的心,双脚扎在大地,一心扑向科研,为大国重器的铸就拼尽心力。
对遥远世界无限接近的渴望和悸动、好奇与想象,是人类超越自身的重要力量。武向平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热爱天文,而中国也在大力发展天文学。
十年前,他就开始为国内的大中小学生作科普,每年三四十场。中国还有大约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坚持每年到贫困地区为中小学作讲座,让山区的孩子们感受科学的魅力、宇宙的奥秘。
从孩子的眼睛里,他看到了光,那是求知若渴的热情。他们身体坐得笔直,耳朵竖得高高,目光炯炯,纷纷举手提问:“星星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比宇宙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外层空间有没有硅基生命”……在这些脑洞大开的问题里,武向平陶醉了。
“科技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他说,把科学的种子撒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待他日长成,就是国家创新、创造能力的未来。
时不我待。逢年过节,于别人是热闹的团聚,于他却是难得的静思、钻研的好时机。
即便在大年三十晚上,他依然伏案工作,为“中国天眼”勾画未来的发展蓝图,期待超越国际上的平方千米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引领国际射电天文的发展大潮。
走路如风,语速飞快,他好像一个永动机,总是蓄满能量。
很多人汲汲以求的东西,他看得很轻。相比于个人的光环,他更愿意把青年学者推到台前。每一个项目打好扎实基础步入正轨后,他就让自己渐渐隐去,再辟新的方向。
向着星辰,眼里有神,脑门生光。那光,在宇宙深处,在人心底。
(有改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生动刻画了科学家武向平的形象。
B.作者灵活运用多种句式,使文章语言富有变化,极具美感。
C.文中引用南仁东的话意在说明武向平是一个快乐的年轻人,跟南仁东性格相合。
D.武向平为了科学研究损害了个人健康。
4.文中作者多处引用武向平的原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高原上,四野荒芜,高寒缺氧,不见树木;凶险和孤独相随,星辰为伴。(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2)他们身体坐得笔直,耳朵竖得高高,目光炯炯,纷纷举手提问。(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6.标题《追光者》中的“光”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王宏甲
①每个人在童年,可能都会对星空感到惊奇。也许,浩瀚星空正是开启我们想象力的启蒙老师。
② 1945年2月,南仁东出生在辽河上游的吉林辽源。少年时,他常常到离家不远的龙首山上看星星。在地理课上,他曾这样问老师:“南半球看到的星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吗?”他总是对不知道的事物发出追问。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与星星产生那么深刻的联系,更想不到将来天上会有一颗星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③从小学到初中,南仁东的成绩不错,但并不拔尖。初三那年,一位老师发现了南仁东身上的潜质,把他叫到自己家里,和他畅谈未来和理想。老师谈到人生需要立志,谈到要为国家作贡献,还谈到那些在历史星空中闪耀光芒的伟大人物。从这天开始,南仁东变了。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辽源五中,高中三年一路领先。高中毕业的那年夏天,他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④那是1963年,南仁东18岁。
⑤1968年,南仁东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在这个总共不到150人的小厂做“小金工”。这是技术活儿,他喜欢。可是,他很快就遭遇到了“做个简单的小零件也连连出废品”的尴尬。正是这尴尬,让他对什么叫“一丝不苟”“严丝合缝”有了深刻的认识。
⑥这个普通的小厂,成了南仁东成长的摇篮。这是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上的社会实践大学。十年间,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三种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全过程。在研制十千瓦电视发射机时,有人说:“搞电视发射机,不是我们想干就能干的。这不可能。”南仁东反驳道:“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电视发射机当年就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怎么不可能!”也成了南仁东的口头禅。他体会到了,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⑦1978年,南仁东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这年他33岁。
⑧儿时仰望星空的记忆又回到了南仁东的脑海。
⑨在从事了一系列尖端天文学研究之后,南仁东被一项科研计划推向了“看星星”的国际前台。1993年9月,第二十四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召开,多国天文学家共同提出,要联手建设新一代功能强大的“大射电望远镜”。
⑩“这是个必须抓住的机会。”南仁东立即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报告。他说:“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南仁东的激情、自信,还有志向,仿佛都在燃烧。
早在1963年,美国就在波多黎各建造了后来被认为是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1972年,联邦德国也建造了埃非尔斯伯格射电望远镜,口径100米。1993年,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如果把这个国际项目的台址争取到中国来,对提高我国天文学乃至整个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意义重大。
南仁东的建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支持。1994年春夏之交,南仁东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反复筛选出的一百多个地点大多位于贵州大山深处,人迹罕至,南仁东坚持每个都要去实地考察。在选址的十余年中,从省长到不少村长都认识这个“穿短裤的天文学家”。
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河谷幽深,湍急的河水在两山之间的绳索桥下咆哮。解放鞋、雨衣、柴刀、拐杖,是永远的装备。万山深处,只能靠走。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没有山民的帮助是进不去的。夜宿山乡,点起簧火,南仁东和同事们坐在火堆边仰望星空。他们都感受到,不论科学多么尖端,理想多么高远,还需脚踏大地。
不过,在深山选址的同时,南仁东越来越感到有一股力量在阻止中国争取这个国际项目。他意识到,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争取国际项目上。南仁东想起了当年通化无线电厂车间里贴着的标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一个计划在他头脑里逐渐成型——中国应该独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有人说:“南仁东疯了!”
