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二章
区域发展
2.3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能够通过资源枯竭型地区——德国鲁尔区的案例,了解资源型地区(城市)的前期发展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2.能够在认识不同类型资源枯竭型地区区域特征的基础上,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其发展、过程、问题及决策等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
3.能够从全球化的视角,综合分析人类开发资源产生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4.能够收集世界、全国或某一具体区域的资源、环境信息,并利用收集到的信息解释该区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往往是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的城市。
(资源开发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主导产业定义:在国民经济中处在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产业。
“先矿后城式”:大庆(石油)、金昌(镍矿伴生多种金属)、攀枝花(铁)、克拉玛依(石油)等;“先城后矿式”:大同(煤)、邯郸(煤、铁)等。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往往是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的城市。
伊春—森林
大庆石油
阜新—煤炭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示意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示意
兴起期: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和人员集聚,城市快速成长。
繁荣期:城市主导产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渐趋稳定。
衰退期:自然资源渐趋枯竭,或市场明显转移,产业规模缩减,城市可能陷入萧条。但如果创新路径合适,城市可实现持续发展。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
指原来依靠本地自然资源作为发展根基,后来因为资源消耗殆尽或资源价值下降而衰落的城市。
我国国务院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占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的26.3%。
Eg.阜新、伊春、焦作、景德镇市、孝义市、鹤岗市等等。
资源枯竭型城市形成的原因
可能是城市主要产业依托的矿产资源面临可采储量殆尽,如阜新市煤炭资源枯竭;
可能是市场对某种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使得仅靠这种资源为经济命脉的城市面临衰退,如德国鲁尔工业区;
可能是城市因资源环境保护,不能继续开采其主要依赖的资源,如伊春市停止林木采伐。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新的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政府财力薄弱;
失业人员增加,社会矛盾突出
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资源枯竭型城市特点
转型的路径?
①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
例:大庆,进口俄罗斯油气资源进行油气资源深加工、发展石化产业、引入乙烯生产。
②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例:阜新市,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风力发电和煤化工业、建国家矿山公园发展旅游业
利珀河
鲁尔河
莱茵河
希腊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塞浦路斯
芬兰
瑞典
丹麦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波兰
德国
法国
西班牙
葡
萄
牙
英国
爱尔兰
意
大
利
荷兰
比利时
捷克
斯洛伐克
匈牙利
奥地利
斯洛文尼亚
卢森堡
德国
鲁尔区概况
鲁尔区土地面积4953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3%;人口约530万(2018年),占全国总人口的7%。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是德国的一个有着百年历史,靠煤炭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腾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一、鲁尔区的繁荣
阅读教材59—60页,分析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地理优势条件。
区位分析法
一、鲁尔区的繁荣
图2-25 鲁尔区煤炭资源分布及铁矿石来源
阅读教材59—60页,分析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地理优势条件。
区位分析法
优越的地理位置
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区较近
充沛的水源
便利的水陆交通
广阔的市场
储量、分布、品质、开采条件
欧洲中部路上交通十字路口
陆上交通—法国洛林、
荷兰鹿特丹港—瑞典、俄罗斯等
原料、产品
欧洲经济发达
一、鲁尔区的繁荣
丰富的
煤炭资源
运入铁矿石
工业
工业
丰富的水源
电力工业
工业
煤炭
钢铁
化学
工业
机械
2.主要工业部门及特点
工业结构特点:偏重化工业,工业结构比较单一
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严重依赖煤炭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等
二、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图
1.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煤炭危机
阅读教材61—62页,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每炼一吨钢所需焦煤的变化图
二、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2.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老化
工业部门以重工业为主,并高度集中于少数工业部门,生产结构单一,某一工业部门的衰落,将会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
丰富的
煤炭资源
运入铁矿石
工业
工业
丰富的水源
电力工业
工业
煤炭
钢铁
化学
工业
机械
二、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3.环境污染严重
地面下沉:全区地面沉降达4—12米,埃森市下沉达19—20米
河水污染:矿区的河水经埃姆舍河汇入莱茵河,每年的污水排放量达6亿吨,莱茵河成为欧洲的下水道
空气污染:工业烟尘排放量较大
森林植被: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鲁尔区的森林面积50年内减少了15%
二、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4.世界钢铁产能过剩—钢铁危机
美国、日本等主要产钢国兴起
产量 德国 日本 世界 全球需求
1940年 3180万t 580万t 1.4亿t 约2亿t
