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唐诗五首 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著有《李太白全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作者简介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渡荆门送别
[唐]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rénɡ
jié
xínɡ
诗词诵读
题目
渡荆门送别
怎么理解?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
译 文
往。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中国古代称旅游为漫游,读书和漫游,是一个人成才的两个重要内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同等重要。因此古代的知识分子,童年和少年时期读书,读到一定程度会出门旅游,这个过程叫漫游,是必经的阶段。这个过程有时很长,杜甫20岁开始漫游十年,李白自25岁开始,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
创作背景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开元十二年,心怀四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过三峡,下渝州。而后他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出发,即本诗所描述的情形。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辽远无际的原野。
尽:消失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用自己的话,加以想象,描绘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承】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描绘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象,营造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远景
(化静为动)
默写常考句
·
·
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作者在山峦叠嶂的险峭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结:形成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近景
(比喻、对偶)
【转】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人在此展开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客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
默写常考句
水中映月图
天边云霞图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黄昏之时,仰望天空,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江面平静,江岸辽阔,天空高远
体现诗人瑰丽想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远行的小舟。
译 文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喜爱。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补主语:( )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故乡对“我”的依依不舍?
实是含蓄地表达“我”对故乡的留恋与思念。
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合】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不说自已思念家乡,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故乡的水对自己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抒情
(拟人)
默写常考句
“送”字点题
渡荆门送别
“送别”表面指故乡水送别自己,实际指的是自己作别故乡。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独自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主旨归纳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与 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春天,诗人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感受到了初春西湖的美好。于是,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
背景链接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jiǎ
yīnɡ

zhuó
xínɡ

诗词诵读
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译 文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叙事
游踪
此诗押“i”韵。
【起】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从大处着笔,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后一句通过“水面”与“云脚”相连,写出了早春湖面烟雾迷蒙、水汽萦绕的特点。
“孤山寺”“贾亭”两个地名连用,表明诗人是边走边看,暗扣诗题之“行”。
钱塘湖春行
线索,诗眼。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行”即在春天出行。题目点明了游览的地点和季节。
诗词品读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只早早飞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
译 文
向阳的树。
啄:衔取
颔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谁家”换成“处处”、“家家”可以吗?
生机勃勃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承】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树、春燕衔泥的生动景象,显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一“争”一“啄”,将活泼而充满生命力的春意呈现出来。
·
·
默写常考句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表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符合早春特点。
写景:禽鸟(动)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纷繁的春花渐渐快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译 文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没:遮没,盖没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转】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
“乱”写出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浅”写出春草尚未丰茂,符合早春特征。
·
·
默写常考句
写景:(对偶)花草(静)
“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颈联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我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色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
译 文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足:满足
阴:同“荫”,指树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最爱”一词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抒情:
最爱
点明游踪,与首联呼应。
指观赏不够。
尾联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一句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张家界中考)颔联写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
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上向阳的枝头欢快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飞上飞下,忙着衔泥筑巢。
考点
描绘诗歌画面
(黄石中考)颔联中有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妙处。
考点
品析诗歌炼字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参考答案]
(湘西州中考)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
考点
赏析诗歌写法
句子对仗
精于炼字
语言特点
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描写方法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整齐的美
精细的美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喻今、托物言志……
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白描……
比喻、拟人、借代、反复、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用典……
烘托、渲染、衬托(正衬、反衬)、对比、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想象……
首句作用
结构特点
中间句作用
尾句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
承前启后
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达情感;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托什么情;以情收束,含蓄隽永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示例三]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空中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体现出早春时节万物的生命活力。
[参考答案]
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合作探究
《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1.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
2.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
3.暮春(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
4.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
[参考答案]
钱塘湖春行
交代游踪
描写禽鸟
描写植物
直抒胸臆
春意盎然
由衷喜爱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寺北亭西水平云低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乱花迷眼浅草没蹄
最爱西湖
地点、时令
生机勃勃
欣欣向荣
喜爱、愉悦
结构梳理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全诗描绘的是春天哪个阶段的景象?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湖水、白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的愉悦之情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主旨归纳
描写春天的名句
1.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杨巨源《城东早春》
【译文】为诗人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绿柳枝头刚刚露出几颗嫩黄的柳眼,颜色还有一半未曾匀净。
2.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晏殊《破阵子·春景》
【译文】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树枝掩映下的黄鹂偶尔歌唱两声。
拓展延伸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译文】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4.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白居易《春题湖上》
【译文】春天的西湖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群山环绕,湖水汪汪一碧,水平如镜。
5.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译文】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1.背诵这五首诗。
2.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
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