“你们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怎么能造大射电望远镜?”有外国专家这样质疑。
“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南仁东说。
2006年,国际大射电望远镜项目确定在南非和澳大利亚建造。南仁东先前的愿望落空了,但他已展开预研究的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一刻也没有止步地向前挺进。中国科学院随即向国家申报立项。2007年7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正式立项。
这一天,南仁东把团队集合起来,对大家说:“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这一年,南仁东62岁了。
2011年3月25日,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我国独立自主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正式开工,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来自全国近200家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100多位科学家,5000余名建设者参与了这个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他们的科研激情与力量都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瞬间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工程的推进速度,令很多心存疑虑者瞠目绪舌。
“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他的学生说。
这期间,南仁东被查出患了肺痛,已是晚期。手术后,南仁东被“强制要求”居家治疗和休养。可是,病情稍有缓解,他就又返回了工地。
“南老,食堂师傅给您做了鱼。”他的学生高兴地把一条鱼端来。可是南仁东不吃。
“南老师怎么不吃鱼呀?”食堂的师傅问。
“他说吃鱼要剔刺,他没时间。”学生苦笑着说。
2015年11月21日,馈源舱成功地在大窝凼的上空升起。馈源舱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接收和回传信号的最核心部件。有人把它比喻为望远镜的眼珠,也有人说它是望远镜的视网膜。
南仁东目睹了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
这时,南仁东又病倒了,再次被送回北京救治。临走前,他对学生说:“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
2016年9月25日,是中国天文学史、中国科技史都要郑重记录的日子。这一天,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
此前一天的傍晚,南仁东最后一次出现在“中国天眼”基地。同事和学生们在综合楼前迎接他,一见面就请他赶紧休息。可是他执意要先去看“天眼”完全建成的模样。
没有人能阻止他。
“我的安全帽呢?”他的嗓音很小。有人跑去拿来他的安全帽,他戴上了,兴奋而威严,像一个将军。小车把他带了过去,他下车了。大家要陪他去,他阻止了:“让我自己过去看。”学生说:“我们陪您过去。”他平静地摆摆手,大家看到他,已经热泪盈眶了。
这个黄昏,高原的夕阳又大又圆。戴着安全帽的南仁东一步一步向“中国天眼”走去,身后只有一只名叫凼凼的狗紧紧跟着他,夕阳映出他们长长的影子。
沿着高高的平台,南仁东和凼凼踏上了高高的圈梁。这是大射电望远镜的最高处。在这里,这个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超级望远镜球冠反射面一览无余。
从这里往下看有多高?“中国天眼”从底部到顶部垂直高度138米,是国家体育场“鸟巢”垂直高度的两倍,也超过了埃及胡夫金字塔现在的高度——约137米。胡夫金字塔底座边长约230米,“中国天眼”的口径500米。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也是地球上的伟大建筑!
多么壮观啊,“中国天眼”!火红的夕阳在巨大的球冠反射面上反射出炫丽无比的万道金光。在给青少年讲课时,南仁东回忆过自己学生时代经常朗读的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说这段话时,南仁东12岁。如今,胡须花白的南仁东在夕阳下泪流满面。
这一年,南仁东71岁。
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他双手扶在“天眼”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应该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它们飞翔着,穿越了70年,最后雨点般敲打在那伟大的镜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人们看见了吗?听见了吗?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享年72岁。
2018年10月15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永久编号第79694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
南仁东,那个曾经爱看星星的少年,变成了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8.作为人物通讯,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各部分之间是如何衔接的?
9.作者选取了南仁东哪些典型事迹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些事迹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王宏甲
①每个人在童年,可能都会对星空感到惊奇。也许,浩瀚星空正是开启我们想象力的启蒙老师。
②1945年2月,南仁东出生在辽河上游的吉林辽源。少年时,他常常到离家不远的龙首山上看星星。在地理课上,他曾这样问老师:“南半球看到的星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吗?”他总是对不知道的事物发出追问。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与星星产生那么深刻的联系,更想不到将来天上会有一颗星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③从小学到初中,南仁东的成绩不错,但并不拔尖。初三那年,一位老师发现了南仁东身上的潜质,把他叫到自己家里,和他畅谈未来和理想。老师谈到人生需要立志,谈到要为国家作贡献,还谈到那些在历史星空中闪耀光芒的伟大人物。从这天开始,南仁东变了。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辽源五中,高中三年一路领先。高中毕业的那年夏天,他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④那是1963年,南仁东18岁。
⑤1968年,南仁东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在这个总共不到150人的小厂做“小金工”。这是技术活儿,他喜欢。可是,他很快就遭遇到了“做个简单的小零件也连连出废品”的尴尬。正是这尴尬,让他对什么叫“一丝不苟”“严丝合缝”有了深刻的认识。
⑥这个普通的小厂,成了南仁东成长的摇篮。这是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上的社会实践大学。十年间,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三种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全过程。在研制十千瓦电视发射机时,有人说:“搞电视发射机,不是我们想干就能干的。这不可能。”南仁东反驳道:“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电视发射机当年就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怎么不可能!”也成了南仁东的口头禅。他体会到了,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⑦1978年,南仁东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这年他33岁。
⑧儿时仰望星空的记忆又回到了南仁东的脑海。
⑨在从事了一系列尖端天文学研究之后,南仁东被一项科研计划推向了“看星星”的国际前台。1993年9月,第二十四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召开,多国天文学家共同提出,要联手建设新一代功能强大的“大射电望远镜”。
⑩“这是个必须抓住的机会。”南仁东立即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报告。他说:“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南仁东的激情、自信,还有志向,仿佛都在燃烧。
早在1963年,美国就在波多黎各建造了后来被认为是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1972年,联邦德国也建造了埃非尔斯伯格射电望远镜,口径100米。1993年,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如果把这个国际项目的台址争取到中国来,对提高我国天文学乃至整个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意义重大。
南仁东的建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支持。1994年春夏之交,南仁东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反复筛选出的一百多个地点大多位于贵州大山深处,人迹罕至,南仁东坚持每个都要去实地考察。在选址的十余年中,从省长到不少村长都认识这个“穿短裤的天文学家”。
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河谷幽深,湍急的河水在两山之间的绳索桥下咆哮。解放鞋、雨衣、柴刀、拐杖,是永远的装备。万山深处,只能靠走。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没有山民的帮助是进不去的。夜宿山乡,点起簧火,南仁东和同事们坐在火堆边仰望星空。他们都感受到,不论科学多么尖端,理想多么高远,还需脚踏大地。
不过,在深山选址的同时,南仁东越来越感到有一股力量在阻止中国争取这个国际项目。他意识到,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争取国际项目上。南仁东想起了当年通化无线电厂车间里贴着的标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一个计划在他头脑里逐渐成型——中国应该独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有人说:“南仁东疯了!”