1970年 5 940 万t 9332万t 6亿t 约5亿t
铝合金
二、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5.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
钢铁替代品的广泛使用
铝合金
每炼一吨钢所需焦煤的变化图
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生产结构单一
产业结构老化
环境污染严重
新兴产业不愿来此安家落户
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新技术炼钢使耗煤量逐渐降低
本区煤炭工业成本上升
产钢、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
经济危机、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
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
煤炭的能源
地位下降
世界性
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
的冲击
内
因
外
因
对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产生冲击
主要原因
根本
原因
三、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1.鲁尔区转型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 时间 措施
第一阶段 20世纪60年代 制定方案: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对落后企业进行归并整合,抓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 对钢铁、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企业进行改造,积极发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利用区内产业基础好、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的优势,引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三、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2.鲁尔区转型发展的整治措施
①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多元化
改造传统工业,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
1969年鲁尔区26家煤炭公司联合成立鲁尔煤炭公司,把采煤集中到机械化程度高,盈利多的大矿井,关闭不盈利的小企业,并且实行了全盘机械化,现在煤炭生产集中在7个大煤矿中。
此外,鲁尔工业区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通过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拯救老企业。
三、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2.鲁尔区转型发展的整治措施
①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多元化
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产业(汽车、电子、石油加工)和第三产业
鲁尔工业博物馆-工业旅游
图2-28 20世纪末鲁尔区工业分布
图2-26 20世纪50年代鲁尔区工业分布
三、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2.鲁尔区转型发展的整治措施
②调整工业布局:
图2-28 20世纪末鲁尔区工业分布
图2-26 20世纪50年代鲁尔区工业分布
传统工业:鲁尔区的钢铁工业迁至莱茵河沿岸、鹿特丹等地(海外进口的铁矿石)。
三、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2.鲁尔区转型发展的整治措施
③交通网络:建立发达的交通网
鲁尔区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网,铁路货运量占德国铁路货运总量的40%。
鲁尔区的高速公路已交织成网,区内任何地点距离高速公路都不超过6千米。
三、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2.鲁尔区转型发展的整治措施
④发展科技,推动产业转型
图2-23 “多特蒙德计划”目标构成
多特蒙德计划”将提供高品质大学教育列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想一想,高品质大学教育对城市转型的作用有哪些
建设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不仅利于培养、引进科研和创新人才,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人力资源,还能够吸引众多的与之相关的高技术机构、企业在此集聚,促进区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2.鲁尔区转型发展的整治措施
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严格控制工厂废气、废水等的排放
并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
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鲁尔工业博物馆-工业旅游
Industrial Tourism - Ruhr Industrial Museum
旧厂房前变身露天音乐广场
工业遗物——万吨轮螺旋浆
由厂房衍生成的古生物化石馆
改造后的夜景
炼钢高炉化身观光塔
旧厂房被装上奇幻的现代灯饰
洗煤厂里的书店
集装箱旅馆
配电站改造为餐厅
炼焦厂的酒吧餐厅
利用混凝土墙壁作为攀岩的载体
煤气储罐改造成潜水中心
三、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1)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多元化:
改造传统工业,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
发展新兴产业;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5)生态环境: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整治河流;控制污染排放;加强环境管理;美化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科技创新: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3)交通网络: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高速公路、航空发展)
(2)工业布局: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发展
2.鲁尔区转型发展的整治措施
传统工业兴衰的共同点
3.综合整治的共同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调整工业布局
完善交通网
科技创新
美化环境
1.发展的共同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矿资源、铁矿资源、水资源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共同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
环境污染严重
受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变小
资金转移到新兴工业区
新技术革命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