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写人记事类回忆性散文
①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形象。
②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
③字里行间流露情感。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简介
藤野先生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背景链接
1895年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901年
1902年3月
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赴日本留学。
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就是在其任教期间写的。
1904年
1906年
1909年8月
1926年8月
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鲁迅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决定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鲁迅由日本回国。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直接体现“我”对藤野先生情感的词语。
最使我感激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伟大:品德崇高;才识卓越
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
通读全文,概括出体现藤野先生性格“伟大”的典型事件,并说出反映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什么性格特点?哪里看出?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找找第15段中还有哪些虚词体现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
对比朗读,说说标红的字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作用,感受“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这些虚词是点睛之笔,使“我”那时的惊疑、惊喜、惊叹、感激和敬佩之情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添改讲义
如何体现?哪里看出?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富有耐心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有两个“我”在交替抒情,读读课文“纠正解剖图”部分,说说文中两个“我”对待藤野先生的不同感情。
过去的“我”任性、不服气;现在的“我”认为过去不太用功,有时也很任性,对藤野先生的愧疚、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纠正解剖图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什么性格特点?哪里看出?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
因不清楚而感到“为难”,以自己的“为难”衬托藤野先生尊重科学的可贵精神
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弊病的深恶痛绝。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如何体现?哪里看出?
通读全文,概括出体现藤野先生性格“伟大”的典型事件,并说出反映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认真负责
严格要求
富有耐心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用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
再读课文,文中还有哪些描写藤野先生的地方?
节6-10
“我”初遇藤野先生
细节描写 生活简朴、治学严谨
节32-35
“我”与藤野先生惜别
怀念
外貌:
动作:
声音:
语言:
衣着:
初识藤野先生,作者对他的印象是什么?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白描
严于治学、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有点马虎的学者形象。
初识藤野先生
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
知识点睛
白描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作用:使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背
景
在《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他在《〈呐 喊 〉自序》中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
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寻求学问。 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
所到地 遇到的人 人物形象 作者评价 (原文回答) 作者情感态度 与藤野先生对比
细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表格。
知识点睛
反语
定义: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多含有否定、讽刺、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作用: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强语言的战斗力,鲜明地表明了说话人的立场和意见。
《作业本》P25-26
所到地 遇到的人 人物形象 作者评价 (原文回答) 作者情感态度 与藤野先生对比
细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表格。
东京
中国留学生
失望、厌恶
也无非是这样
丑态百出
反面衬托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结构上:承上启下,巧妙自然地由东京生活过渡到仙台生活。
内容上:独句成段,起突出强调作用,强调作者对东京的厌恶,为寻求希望,自然引出下文去仙台的内容,与第1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前后照应。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日暮里
对故国、对家园的思念;“日暮”又给人以日薄西山、日暮途穷之感,作者遥想积贫积弱的祖国,怎能不颓丧伤感呢?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颓丧伤感
失望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细读第5段,作者对所受到的优待持怎样的态度?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大概”表示推测;“物以希为贵”是说“我”受到优待的原因不是受到尊重,而是仙台当时“还没有中国的学生”,这种推测反映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是怎样的优待呢?找出关键句仔细品味。
心酸无奈
学医
所到地 遇到的人 人物形象 作者评价 (原文回答) 作者情感态度 与藤野先生对比
细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表格。
东京
接待职员
中国留学生
仙台
感激但并不感动
失望、厌恶
颇受优待
也无非是这样
以“物以稀为贵”心态对待“我”
丑态百出
反面衬托
正面衬托
24-31段:鲁迅“弃医从文”导火线
概括出来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几件事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作了反面的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答题思路
1.通过抓住句中关键词,分析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理解其含义;2.通过抓住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定语、状语,解读句子的内涵;3.联系上下文、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考点
赏析句子
补充材料: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一白眼,另眼看待。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两者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揭示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的愤恨与不平。“也无怪他们疑惑”,貌似“表示理解”,实则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返回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呢?