“你们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怎么能造大射电望远镜?”有外国专家这样质疑。
“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南仁东说。
2006年,国际大射电望远镜项目确定在南非和澳大利亚建造。南仁东先前的愿望落空了,但他已展开预研究的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一刻也没有止步地向前挺进。中国科学院随即向国家申报立项。2007年7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正式立项。
这一天,南仁东把团队集合起来,对大家说:“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这一年,南仁东62岁了。
2011年3月25日,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我国独立自主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正式开工,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来自全国近200家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100多位科学家,5000余名建设者参与了这个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他们的科研激情与力量都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瞬间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工程的推进速度,令很多心存疑虑者瞠目绪舌。
“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他的学生说。
这期间,南仁东被查出患了肺癌,已是晚期。手术后,南仁东被“强制要求”居家治疗和休养。可是,病情稍有缓解,他就又返回了工地。
“南老,食堂师傅给您做了鱼。”他的学生高兴地把一条鱼端来。可是南仁东不吃。
“南老师怎么不吃鱼呀?”食堂的师傅问。
“他说吃鱼要剔刺,他没时间。”学生苦笑着说。
2015年11月21日,馈源舱成功地在大窝凼的上空升起。馈源舱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接收和回传信号的最核心部件。有人把它比喻为望远镜的眼珠,也有人说它是望远镜的视网膜。
南仁东目睹了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
这时,南仁东又病倒了,再次被送回北京救治。临走前,他对学生说:“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
2016年9月25日,是中国天文学史、中国科技史都要郑重记录的日子。这一天,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
此前一天的傍晚,南仁东最后一次出现在“中国天眼”基地。同事和学生们在综合楼前迎接他,一见面就请他赶紧休息。可是他执意要先去看“天眼”完全建成的模样。
没有人能阻止他。
“我的安全帽呢?”他的嗓音很小。有人跑去拿来他的安全帽,他戴上了,兴奋而威严,像一个将军。小车把他带了过去,他下车了。大家要陪他去,他阻止了:“让我自己过去看。”学生说:“我们陪您过去。”他平静地摆摆手,大家看到他,已经热泪盈眶了。
这个黄昏,高原的夕阳又大又圆。戴着安全帽的南仁东一步一步向“中国天眼”走去,身后只有一只名叫凼凼的狗紧紧跟着他,夕阳映出他们长长的影子。
沿着高高的平台,南仁东和凼凼踏上了高高的圈梁。这是大射电望远镜的最高处。在这里,这个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超级望远镜球冠反射面一览无余。
从这里往下看有多高?“中国天眼”从底部到顶部垂直高度138米,是国家体育场“鸟巢”垂直高度的两倍,也超过了埃及胡夫金字塔现在的高度——约137米。胡夫金字塔底座边长约230米,“中国天眼”的口径500米。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也是地球上的伟大建筑!
多么壮观啊,“中国天眼”!火红的夕阳在巨大的球冠反射面上反射出炫丽无比的万道金光。在给青少年讲课时,南仁东回忆过自己学生时代经常朗读的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说这段话时,南仁东12岁。如今,胡须花白的南仁东在夕阳下泪流满面。
这一年,南仁东71岁。
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他双手扶在“天眼”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应该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它们飞翔着,穿越了70年,最后雨点般敲打在那伟大的镜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人们看见了吗?听见了吗?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享年72岁。
2018年10月15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永久编号第79694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
南仁东,那个曾经爱看星星的少年,变成了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
(1)南仁东为FAST项目付出巨大努力,他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2)作者在叙述南仁东事迹时,蕴含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
(3)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具体的数据和细节描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4)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南仁东的精神对我们青少年成长有什么启示?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王宏甲
①每个人在童年,可能都会对星空感到惊奇。也许,浩瀚星空正是开启我们想象力的启蒙老师。
②1945年2月,南仁东出生在辽河上游的吉林辽源。少年时,他常常到离家不远的龙首山上看星星。在地理课上,他曾这样问老师:“南半球看到的星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吗?”他总是对不知道的事物发出追问。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与星星产生那么深刻的联系,更想不到将来天上会有一颗星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③从小学到初中,南仁东的成绩不错,但并不拔尖。初三那年,一位老师发现了南仁东身上的潜质,把他叫到自己家里,和他畅谈未来和理想。老师谈到人生需要立志,谈到要为国家作贡献,还谈到那些在历史星空中闪耀光芒的伟大人物。从这天开始,南仁东变了。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辽源五中,高中三年一路领先。高中毕业的那年夏天,他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④那是1963年,南仁东18岁。
⑤1968年,南仁东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在这个总共不到150人的小厂做“小金工”。这是技术活儿,他喜欢。可是,他很快就遭遇到了“做个简单的小零件也连连出废品”的尴尬。正是这尴尬,让他对什么叫“一丝不苟”“严丝合缝”有了深刻的认识。
⑥这个普通的小厂,成了南仁东成长的摇篮。这是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上的社会实践大学。十年间,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三种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全过程。在研制十千瓦电视发射机时,有人说:“搞电视发射机,不是我们想干就能干的。这不可能。”南仁东反驳道:“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电视发射机当年就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怎么不可能!”也成了南仁东的口头禅。他体会到了,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⑦1978年,南仁东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这年他33岁。
⑧儿时仰望星空的记忆又回到了南仁东的脑海。
⑨在从事了一系列尖端天文学研究之后,南仁东被一项科研计划推向了“看星星”的国际前台。1993年9月,第二十四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召开,多国天文学家共同提出,要联手建设新一代功能强大的“大射电望远镜”。
⑩“这是个必须抓住的机会。”南仁东立即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报告。他说:“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南仁东的激情、自信,还有志向,仿佛都在燃烧。
早在1963年,美国就在波多黎各建造了后来被认为是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1972年,联邦德国也建造了埃非尔斯伯格射电望远镜,口径100米。1993年,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如果把这个国际项目的台址争取到中国来,对提高我国天文学乃至整个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意义重大。
南仁东的建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支持。1994年春夏之交,南仁东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反复筛选出的一百多个地点大多位于贵州大山深处,人迹罕至,南仁东坚持每个都要去实地考察。在选址的十余年中,从省长到不少村长都认识这个“穿短裤的天文学家”。
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河谷幽深,湍急的河水在两山之间的绳索桥下咆哮。解放鞋、雨衣、柴刀、拐杖,是永远的装备。万山深处,只能靠走。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没有山民的帮助是进不去的。夜宿山乡,点起簧火,南仁东和同事们坐在火堆边仰望星空。他们都感受到,不论科学多么尖端,理想多么高远,还需脚踏大地。
不过,在深山选址的同时,南仁东越来越感到有一股力量在阻止中国争取这个国际项目。他意识到,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争取国际项目上。南仁东想起了当年通化无线电厂车间里贴着的标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一个计划在他头脑里逐渐成型——中国应该独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有人说:“南仁东疯了!”
