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昆明的雨
汪曾祺
一、圈点勾画:细读文本的阅读建构
二、语言形式:细读文本的思维发展
“他创作姿态平静缓和,
言语透露着历经人生沧桑后的淡然。”
(一)淡之内容——融奇崛于平淡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汪曾祺 《昆明的雨》
(一)淡之内容——融奇崛于平淡
“仙人掌这东西真是贱,一点点水汽即可以浓浓地绿下来,且茁出新的一片,即使是穿了洞又倒挂在门上。”
“仙人掌有花,花极简单,花片如金箔,如蜡。没有花柄,直接生在掌片上,像是做假安上去的。从来没见过那么蠢那么可笑的花。它似乎一点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子,不怕笑。妖唷,听说还要结果子呢,叫作什么‘仙桃’,能好吃吗 ”
汪曾祺《昆明草木》
“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梁实秋
(一)淡之内容——融奇崛于平淡
巫宁坤曾在西南联大读书。
1943年10月去美国,在印第安纳州曼彻斯特学院读书。两年后,他进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英文系深造。
1951年,巫宁坤收到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的急电,邀请他到燕京大学任教。
1955年,他遇上“肃反运动”,被怀疑回国动机。
1957年,他被扣上右派帽子,遭受批斗,进了看守所。其间几次面临死亡的威胁。
1979年平反。
巫宁坤曾将自己的坎坷人生归结为:
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
汪曾祺:
1937年,考入西南联大
1958年,被补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劳动改造。
1966年,“文革”后被关入牛棚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又陷入受审的境地。
结合巫宁坤与汪曾祺的经历,说说你对汪曾祺在赠送宁坤画中画上仙人掌用意的理解。
(一)淡之语言——留淡雅于俗白
请你紧扣昆明雨季的特点,从标点、字词、修辞或句式等角度,从文字中感受作者对昆明的情感。
神奇的标点符号
A.“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B.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
C.“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请选择其中一句,聚焦标点符号进行批注。
“他创作姿态平静缓和,言语透露着历经人生沧桑后的淡然。”
“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汪曾祺
三、人文底蕴:细读文本的素养提升
内容梳理
-------------回忆里的一串珍珠
任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一起捡拾起作者回忆里的这串珍珠:
情感线索 景 物 人 事
《昆明的雨》 对象: 特点: 对象: 特点: 对象: 形象: 事件:
特点:
《月是故乡明》 对象: 特点: 对象: 特点: 对象: 形象: 事件:
特点:
情感线索 景 物 人 事
《昆明的雨》 喜爱 怀念 对象:雨季 特点: 明亮、丰满、动情 对象: 仙人掌、菌子、 杨梅 特点: 丰富、生机、美味 对象: 苗族女孩、房东 形象: 娇美、热情、 善良 事件:酒家小酌
特点:
惬意、闲适
《月是故乡明》 喜爱 怀念 对象:月夜 特点:清光四溢 相映成趣 对象:月亮、苇坑 特点:清光四溢、 烟波浩渺 对象: 形象:
事件:数星星、捉知了、捡鸭蛋
特点:
快乐、童趣
内容感知
-------------回忆里的小美好
回忆,因为时间的沉淀,显得越加厚重和香醇,甚至是曾经的一些微小细节,
最后都在记忆里闪耀出光芒。
内容感知
-------回忆里的小美好
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批注:作者和朋友在酒馆小酌,看院里的雨、攀爬的木香,密密的绿叶,被淋透的花朵,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作者坐观此景,获得了一份闲适与宁静,这便是生活中的小美好。
点拨:批注时注意提炼内容,关注对象的特点,关注作者感受。
任务:请同学们参照示例,分别从两位作者的回忆中捕捉三处小美好。
(8分钟时间完成,注意动笔勾画,并做好批注)
《昆明的雨》
昆明人家门头挂仙人掌 (对生活的热爱)
苗族女孩卖杨梅的吆喝 (人的娇美烘托雨季的柔美)
用绿釉的土瓷杯盛酒 (细节之美,物与环境的完美配合)
房檐下躲雨的鸡 (充满生活的情趣)
《月是故乡明》
夏夜的星星 (回忆里的浪漫场景)
古柳篝火 (营造了一丝古朴意境)
月亮与倒影相映成趣 (既美妙又充满童趣)
课堂总结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回不去的时光是青春年少,
但过往岁月中美好的人、有趣的事、特殊的物、诗意的景却可以镌刻成永恒,
它们惊艳了我们的岁月,温暖了我们的时光,
值得我们永远去眷念、去怀想!
作业布置
片段写作:
细细回味生活细节,然后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你生活中的三种小美好。
汪先生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以此作为写作素材,于平淡之中见趣味,于平淡之中见情味。
汪曾祺-----大师中的一股清流
语言品读
-------随意中的趣味
任务:齐读文章第七段,再圈点勾画有趣味的字、词、句、标点, 并批注你品出的趣味。
示例:
“这东西也能吃?!” 批注:标点符号,表现强烈的怀疑
“格调” 批注:大词小用,幽默
语言品读
-------随意中的趣味
明确:
1.“滑,嫩,鲜,香” 短句的运用,强调突出味美。
2.“这东西这么好吃?!” 标点符号,表现惊喜、不可思议
3.“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形象比喻,外形丑
4.“恰似鸡油一样” 华而不实,不屑,不入眼
5.“中吃不中看”“中看不中吃” 口语化,亲切,接地气
语言品读
-------诗意中的情味
任务:纵观全文,勾画出你认为有诗意的句子,并批注句中蕴含的情感。
示例:
1.“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喜爱,怀念)
2.“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声音衬托人,人衬托景,喜爱,怀念)
语言品读
-------诗意中的情味
明确:
1.我想念昆明的雨。(直抒胸臆,怀念)
2.“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不是思乡的苦涩,而是生活香甜,喜爱,怀念)
3.“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闲适从容的心境,怀念过往的美好)
自主探究
季羡林先生所写文章的语言质朴而平淡,《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娓娓道来,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不时流露出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任务:
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月是故乡明》的语言,勾画出饱含情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营造的情景
作者的感受
手法的使用
词语的效果
自主探究
句一: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由月亮开篇,借此抒发对故乡的怀念情)
句二:.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快乐,充满童真童趣)
句三: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美景引发心灵的触动,勾起诗兴)
句四: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句五: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细腻抒情,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
······
把握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品味了散文诗意而饱含情味的文字。
希望同学们能笔下生花,用细腻的笔触,
捕捉生活的诗意,书写美好记忆。
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此前学过另外一篇写雨的文章---《雨的四季》,
两篇文章相似中又有不同,请从以下角度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写作素材 线索 语言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