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成局外人、旁观者。他并不因自己出国留学就自认为高于平凡的同胞,更不认为自己是可以俯视他们的救世主;相反,作者的心灵始终与多难的祖国与同胞紧靠在一起。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写出了“我”当时内心震撼之大。
补充材料: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呐喊>自序》
愤怒不满
绝望痛苦
弃医从文
鲁迅为什么要回忆藤野先生?用文中原话回答。
每当夜间疲倦......
一九二六年, 鲁迅又一次徘徊在无所适从的十字路口。“五·四”的狂蝇似乎只是一种遥远的回忆了,曾经冲锋陆阵摇旗呐喊的斗士陷入了痛惜的彷徨,咀嚼着近乎绝望的苦闷。
......
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念念不忘,实质上(或者说潜意识里)是对自己那次人生选择的念念不忘.那次决定了他终生命运的选择成为无法忘怀的记忆潜藏在他记忆深处,鲁迅先生却把它隐晦地投射到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中。
——叶世祥《苦涩的选择》
总结:文章用了哪些方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形象如何?
他的伟大仅止于此吗?
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如何,为什么会如此评价呢?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毫无民族偏见
学术精神
第38段结尾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结构上:自然收束全文。
内容上:表明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我”,激励“我”用文字拯救国民的灵魂。“我”把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和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将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暗线
深深的爱国之情
明线
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画线句子的。
补充材料:1926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被迫离开北京,南下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前面的路该如何走深深地困扰着鲁迅,这一处境与他在日本求学时何等相似:在孜孜不倦求索道路上的苦闷与彷徨。
补充材料:在某种程度上,鲁迅在“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时,要写这篇《藤野先生》,其实是要从自己青年时代老师的记忆中,发掘出“理想的人性”来和现实对抗,也和自己内心的“坏脾气”对抗。
——钱理群《鲁迅如何写老师》
藤野先生的人性光辉不仅是对作者过往人生的点亮,更是作者面对未来的巨大精神支柱。
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
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记得“水户”,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
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情感的又一表现;
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
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
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
看电影事件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希望能够唤醒国民们麻木的灵魂;
最后,作者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实际行动。
1.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始终贯串着爱国主义情感。
2.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有人说主要在于赞扬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你的看法。
我认为主要是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其次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作者弃医从文思想的变化过程,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认为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爱国主义思想是文章的核心,作者因爱国而厌恶“清国留学生”,因爱国而弃医从文,因爱国而感激藤野先生,因爱国而时时鞭策自己。
我认为全篇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谊,赞扬藤野先生的崇高品德,而贯串全篇的内在线索则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二者是明与暗、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写爱国主义精神与写藤野先生的品质,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这篇回忆性散文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主旨归纳
本文阅读考点
重要修辞手法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
反语
重要写作技法
白描
概括典型事例
赏析句子
理清文章的线索
本文考点回顾
1.双线并行,脉络分明。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方面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再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另一方面,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暗线,很多材料,如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赴仙台途中对两个地名的印象,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作者弃医从文等,都围绕着这条暗线展开。
写作特色
常见的考查形式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2.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题技法
时间线:《伟大的悲剧》以斯科特及探险队员南极探险的时间推移为线索进行叙述。
地点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先写百草园的游戏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物线:《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闻一多的言行为线索贯串全文。
考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
事情的发展变化线:《皇帝的新装》以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游行—揭新装骗局为线索。
情感的发展变化线(暗线):《紫藤萝瀑布》以赏花、忆花、悟花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方法:
时空连“线”:在一些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常出现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连接起来就是文章的线索。
以物取“线”:有的文章会以一个具体事物或人物的行动为线索贯串全文。
反复出“线”:关注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或含义丰富的语句,从而把握线索。
以情导“线”: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推出文章的线索。
定神看“线”:从中心主旨的角度去把握文章的线索。
返回
2.语言冷峻、犀利,饱含感情。
作者在写藤野先生和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其他人物、事件时,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写藤野先生时,注意细节描写,语言质朴,且充满感激和敬仰之情;而写其他人物、事件时,常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呈现出一种辛辣讽刺的效果,语言冷峻、犀利,字里行间充满着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