“你们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怎么能造大射电望远镜?”有外国专家这样质疑。
“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南仁东说。
2006年,国际大射电望远镜项目确定在南非和澳大利亚建造。南仁东先前的愿望落空了,但他已展开预研究的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一刻也没有止步地向前挺进。中国科学院随即向国家申报立项。2007年7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正式立项。
这一天,南仁东把团队集合起来,对大家说:“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这一年,南仁东62岁了。
2011年3月25日,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我国独立自主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正式开工,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来自全国近200家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100多位科学家,5000余名建设者参与了这个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他们的科研激情与力量都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瞬间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工程的推进速度,令很多心存疑虑者瞠目绪舌。
“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他的学生说。
这期间,南仁东被查出患了肺痛,已是晚期。手术后,南仁东被“强制要求”居家治疗和休养。可是,病情稍有缓解,他就又返回了工地。
“南老,食堂师傅给您做了鱼。”他的学生高兴地把一条鱼端来。可是南仁东不吃。
“南老师怎么不吃鱼呀?”食堂的师傅问。
“他说吃鱼要剔刺,他没时间。”学生苦笑着说。
2015年11月21日,馈源舱成功地在大窝凼的上空升起。馈源舱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接收和回传信号的最核心部件。有人把它比喻为望远镜的眼珠,也有人说它是望远镜的视网膜。
南仁东目睹了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
这时,南仁东又病倒了,再次被送回北京救治。临走前,他对学生说:“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
2016年9月25日,是中国天文学史、中国科技史都要郑重记录的日子。这一天,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
此前一天的傍晚,南仁东最后一次出现在“中国天眼”基地。同事和学生们在综合楼前迎接他,一见面就请他赶紧休息。可是他执意要先去看“天眼”完全建成的模样。
没有人能阻止他。
“我的安全帽呢?”他的嗓音很小。有人跑去拿来他的安全帽,他戴上了,兴奋而威严,像一个将军。小车把他带了过去,他下车了。大家要陪他去,他阻止了:“让我自己过去看。”学生说:“我们陪您过去。”他平静地摆摆手,大家看到他,已经热泪盈眶了。
这个黄昏,高原的夕阳又大又圆。戴着安全帽的南仁东一步一步向“中国天眼”走去,身后只有一只名叫凼凼的狗紧紧跟着他,夕阳映出他们长长的影子。
沿着高高的平台,南仁东和凼凼踏上了高高的圈梁。这是大射电望远镜的最高处。在这里,这个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超级望远镜球冠反射面一览无余。
从这里往下看有多高?“中国天眼”从底部到顶部垂直高度138米,是国家体育场“鸟巢”垂直高度的两倍,也超过了埃及胡夫金字塔现在的高度——约137米。胡夫金字塔底座边长约230米,“中国天眼”的口径500米。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也是地球上的伟大建筑!
多么壮观啊,“中国天眼”!火红的夕阳在巨大的球冠反射面上反射出炫丽无比的万道金光。在给青少年讲课时,南仁东回忆过自己学生时代经常朗读的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说这段话时,南仁东12岁。如今,胡须花白的南仁东在夕阳下泪流满面。
这一年,南仁东71岁。
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他双手扶在“天眼”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应该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它们飞翔着,穿越了70年,最后雨点般敲打在那伟大的镜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人们看见了吗?听见了吗?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享年72岁。
2018年10月15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永久编号第79694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
南仁东,那个曾经爱看星星的少年,变成了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
11.文中多次出现对“中国天眼”FAST的描写,这与刻画南仁东的形象有什么关系?
12.文中多次引用了南仁东的话,分析下列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力量。
①“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②“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
13.文中通过环境、场景描写,展现出众多生动的画面,试找一找并作简要分析。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阅读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1)南仁东的行为体现出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家国情怀,以及勇于担当、攻坚克难、自力更生、鞠躬尽瘁的责任担当。
(2)作者情感及体现语句:作者蕴含着对南仁东的崇敬、赞美和怀念之情。如“20多年,8000多个日夜,从壮年走到暮年,南仁东把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了FAST”,通过具体时间的罗列,表达对南仁东无私奉献的敬佩;“南仁东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FAST从设想到建成的漫漫征途”,运用比喻,生动地赞美南仁东的引领作用;“如今,FAST如同一只巨眼,凝视着浩瀚星空,而南仁东,永远地融入了这片他为之奋斗的苍穹”,在描述FAST成果时,暗含对南仁东的怀念。
(3)启示:①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像南仁东一样,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②学习他锲而不舍、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退缩、不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③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对待学习和工作认真负责,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为社会发展承担应尽的责任;④保持对科学和知识的热爱,积极探索未知,勇于创新,为推动社会进步而努力。
【导语】这篇散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通过南仁东从少年观星到建造“中国天眼”的传奇人生,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赤子之心与报国情怀。文章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以“星星”为意象贯穿始终,巧妙串联起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与精神境界。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如不吃鱼的细节)和场景渲染(如夕阳下的泪珠),将科学家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具象化。结尾处“少年变星星”的意象升华,既呼应标题又深化主题,使文章在科学叙事中洋溢着诗意的光辉。
【详解】(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第⑩段“‘这是个必须抓住的机会。’南仁东立即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报告。他说:‘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可知,当国际大射电望远镜项目提出时,南仁东首先想到的是将项目争取到中国,以提升国家在天文学及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这直接体现了他将国家发展放在首位的家国情怀,主动为国家争取机遇的责任担当。
结合第 段“南仁东想起了当年通化无线电厂车间里贴着的标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一个计划在他头脑里逐渐成型——中国应该独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可知,在争取国际项目受阻后,他没有放弃,而是决心让中国独立建造大射电望远镜,“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信念驱动着他,体现出在困境中为国家科技发展主动担当、迎难而上的精神,不愿依赖他人,坚持靠自身力量实现突破。
结合第 段“反复筛选出的一百多个地点大多位于贵州大山深处,人迹罕至,南仁东坚持每个都要去实地考察” 段“万山深处,只能靠走。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可知,为了给望远镜找到合适的台址,他亲赴一百多个偏远山区实地考察,在艰苦环境中靠步行、劈路前行,不顾条件恶劣,只为项目能顺利推进,这背后是他对项目的高度负责,为国家科技事业攻坚克难的担当。
