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藤野先生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基础过关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瞥见(piē ) 不逊(xùn) 下咽(yàn )
B.诘责(jié ) 畸形(qí) 匿名(nì)
C.绯红(fēi) 解剖(pōu) 喝彩(hè)
D.顿挫(cuò) 厌恶(wù) 驿站(yì)
2. 下列对于鲁迅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鲁迅弃医从文的这段经历在《藤野先生》中所有交代,后来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B.在鲁迅的人生中,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这两位恩师令他终身难忘。
C.抒情诗《有的人》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
D.《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杂文集《朝花夕拾》,回忆了他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年近三十,头发梳得锃亮,油光可鉴。
B.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C.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D.十年浩劫中遗失的大量书籍,从此查无消息。
4. 下列对文章《藤野先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事的。
B.文章写了不少和藤野先生无关的事,看似形散,实则神不散。
C.全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暗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垫怀念,也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5.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定正。
B.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事脚的,但不知道祥细,所以要问我怎么事法。
C.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D.他们的话大慨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提高全民阅读水平,目前当务之急是在社会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B.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C.国家新推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能有效防止校园欺凌不再发生。
D.“五一”假期,邮政快递业保持总体安全平稳、高位有序运行的良好态势。
7. 下列情节关于“藤野先生”相关的是( )
A.在床上摆“大”字
B.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C.穷困不堪,借酒消愁,终溺死
D,强迫鲁迅背书
8.填空。
(1)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可把课文《藤野先生》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4~35段):___________
第三部分(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2) 《藤野先生》中记叙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时详写的是_______和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描写藤野先生的主要方法是______描写和_______描写。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一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②“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 ”他问。
③“可以抄一点。”
④“拿来我看!"
⑤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进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⑥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______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⑦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选自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上人物的名字。
10. 文中写到的这位老师有哪两个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
(二)阅读《藤野先生》节选文字,完成问题。
①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②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未尾是匿名。
③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④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査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査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⑤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毒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⑥“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⑦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⑧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链接材料: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苗壮,也只能做老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选自《呐喊》自序)
1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干事查看讲义,其实是査看藤野先生是否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是否在考前漏泄题目给“我”。
B.“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这里称那些受军国主义影响而思想狭隘 为“爱国青年”,实则讽刺。
C.“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在“漏”字旁边加上一 鲁迅考前得到泄漏的试题才得到高分的。
D.“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鲁迅之所以说谎,是不想看到关心他鼓 生凄然伤心。
12. 如何理解第⑤段中“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
13. 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简析鲁迅“学医”和“弃医”的初心。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十年点滴念师恩(节选)
琦君
八十七岁高龄的恩师夏承表教授在北京仙逝已逾半年,到今天我才为文追念。恩师的道德文章,与他在词学上不朽的贡献,海内外已有多篇文章报道,毋庸我整述,在我记忆中浮现的,都是在杭州、上海求学时代,他对弟子们传道授业的点点滴滴,与师生间平日相处言笑晏晏的情景。
我进之江大学,完全是遵从先父之命,要我追随这位他一生心仪的学者与词人。他一口字正腔圆的永嘉官话,同学听来也许有点特别,我却非常熟悉,因为父亲说的正是同样的官话。他上课时讲解《文心雕龙》,特别强调四六骈文音调之美,组合之严密,便干吟通,易干记忆。他用铿锵的乡音,朗吟了一段《神思篇》,问我们好听吗 我觉得那么多典故的深奧句子,经他抑扬顿挫地一朗吟,似乎比自己苦啃时容易多了。下课后,与一位最要好的同学一路走向图书馆,一路学着老师的调子唱"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网之下",又学着他的口音念"前面有钱塘江,后面有秦望山”,却没想到老师正走在我们后面。他笑嘻嘻地说:“多好呀,在厥(这)样的好湖山里,你们要用功读书哟!"
先生小学毕业后考进有官费补贴的永嘉省立师范,在那一段日子里,他把学校图书馆的古典文学书读遍了。对诗词尤感兴趣,已能按谱填词,这就是他立志学词之始。师范毕业后,恩师没钱马上念大学,就暂在乡村小学教书。在幽静的乡村里,他作了不少诗,"昨夜东风今夜雨,催人愁思到花残”是他少年时的得意之作。恩师于西北大学归来后,卜居于籀园图书馆附近,几乎翻遍了图书馆全部藏书,打下了历史文化的深厚基础,立定了他一生为人为学的方针。他谦虚地说自己很笨,认为"笨”这个字很有意义,头上顶着竹册,就是教人要用功,用功是人的根本,所以“笨”字从“竹”从“本”。
(有删改)
14.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5. 第2段琦君回顾在之江大学的求学经历有什么作用
16. 夏承焘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17. 就你阅读本文后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和你的积累加以阐述。
18.微写作。
请你尝试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来描写一个你印象深刻的人。(不少于100字)
答案
1.B 【解析】 “畸形”的“畸”应读“jī”
2.D 【解析】D:“杂文集”错误。《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集。《藤野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创作的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3.C 【解析】A:油光可鉴:形容非常光亮润泽。符合语境; B: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符合语境; C: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用于故事情节错误; D:音无消息:没有一点消息。符合语境。
4.C 【解析】C有误,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5.C 【解析】A:定正---订正;B:祥细----详细;D:大慨----大概
6.D 【解析】A、成分残缺,可以去掉“为”; B、语序不当,可以改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C、否定不当,可以去掉“不再”; D、无误。
7.B 【解析】A有误,是长妈妈相关情节,B.正确; C.是范爱农相关情节; D.是鲁迅父亲相关情节。
8. (1) 写“我”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原因。
(2)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语言; 动作
9. 藤野先生
10.工作认真负麦,对学生要求严格,热情诚恳,富有求实精神,没有民族偏见。
11.B
12.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表明作者没有把自己当成局外人、旁观者,作者的心始终与多难的祖国与同胞紧靠在一起。面对麻木愚昧的民众,作者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愤懑。
13. 鲁迅“学医”及“弃医从文”的初心都是为救国救民。学医是为了救治病人的疾苦,但“看电影事件”使他萌发了“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是想从思想上挽救国民,让人们用新思想、新文化武装自己,以达到救国的目的。(符合大意即可)
14. 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夏承焘教授为学、教书、做人等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夏承表教授的精神风貌。
15. 交代自己师从夏承森先生的缘由,同时承上启下,通过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夏承秦先生学问深厚、亲切随和的特点。
16. 示例:①仁爱温和。如对学生模仿自己的行为付之一笑。②刻苦自励。如以“笨”字自我勉励。
17. 示例:刻苦自励,方可成就大业。夏承泰先生以“笨”字自我勉励,翻遍图书馆藏书,打下历史文化的深厚基础;陈寅恪先生熟读古今书籍而成通:钱锺书先生一生爱书手不释卷。他们对学问的执着和刻苦精神令人敬仰,这也成就了他们瑾璨耀眼的学术人生。
18. 例文:
我有一个可爱的弟弟,他的脸圆圆的,细长的眉毛下有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你要是问他一个问题,他那黑葡萄似的眼珠便在眼眶里骨碌碌地转着,很快就能回答上来。在他那高高的鼻梁下边,有一张小巧的嘴巴。他平时总是笑嘻嘻的,要是生起气来,嘴就噘得老高老高,这时大家就会打趣地说:“真可以挂上个油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