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20:2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使至塞上
[唐]王 维
正 音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hòu jì
yān rán
朗 读

王维简介

唐代诗人,字摩诘。其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他前期写过一些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田园诗。
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慰问边关守军
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
诗人自称。
此诗押“ɑn”韵。
【起】首联点题,交代诗人此次出使的地点和事由。“过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蓬”“雁”多用来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处指诗人自己。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地关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地域。
译 文
1.诗人在做什么事?请用原词回答。
2.诗中哪几个词是作者在称自己?从中你读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思考题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背景链接
1.诗人在做什么事?请用原词回答。
2.诗中哪几个词是作者在称自己?从中你读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问边
属国
征蓬
归雁
形单影只、漂泊无定、孤独悲凉
思考题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指黄河。
完成《作业本》P67-68 导学二
用自己的话,加以想象,抓住诗中景物特点,仔细推敲每个字、词,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景象,并品析颔联如何体现诗人“诗中有画”的独特诗风。(可从构图、线条、色彩、意境等方面赏析)
品名句

构图美:
从上到下,“落日”---“孤烟”----“长河”;从近到远,“孤烟”----“落日”---“大漠”,层次丰富,简单明了,宽宏阔大。
线条美:
色彩美:
意境美:
构图美:从上到下,“落日”---“孤烟”----“长河”;从近到远,“孤烟”----“落日”---“大漠”,层次丰富,简单明了,宽宏阔大。
线条美:纵的烟,横的河,圆的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线条简单粗放,彰显边塞风光独有特色。
色彩美:黄色的大漠,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辉映着黄河水,色彩艳丽,鲜明突出,绘景如画。
意境美:缓缓升起的狼烟,波澜不惊的长河,即将西下的落日,意境雄奇壮阔,奇美壮丽。
思考探究三
[答题思路]
考点
品析诗歌炼字
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
修辞手法角度
表现手法角度
数词:表现数量,巧用夸张,凸显表达效果
叠词:增强语言的音韵美;起强调作用,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动词:强调过程及变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赋予画面动态感
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描绘意象的性质、状态
分析字词表达的意境、情感
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用典、对偶……)及其作用
分析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象征……)及其作用
释含义
明手法
析感情
词性角度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意境美)
“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
“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
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答案]
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笔直地伸向天空。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天空中。
考点
描绘诗歌画面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和希望。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荒芜凄凉氛围,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白烟就显得格外吸人眼球,因此称作“孤”烟。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构成的画面。时当傍晚,绵长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落日渐趋河面,泛着漾澜波光之水映衬着落日。仅一个“圆”字,给本是感伤之物象的落日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准确地绘出了黄河之流落日的特点。这个特殊的旷远视野,恍如红日出入于“长”河之中,黄河之水被西沉的落日霞光,辉映得绚丽多彩。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燕然勒功/勒石燕然
东汉将军窦(dòu)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huán)、西戎氐羌(dī qiāng)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对都护的赞叹。
虽然距离目的地还很远, 但那里正是历史上英雄建功立业的疆场 ,得知将军势不可挡一路打胜仗。诗人为将军与边关战士们感到高兴与自豪,同时自己的心情也为之振奋。
【合】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写到达边塞的情景,从侧面反映前线将士紧张的战十生活,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壮美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变得慷慨悲壮。
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在雄浑的大漠风光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主旨归纳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其二
唐·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①,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②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这首诗是边塞诗吗?
A、是
B、不是
(2)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出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
①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②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碎”、“独”二字刻画了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将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