结合第 段“这期间,南仁东被查出患了肺癌,已是晚期。手术后,南仁东被‘强制要求’居家治疗和休养。可是,病情稍有缓解,他就又返回了工地”及第 段“‘他说吃鱼要剔刺,他没时间。’”可知,即便身患肺癌晚期,他仍放不下项目,病情稍缓就返回工地,连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一心扑在工作上,直至生命最后阶段仍坚守岗位,展现出为国家科技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强烈责任担当。
结合第 段“大家要陪他去,他阻止了:‘让我自己过去看。’”及第 段“戴着安全帽的南仁东一步一步向‘中国天眼’走去,身后只有一只名叫凼凼的狗紧紧跟着他”可知,“中国天眼”落成前,重病的他执意独自走向望远镜,此刻他对这个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国之重器充满深情,这深情源于对国家科技成就的自豪,也源于他对这份事业的极致负责,将个人生命与国家科技发展紧密相连,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融为一体。
(2)本题考查文章情感。
要求找出文中具体的语句,分析作者对南仁东的情感。
第⑩段“南仁东的激情、自信,还有志向,仿佛都在燃烧”,表达了对南仁东理想情怀的赞美之情。
第 段“南仁东目睹了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句子通过描写南仁东花白的胡子与即将“开眼”的“观天巨眼”形成对照,既暗含对他多年付出的心疼,又流露对他将心血倾注于国家科技事业的崇敬,“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直接点出其奉献之深,字里行间满是赞美。
第 段“多么壮观啊,‘中国天眼’!火红的夕阳在巨大的球冠反射面上反射出炫丽无比的万道金光”“毛主席说这段话时,南仁东12岁。如今,胡须花白的南仁东在夕阳下泪流满面”,对“中国天眼”壮观景象的浓墨重彩的描写,实则是对南仁东成就的间接赞美;而南仁东在夕阳下的泪流满面,被作者细致捕捉并呈现,既体现对他情感的共情,也暗含对其为事业倾尽一生的深深敬意。
第 段“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它们飞翔着,穿越了70年,最后雨点般敲打在那伟大的镜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人们看见了吗?听见了吗?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这段文字以富有诗意的想象,描绘南仁东的泪珠滴落在望远镜上的情景,并以“群山看见”“天穹看见”“宇宙听见”的抒情笔触,将个人的付出与宏大的自然、宇宙相连,强烈抒发了对南仁东奉献精神的赞美与震撼,情感浓烈而深沉。
第 段“南仁东,那个曾经爱看星星的少年,变成了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结尾以“少年看星星”到“成为被仰望的星星”的意象转换,既呼应开头对他童年的描写,又以“星星”的比喻升华其精神价值,字里行间充满对他的怀念与崇高礼赞,情感绵长而厚重。
(3)本题考查启示。
①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第⑩段中,南仁东在国际大射电望远镜项目提出时,立即提出“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因为他深知这对“提高我国天文学乃至整个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意义重大”。这启示青少年应像他一样,不仅要有个人追求,更要将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比如在选择学习方向或未来职业时,考虑国家在科技、环保等领域的需求,把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的目标紧密相连,让理想更有深度和力量。
②学习锲而不舍、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第 段提到,南仁东为大射电望远镜选址,“反复筛选出的一百多个地点大多位于贵州大山深处,人迹罕至,南仁东坚持每个都要去实地考察”,甚至“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在生活中面临挑战时,不能轻易退缩。比如面对复杂的数学题或技能训练中的瓶颈,应像他那样主动探索、迎难而上,用耐心和毅力突破障碍,明白“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
③培养责任担当意识,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第 段中,南仁东患肺癌晚期,“手术后被‘强制要求’居家治疗,可病情稍有缓解,他就又返回了工地”,甚至觉得“吃鱼要剔刺,他没时间”。这种对事业的高度负责,启示青少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增强责任感: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不敷衍了事;主动承担班级或家庭中的责任,比如做好值日、帮助家人分担家务,在尽责中提升自我,明白“责任是成长的基石”。
④保持对科学和未知的热爱,勇于探索创新:第②段写南仁东少年时就对星空充满好奇,“常常到龙首山上看星星”,还追问老师“南半球看到的星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吗”;第⑥段中,面对“搞电视发射机不可能”的质疑,他反驳“怎么不可能”,并成功研制出设备。这启示青少年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比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阅读科普书籍、关注科技新闻,在探索中培养创新思维。遇到“不可能”的挑战时,不被固有观念束缚,敢于尝试新方法,像他那样相信“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1)“口头禅”原指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在这里生动地表现出南仁东面对困难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勇于挑战不可能的坚定态度和自信精神;这个词语让南仁东敢于突破、永不言弃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体现了他对创新创造的执着追求,为后文他带领团队建造“中国天眼”的事迹做了铺垫。
(2)①从内容上看,题目点明文章核心人物南仁东以及他与天文学的紧密联系,概括了南仁东因杰出贡献小行星以他命名的重要事件,突出文章主要内容;②从结构上看。“星星”贯穿全文,从南仁东儿时看星星,到为建造观天巨眼努力,再到成为被命名的“星星”,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清晰,浑然一体;③从主题和情感上看,运用象征手法,将南仁东比作“星星”,象征他在天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如星辰般闪耀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南仁东的崇敬与赞美之情,揭示文章主题,引发读者思考和共鸣。
【导语】这篇散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通过南仁东从少年观星到建造“中国天眼”的传奇人生,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赤子之心与报国情怀。文章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以“星星”为意象贯穿始终,巧妙串联起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与精神境界。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如不吃鱼的细节)和场景渲染(如夕阳下的泪珠),将科学家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具象化。结尾处“少年变星星”的意象升华,既呼应标题又深化主题,使文章在科学叙事中洋溢着诗意的光辉。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赏析。
在文中第⑥段,研制十千瓦电视发射机时,有人说“搞电视发射机,不是我们想干就能干的。这不可能”,南仁东反驳道“‘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电视发射机当年就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怎么不可能!’也成了南仁东的口头禅”可知,这里“怎么不可能!”的口头禅,生动展现出南仁东面对质疑时的自信与坚定。他不被困难和他人否定所左右,坚信凭借自身努力能够攻克难题,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这种口头禅成为他性格的一种鲜明体现,让读者感受到他勇于挑战、敢于突破的精神特质,为后文他提出独立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伟大设想并付诸实践埋下伏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使用“口头禅”这一表述,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南仁东的鲜活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2)本题考查标题好处。
从内容上看:联系第④段“1963年,南仁东18岁”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第 段“国际永久编号第79694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可知,题目直接点明了文章的核心人物是南仁东,且通过“南仁东星”这一名称,清晰展现了他与天文学的深厚关联——从青年时期投身相关领域,到主持建造“中国天眼”这一世界级天文工程,最终因卓越贡献获得小行星命名的至高荣誉。这一标题高度概括了南仁东因杰出成就被永久铭记的重要事件,让读者能快速把握文章围绕其一生天文事业展开的核心内容。
从结构上看:联系第②段“少年时,他常常到离家不远的龙首山上看星星”、第⑧段“儿时仰望星空的记忆又回到了南仁东的脑海”、第 段“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第 段“国际永久编号第79694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可知,“星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从南仁东儿时对星星的好奇写起,到他成年后为建造“观天巨眼”(探索星空的工具)付出毕生精力,再到他本人成为被命名的“星星”,情节围绕“星星”层层推进,使文章从个人成长到事业成就再到精神传承的结构脉络清晰明了,各部分内容紧密相连,浑然一体。
