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件(3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件(32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5 19:5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第一章《认识区域》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 知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格局。
2. 理解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因地制宜是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3. 学会根据资料图片,说明因地制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自己的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
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规划图
我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
功能定位为全国性经济发展龙头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饱和,开发密度已经较高,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优化开发区域——我国三大经济圈示意
重点开发区域
我国“两横三纵”为主体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功能定位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人口较为密集,城镇体系初步形成,虽然目前开发基础较弱,但未来的开发潜力大,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限制开发区域
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限制的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而不是所有开发活动。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农产品主产区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开发,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该区域的首要任务是保障我国的农产品供给。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脆弱,该区域必须将保护和修复环境放在首位。
禁止开发区域
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示意图
功能定位为全国主要的生态功能区,应立足于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区域发展
定义: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
特点: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其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乡村地区
工业化地区
现代化大都市区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
成长阶段
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
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高效益
综合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
初级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区域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处于起步,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水平低,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低低
低,自给自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对外开放程度: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交通运输:
线路少而稀疏
水平较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城镇化特点:
人地关系: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在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由点到面发展
城市化
工业化
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渐趋复杂
物质、能量输出大幅度增加
资源不断消耗
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
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继出现一系列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生产活动:
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发展迅速,水平较高
较高
经济水平:
开放程度: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较大,中心城市率先发展
环境污染严重,呈现明显的不协调
内部差异:
对地理环境影响: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生产活动:
原有工业萎缩,产业转型发展
经济整体萎缩,衰败状态
产业转型,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经济水平:
发展之路:
新型工业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阶段发展方式:
以创新驱动为主,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
经济、社会 、环境协调发展
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
阶段发展路径:
人地关系:
活动:根据各类经济指标判断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
A地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B、C、D三个地区均处于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地区 地区生产 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A 30633 0.4 30.5 69.1 126634
B 13541 15.0 40.1 44.9 37956
C 89705 4.0 42.4 53.6 80932
D 3444 7.3 45.9 46.8 50765
判断理由: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越低,第三产业比重越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则发展阶段越高级。
活动:根据各类经济指标判断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
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③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⑤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越来越高,人口也逐渐由农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
(1)想一想,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为什么会
发生这样的变化?
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第三产业逐渐超载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根据这些指标,可将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
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三次产业构成
人均国民收入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人文发展指数(HDI)
预期寿命
地区生产总值
教育程度
以人文发展指数(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粗放式
精细型
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1)开发方式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朝鲜
日本
(2)开放程度
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强度不大,
社会经济相对封闭。
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关注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区域是相对开放的,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
秦岭——淮河分南北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与1月平均气温0°C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成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结合有关材料,比较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 条件 差异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植被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红壤、砖红壤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黄土、黑土
秦岭——淮河分南北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社 会 经 济 条 件 差 异 农业生产 以旱作为主,小麦、玉米生产占据突出地位
工业生产
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
对外联系
以水田为主,水稻种植为主
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轻工业比重相比更大
铁路、公路通达性好
铁路、公路、内河航运通达性好
第二产业占比大
第三产业占比上升快
陆上联系多
海上联系多
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必修1、选择性必修1):地理位置、气候、河流、地形、土壤、生物等。
区域人文地理环境 (必修2):人口、乡村和城镇、农业、工业、服务业、交通。
特定的 地理环境条件
区域发展
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推行适宜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瑞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思考:瑞士如何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的发展,最终构建了高品质的产业体系。
发挥历史文化、钟表制造的优势,发展钟表文化产业;
发挥湖光山色、旅游景观多样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
发挥中立国优势,发展国际会展、国际组织总部产业;
发挥农产品生产技术优势,发展奶酪、巧克力、速溶咖啡产业。
美国农业
(1)读图指出美国的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和棉花带分布的大体范围。
乳畜带分布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沿岸地区;
小麦带分布于中部平原(冬小麦)和北部平原(春小麦);
玉米带分布于中部平原,乳畜带以南;
棉花带分布于美国东南部。
美国农业
(2)分析美国的自然条件(光照、温度、降水、土壤等)对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美国东北部气候湿冷,土地较贫瘠,生长多汁牧草,发展乳畜业。
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较少,光照强,夏季热量充足,分布小麦带。
乳畜带以南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较多,分布玉米带。
(1)说出海南岛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2)为什么海南岛能成为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①地形特征: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四周分布面积狭小的沿海平原。
②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充沛,分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海南岛为我国的热带岛屿省份,热量条件好,降水充沛,适合热带作物生长。
海南岛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
(3)归纳海南岛建设国家旅游岛的优势条件。
拥有优质、丰富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
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基础设施完备,接待能力强;
国家政策支持。
海南岛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