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三峡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注释疏通文章大意。(重点)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品味文章语言,借助画面及文字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难点)
3.引导学生在相关文化知识的助读过程中,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景的欣赏之意,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任务:
第1课时
任务一 课前蓄能 预习检测
任务二 初读感知 文意疏通
任务三 文言积累 重点夯实
第2课时
任务四 山水画卷 四季探幽
任务五 品鉴·郦道元的镜头语言
任务六 课后释疑 思考探究
任务七 千年对话 情怀传承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图片: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李白《上三峡》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新课精讲】
任务四 山水画卷 四季探幽
1.明确四季景物特征及描写顺序(夏→春冬→秋)
2.分析动静结合、俯仰视角等写景手法
3.感受三峡雄奇秀美的自然审美体验。
【整体感知】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景物的?
【文本精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zhànɡ),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1.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语句,简要概括。
句子赏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这句话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重”“叠”“隐”“蔽”互相补充,从正面描写出了山的高度,刻画出了山的高峻陡峭。
2.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体现将其出的?
【知识点睛】
正、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通过描写周围的事物,使描写对象更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
3.三峡的春冬之景有何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4.三峡之秋又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猿啼”常象征的情感
猿的号叫听起来声音凄厉,类似于人的悲凄号哭声,因此我国古代诗人常将其用以暗示感伤之情,例如:
【小练笔】
三峡之景,山容水意,四季分明,各具情态: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其形可谓( 长 )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其峰可谓( 高 )矣。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其势可谓( 险 )矣,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行可谓( 快 )矣。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其景可谓( 清 )矣。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其境可谓( 凉 )矣,
高猿长啸,哀转久绝,其声可谓( 悲 )矣,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其情可谓( 哀 )矣。
任务五 品鉴·郦道元的镜头语言
活动一:导演分镜台(小组合作)
活动二:声效大师工坊(个体创作)
活动三:秋景专项深化设计
活动一 导演分镜台(小组合作)
填写镜头脚本
关键手法解析表(教师引导):
活动二 声效大师工坊(个体创作)
声效设计任务单
活动三:秋景专项深化设计
1.意象解构:
"林寒涧肃"中"寒/肃"是实写温度还是心理感受?
明确:通感手法(触觉温度转为心理肃杀感)
2.声画关系思辨:
导演是否该在猿啸时插入猴子镜头?
对比方案:
方案A:闪现猿猴剪影(具象但限制想象)
方案B:保持空镜头+强化回声(更贴近"哀转久绝"意境)
3.【情感落点探究】为何结尾引渔歌?有什么作用?完成情感曲线图。
结构上:总结全文,与上文“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相呼应。
内容上:渲染三峡秋季景色的悲凉,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岭连的特点,体现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
夏之狂暴 → 春冬之明净 → 秋之凄怆 → 渔歌点题(悲悯)
任务六 课后释疑 思考探究
问题预设:
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2.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3.为什么用单字形容景物?
游客提问时间……
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高峻的山才有江流湍急的水势,所以从山写起。
2.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课文顺序:
夏——春冬——秋
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使三峡的夏季最有特点,因此先写夏水;
春冬之景象相似,故合写,不浪费笔墨;
秋景和前文相比又是另一番情调,故分写。
3.为什么用单字形容景物?
“清”“荣”“峻”“茂”,四字一组,一字一景,分别写了清澈的江水、繁荣的树木、峻峭的群山、茂密的花草,精当、简洁。
这种手法叫作“大笔点染”,即抓住一个重点之后围绕这个重点来描写。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四字。写秋季景色,着“寒”“肃”“凄”“哀”四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任务七 千年对话 情怀传承
1.对比古今三峡变迁(水利工程/生态保护)
2.假如郦道元穿越到2025年,他会如何评价今日的三峡?又会向当代人提出什么疑问?(观看视频)
3.培养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与传承责任感。
情感延申
山水虽佳,然世上犹有劳贫啊……
三峡之景固然壮阔,但古代江水湍急,洪涝频发,周边百姓苦不堪言。郦道元虽然未曾到过南方,但他在汇编前人的记载时,看到了渔民、百姓的苦楚。
时光流转不息,他的这份疾忧,在千年后的今天,不复存在———
三峡水电站
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始建于1994年,2006年全线竣工,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建筑之一。
三峡大坝的全线建成,意味着三峡工程开始全面发挥防洪能力,有效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数千万人口和数百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使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得到更为充分的显现和发挥。
播放视频:郦道元和今人的对话
总结:
郦道元用文字凝固了三峡的魂魄,当代人用科技重塑了她的形体。变的是山河的表象,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对“天人合一”的永恒追求——这,便是穿越千年的回答。
【文章主旨】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渔民艰辛生活的同情。
【对比阅读】
李白《早发白帝城》与本文都描绘了三峡风光,试比较其异同。
【艺术特色】
有张有弛,动静结合
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态,文气激烈紧张。先弛后张,前后节奏反差强烈,扣人心弦。以局部为例, “回清”是动,“绿潭” 是静,一起一伏,动静相间,其妙无穷。
语言简练,生动传神
春夏秋冬四季齐全,山水草木面面俱全。语言简练,但生动逼真,让人叹服,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仅八字就写出了江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展现出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使人如临其境。
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文章紧扣三峡雄伟秀丽的总特征和四季景色的不同特点下笔。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2.《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课外可以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