从主题和情感上看:联系第 段“这一天,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第 段“南仁东,那个曾经爱看星星的少年,变成了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可知,标题运用了象征手法。“南仁东星”不仅是一颗小行星的名称,更象征着南仁东在天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他带领团队建成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为人类探索宇宙作出巨大贡献;同时象征着他如星辰般闪耀的精神品质,如对科学的执着、对国家的担当、忘我的奉献等。这一标题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南仁东的崇敬与赞美之情,深刻揭示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相融、平凡生命可成就伟大”的文章主题,能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与精神传承的思考和强烈共鸣。
3.C 4.引用武向平的原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揭示SKA的意义和中国在其中的价值;交代他投身于青少年科普工作的原因;凸显他的科学战略眼光,突出人物的形象。 5.(1)运用环境描写,写出环境的恶劣,烘托武向平为追寻宇宙中第一缕光的不畏艰险、踏实笃定的情怀,赞扬了武向平献身科学的精神。
(2)“笔直”形容孩子们的坐姿端正,“高高”形容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炯炯”形容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这些形容词生动描绘出了孩子们听讲座时的认真、专注,表现了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6.“光”指武向平追寻的宇宙中的第一缕光;探索奥秘的科学之光;为大国重器的铸就拼尽心力的信念之光;培养国家未来科技人才的希望之光。
【分析】本文以“光”为线索,串联武向平的科研坚守与科普热忱。从天山建观测站的艰辛,到领衔国际项目的担当,再到播撒科学种子的执着,文字质朴有力。穿插南仁东寄语,显科研者浪漫与笃定。于日常细节中见精神,让“追光”既指探宇宙曙光,亦含传科学星火。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C.文中由第 段“两位天文学家,同怀浪漫情怀,神往浩渺宇宙”可知,第⑩段引用南仁东的话“再见时,一个快乐的老南,一个快乐的小武”是指他们“同怀浪漫情怀,神往浩渺宇宙”,兴趣爱好相同,而不是说两人性格相合;
故选C。
4.本题考查引用句子的作用。
结合第⑧段“这个遥望宇宙的巨眼,将带来全新的宇宙信息。它的重大科学发现中,必有中国的贡献”揭示阵列射电望远镜的意义和中国在其中的价值;结合第 段“科技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这里说明“科技实力”的重要性,交代了他投身青少年科普的原因,凸显出他具有科学的眼光,从而突出武向平对科学的热爱。
5.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题干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从“四野荒芜,高寒缺氧,不见树木;凶险和孤独相随,星辰为伴”可以看出本句话是环境描写,这是描写武向平在新疆工作的环境,突出了环境恶劣,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武向平没有丝毫的退缩,衬托武向平不惧艰难,意志坚定,赞扬了武向平献身科学的精神。
(2)题干要求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笔直”是形容孩子们的坐姿端正,“高高”形容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炯炯”形容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这些形容词生动描绘出孩子们在听讲座时的认真、专注,表现了孩子们求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6.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结合第②段“人类能否看到来自宇宙深处的第一缕光”可知“光”是指宇宙深处的第一缕光;
结合结合第②段“解开它,无疑将拓宽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填补人类认识宇宙的空白”可知“光”是指探索奥秘的科学之光;
结合第⑧段“武向平坚信,人们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拨开重重迷雾,追寻到宇宙的第一缕曙光”可知“光”是指为大国重器的铸就拼尽心力的信念之光;
结合第 段“对遥远世界无限接近的渴望和悸动、好奇与想象,是人类超越自身的重要力量。武向平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热爱天文,而中国也在大力发展天文学”可知“光”是指培养国家未来科技人才的希望之光。
7.文章主要叙述了南仁东从提出“中国天眼”FAST项目构想,到历经艰难选址、攻克技术难题,最终建成FAST的过程,展现了他为该项目无私奉献的一生。中心思想:通过讲述南仁东的事迹,赞美他执着追求、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对他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同时彰显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伟大力量。 8.结构特点与衔接:本文采用“总——分——总”或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顺序相结合的结构。各部分之间通过过渡句或关键词自然衔接,如从介绍南仁东提出项目构想,自然过渡到选址过程,通过“选址是FAST建设的关键一步,南仁东带领团队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征程”等语句,使文章内容连贯,条理清晰。 9.典型事迹与精神品质:
①提出FAST项目构想:体现他具有远见卓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敏锐地意识到射电望远镜对中国天文学发展的重要性。
②选址过程中走遍西南深山:展现他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找到合适的选址,不畏艰难,跋山涉水。
③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表现他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精神,面对技术瓶颈,带领团队不断探索,突破重重困难。
④长期坚守直至项目建成:凸显他无私奉献、执着追求的精神,将20多年的心血倾注于FAST项目,不计个人得失。
【导语】这篇散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通过南仁东从少年观星到建造“中国天眼”的传奇人生,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赤子之心与报国情怀。文章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以“星星”为意象贯穿始终,巧妙串联起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与精神境界。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如不吃鱼的细节)和场景渲染(如夕阳下的泪珠),将科学家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具象化。结尾处“少年变星星”的意象升华,既呼应标题又深化主题,使文章在科学叙事中洋溢着诗意的光辉。
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本文的主人公是南仁东。结合第⑩段“南仁东立即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报告。他说:‘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第 段“1994年春夏之交,南仁东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第 段“他们的科研激情与力量都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瞬间被极大地释放出来”,第 段“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可知,文章主要写了南仁东与“中国天眼”的故事。可概括为:文章主要叙述了南仁东从提出“中国天眼”FAST项目构想,到历经艰难选址、攻克技术难题,最终建成FAST的过程,展现了他为该项目无私奉献的一生。
中心思想:结合第⑩段“南仁东立即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报告。他说:‘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南仁东的激情、自信,还有志向,仿佛都在燃烧”,第 段“反复筛选出的一百多个地点大多位于贵州大山深处,人迹罕至,南仁东坚持每个都要去实地考察。在选址的十余年中,从省长到不少村长都认识这个‘穿短裤的天文学家’”,第 段“这期间,南仁东被查出患了肺痛,已是晚期。手术后,南仁东被‘强制要求’居家治疗和休养。可是,病情稍有缓解,他就又返回了工地”可知,南仁东在“中国天眼”的立项、选址、建设过程中呕心沥血,直到生命最后时刻。通过对南仁东事迹的叙述,表达了对科学家们的崇敬之情。可以概括为:通过讲述南仁东的事迹,赞美他执着追求、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对他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同时彰显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伟大力量。
8.本题考查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问,文章的结构特点。
本文第①段“每个人在童年,可能都会对星空感到惊奇。也许,浩瀚星空正是开启我们想象力的启蒙老师”,开头:以童年仰望星空引入,奠定“追星”主题。中间为具体的事件,②至④段写南仁东的青少年时期,⑤⑥段写南仁东在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工作的情况,⑦ 写南仁东向中国科学院建设大望远镜的建议。 写南仁东到贵州大山深处为望远镜选址。 至 段,写南仁东的建议正式得到国家批复立项。 至 段,写南仁东主持中国天眼建议,直到逝世。 段写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第 段“南仁东,那个曾经爱看星星的少年,变成了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结尾以“南仁东星”命名收束,呼应标题,从“看星星的少年”到“被仰望的星星”,将人物精神升华为永恒星辰。因此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本文以时间顺序为主轴,采用线性叙事结构,从南仁东的童年(1945年)到逝世(2017年),按时间脉络完整呈现其一生。通过具体年份(如1963年、1993年、2016年等)分段,形成清晰的时间节点,增强历史感与真实性。因此也可以归纳为: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顺序相结合的结构。
第二问,衔接手法分析。
文章各部分之间通过时间词与年龄标记进行衔接,如第④段“那是1963年,南仁东18岁”,第⑦段“1978年,南仁东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这年他33岁”,第 段“这一年,南仁东62岁了”,第 段“这一年,南仁东71岁”,第 段“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享年72岁”等,既推进时间线,又强调人物年龄与事业阶段的关联。
其次是通过过渡句或关键词进行过渡。如第 段“如果把这个国际项目的台址争取到中国来,对提高我国天文学乃至整个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意义重大”,第 段“南仁东的建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支持。1994年春夏之交,南仁东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由介绍南仁东提出项目构想,自然过渡到选址过程。第 段“2007年7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正式立项”,第 段“这一天,南仁东把团队集合起来”,由国家到立项自然过渡到工程团队开始工作,使文章内容连贯,条理清晰。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和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 段“如果把这个国际项目的台址争取到中国来,对提高我国天文学乃至整个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意义重大”,第 段“一个计划在他头脑里逐渐成型——中国应该独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可知,南仁东提出“中国天眼”FAST项目构想,这体现了他具有远见卓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敏锐地意识到射电望远镜对中国天文学发展的重要性。
结合第 段“1994年春夏之交,南仁东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反复筛选出的一百多个地点大多位于贵州大山深处,人迹罕至,南仁东坚持每个都要去实地考察”,第 段“解放鞋、雨衣、柴刀、拐杖,是永远的装备。万山深处,只能靠走。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没有山民的帮助是进不去的”可知,十多年的选址过程中,南仁东走遍西南深山,为找到合适的选址,不畏艰难,跋山涉水,展现了他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的精神。
结合第 段“我国独立自主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正式开工,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来自全国近200家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100多位科学家,5000余名建设者参与了这个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他们的科研激情与力量都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瞬间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可知,南仁东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面对技术瓶颈,带领团队不断探索,突破重重困难,表现他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精神。
结合第 段“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第 段“这期间,南仁东被查出患了肺痛,已是晚期。手术后,南仁东被‘强制要求’居家治疗和休养。可是,病情稍有缓解,他就又返回了工地”,第 段“此前一天的傍晚,南仁东最后一次出现在‘中国天眼’基地。同事和学生们在综合楼前迎接他,一见面就请他赶紧休息。可是他执意要先去看‘天眼’完全建成的模样”可知,从“中国天眼”的选址到立项直到最后建成,南仁东长期坚守直至项目建成,将20多年的心血倾注于科研项目,不计个人得失,凸显了他无私奉献、执着追求的精神。
10.(1)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南仁东为了提升中国在天文领域的国际地位,推动国家科学事业发展,毅然投身FAST项目。他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到祖国,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无数困难,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而不懈奋斗,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2)作者情感及体现语句:作者蕴含着对南仁东的崇敬、赞美和怀念之情。如“20多年,8000多个日夜,从壮年走到暮年,南仁东把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了FAST”,通过具体时间的罗列,表达对南仁东无私奉献的敬佩;“南仁东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FAST从设想到建成的漫漫征途”,运用比喻,生动地赞美南仁东的引领作用;“如今,FAST如同一只巨眼,凝视着浩瀚星空,而南仁东,永远地融入了这片他为之奋斗的苍穹”,在描述FAST成果时,暗含对南仁东的怀念。
(3)作用:①具体的数据,如“500米口径”“138米高度”让读者感受到南仁东工作的严谨性和真实性,“来自全国近200家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100 多位科学家,5000余名建设者参与了这个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强调南仁东为中国天眼项目付出劳动之艰巨,体现他的执着与坚持。②细节描写,如对南仁东工作场景、语言、神态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丰满,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南仁东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4)启示:①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像南仁东一样,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②学习他锲而不舍、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退缩、不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③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对待学习和工作认真负责,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为社会发展承担应尽的责任;④保持对科学和知识的热爱,积极探索未知,勇于创新,为推动社会进步而努力。
【导语】这篇散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通过南仁东从少年观星到建造“中国天眼”的传奇人生,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赤子之心与报国情怀。文章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以“星星”为意象贯穿始终,巧妙串联起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与精神境界。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如不吃鱼的细节)和场景渲染(如夕阳下的泪珠),将科学家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具象化。结尾处“少年变星星”的意象升华,既呼应标题又深化主题,使文章在科学叙事中洋溢着诗意的光辉。
【详解】(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⑩段“‘这是个必须抓住的机会。’南仁东立即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报告。他说:‘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南仁东的激情、自信,还有志向,仿佛都在燃烧”,第 段“如果把这个国际项目的台址争取到中国来,对提高我国天文学乃至整个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意义重大”可知,南仁东为了提升中国在天文领域的国际地位,推动国家科学事业发展,毅然投身“中国天眼”项目,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结合第 段“在深山选址的同时,南仁东越来越感到有一股力量在阻止中国争取这个国际项目。他意识到,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争取国际项目上”、第 段“2011年3月25日,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我国独立自主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正式开工,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来自全国近200家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100多位科学家,5000余名建设者参与了这个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他们的科研激情与力量都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瞬间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可知,南仁东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无数困难,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而不懈奋斗,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2)本题考查文章情感。
要求找出文中具体的语句,分析作者对南仁东的情感。
第⑩段“他的激情、自信,还有志向,仿佛都在燃烧”,表达了对南仁东理想情怀的赞美之情。
第 段“南仁东目睹了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通过动作和外貌描写,表达了对南仁东的崇敬之情。
第 段“多么壮观啊,‘中国天眼’!火红的夕阳在巨大的球冠反射面上反射出炫丽无比的万道金光。在给青少年讲课时,南仁东回忆过自己学生时代经常朗读的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说这段话时,南仁东12岁。如今,胡须花白的南仁东在夕阳下泪流满面”,通过描写“中国天眼”的壮观景象和南仁东的心理、外貌等,表达了对南仁东的崇敬之情。
第 段“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它们飞翔着,穿越了70年,最后雨点般敲打在那伟大的镜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人们看见了吗?听见了吗?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表达了对南仁东无私奉献的敬佩之情。
第 段“南仁东,那个曾经爱看星星的少年,变成了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南仁东的深深怀念之情。
(3)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具体的数据和细节描写,增强真实性和说服力,渲染情感共鸣。
具体数据,如第 段“我国独立自主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正式开工,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来自全国近200家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100多位科学家,5000余名建设者参与了这个大科学工程的建设”、第 段“‘中国天眼’从底部到顶部垂直高度138米”等句中的数据,突出这一科学工程的规模与意义。
细节描写,如第 段“解放鞋、雨衣、柴刀、拐杖,是永远的装备。万山深处,只能靠走。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没有山民的帮助是进不去的。夜宿山乡,点起簧火,南仁东和同事们坐在火堆边仰望星空”,第 段“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第 段“临走前,他对学生说:‘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第 段“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他双手扶在‘天眼’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应该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它们飞翔着,穿越了70年,最后雨点般敲打在那伟大的镜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通过对南仁东工作场景、语言、神态的描写,用诗意的语言强化了人物与事业的交融,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丰满,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南仁东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4)本题考查文章阅读启示。
结合南仁东的事迹,可从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勇于探索、坚韧不拔、敢于担当等方面来谈,合理即可。
示例:南仁东从小对星空充满好奇,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不断探索未知领域。青少年应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勇于提问和探索,这是学习和创新的动力。南仁东在老师的启发下立志报国,最终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从选址到建设FAST,南仁东历经20多年艰辛,即使遭遇质疑和病痛也从未放弃。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应学会坚持,不轻言放弃。南仁东亲自走遍贵州深山选址,体现了“脚踏实地”的精神。青少年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面对国际竞争,南仁东提出“自力更生”建造FAST。青少年应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依赖他人,勇于突破技术壁垒。南仁东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青少年应关注国家发展,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树立“科技报国”的志向。
11.关系:对FAST的描写与刻画南仁东形象紧密相关。FAST是南仁东毕生心血的结晶,它的宏大、先进和重要意义,侧面烘托出南仁东的伟大贡献;FAST建设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如选址的困难、技术的挑战等,与南仁东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坚定和努力相互映衬,突出南仁东的精神品质;同时,FAST取得的成果也体现了南仁东追求科学真理、为国家和人类科学事业奉献的价值。 12.“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寥寥数语,简洁有力,表现了南仁东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对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自信,充满力量,鼓舞人心。
④原文:“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
写南仁东在再次病倒之后对学生说的话,表现出他为了民族的发展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13.示例:①原文:南仁东目睹了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
分析:这段话详细描写南仁东看馈源舱升空过程的场景,表现了他对“天眼”即将建成的期待,充满抒情意味。胡子颜色变化这一细节,写出了南仁东对“天眼”倾注的时间之长、心血之多。
②原文:这个黄昏,高原的夕阳又大又圆。戴着安全帽的南仁东一步一步向“中国天眼”走去,身后只有一只名叫凼凼的狗紧紧跟着他,夕阳映出他们长长的影子。
分析:这段话描写南仁东最后一次独自去看“中国天眼”的场景,描写生动,极具画面感,让人如临其境。
③原文:多么壮观啊,“中国天眼”!火红的夕阳在巨大的球冠反射面上反射出万道金光,绚丽无比。……如今,胡须花白的南仁东在夕阳下泪流满面。
分析:眼前壮观的景象,让南仁东想起了学生时代经常朗读的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从少年的希望到老年的成就,南仁东为中国乃至整个人类带来的贡献是巨大的,将永垂青史。
【导语】这篇散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通过南仁东从少年观星到建造“中国天眼”的传奇人生,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赤子之心与报国情怀。文章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以“星星”为意象贯穿始终,巧妙串联起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与精神境界。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如不吃鱼的细节)和场景渲染(如夕阳下的泪珠),将科学家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具象化。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对FAST的描写与刻画南仁东形象紧密相关。
“中国天眼”FAST象征南仁东的成就与精神。FAST是南仁东毕生心血的结晶,第 段“沿着高高的平台,南仁东和凼凼踏上了高高的圈梁。这是大射电望远镜的最高处。在这里,这个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超级望远镜球冠反射面一览无余”描写它的宏伟壮观,第 段“从这里往下看有多高?‘中国天眼’从底部到顶部垂直高度138米,是国家体育场‘鸟巢’垂直高度的两倍,也超过了埃及胡夫金字塔现在的高度……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也是地球上的伟大建筑!”通过对比金字塔、鸟巢等建筑,突出FAST的规模、先进和重要意义,侧面烘托出南仁东的伟大贡献;
FAST的建造过程(如选址的艰辛、技术攻关)呼应南仁东的坚韧与奉献。例如:第 段“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河谷幽深,湍急的河水在两山之间的绳索桥下咆哮。解放鞋、雨衣、柴刀、拐杖,是永远的装备。万山深处,只能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