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08:05:46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
新课导入
春秋时期,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妻子就哄孩子说:“你在家乖乖等着,我回来就杀猪给你吃。” 等妻子赶集回来,却发现曾子真的在磨刀准备杀猪。她急忙拦住:“我只是哄孩子玩的!” 曾子却严肃地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你今天失信于他,他以后怎么会相信别人、信守承诺呢?” 最后,曾子还是把猪杀了。
同学们,曾子宁愿损失一头猪,也要守住对孩子的承诺,这就是 “诚信” 的力量。那么,“诚信” 到底有多重要?古人留下了哪些关于 “诚信” 的智慧?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去探寻 “诚信” 的意义,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探寻 “诚信” 意义,做守信用的人。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培养学生讲诚信的美德。
搜集并梳理与 “诚信” 相关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及名人逸事,锻炼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
讲诚信故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围绕诚信完成一篇演讲稿,学会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本次活动,提升自身的沟通表达能力,唤起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意识,最终成长为诚实守信的人。
学会以 “诚信” 为核心讲述相关故事,并借助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进一步深化对 “信”的认知与理解。
名言警句
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人倍(违背)信则名不达。(《说苑》)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六十三章)
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淮南子》)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无转其信,虽危不动,贞信以昭,其乃得人。(《逸周书·大戒》)
诚信关联成语
一言九( )
( )马难追
( )守不渝
一言为( )
言而有( )
言行一( )
一( )千金
季布一( )
言出必( )









一诺千金(国家)
秦朝末年,楚国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这个人个性耿直,而且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率兵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赐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诚信关联故事
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有一次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说到只不过是开玩笑。曾子却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你这次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就会再不信任你。说完这句话,曾子就把猪杀了。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商鞅立木
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但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并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季布一诺
秦末汉初楚国人季布,楚汉战争中做过项羽的大将,后来归顺西汉高祖刘邦,担任河东太守,一生特别讲信用,只要答应办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从没有失信于人。他以侠义闻名,重守诺言,因此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信”,人言为信,是说言语真实。《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信,即诚信,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出必行。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人人坚持诚实守信,才会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正能量。
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信”有哪些含义 “信”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信”有哪些含义
“信”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从个人成功的观点看,有信亦是个人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一个人能坚守诚信、说到做到,那么社会上的人一定都愿意同他来往、共事。这就是他做事成功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从社会的观点看,信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在中国的道德哲学中,信是五常之一。所谓常者,即谓永久不变的道德也。一个社会之能以成立,全靠其中的分子的互助。各分子要互助,须先能互信。
对国家而言,是立国之本,是国家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不讲信用,无法取信于民。
社会生活中需要讲求诚信的方面
商业交易、网络交流、教育领域、医疗领域等。商业交易中,诚信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没有诚信就没有可持续的商业关系;网络交流中,诚信是保障良好网络生态的重要因素;在教育领域,诚信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础;在医疗领域,诚信是医生与患者建立信任的基础。
诚信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诚信是人与人维系和谐的纽带,是社会安定的基石。
倡导共建诚信社会的做法
①从自身做起,做一个诚信守法的人,积极践行诚信原则,以身作则,成为身边人的榜样;②在家庭、学校、企业等组织中,加强诚信教育,培养人们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③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和惩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提高违法成本,增强人们的诚信意识;④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保障诚信行为的权益,惩治违法行为。
诚信是企业的资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标识。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作为学生,你发现身边有哪些不讲诚信的行为?请你来聊一聊。
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借东西不还、说谎……
学校生活方面
碰瓷、讹人、缺斤短两、假文凭、假冒伪劣产品……
社会生活方面
同学们说的这些不讲诚信的现象,大致可分为两方面:
诚信就在身边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平时生活中,你将如何做一个诚信之人?
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同人民一起奋斗,同人民一起前进,同人民一起梦想,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从解诚信到践诚信是一个纵向学习的过程,在了解诚信的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做一个践行诚信之人!当今社会中,不仅成人需要遵守法律、诚信待人,青少年更应该学会诚信、坚守诚信。诚信是为人的基本准则,是同学们在现今学习生活和将来踏入社会的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无信而不立,青少年应该从小学习诚信,从小遵守诚信,这正是我们此次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课堂总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搜集并梳理与 “诚信” 相关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及名人逸事,锻炼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
能完整、生动地讲述诚信故事,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围绕诚信完成一篇结构完整、观点明确的演讲稿,学会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故事分享、演讲展示等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提升沟通协作能力。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诚信在不同领域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 “诚信” 的丰富内涵,认识到诚信对个人成长、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
2、主动践行诚信原则,在学习和生活中做诚信之人,唤起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意识,提升自身道德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与 “诚信” 相关的文化素材(名言、成语、故事),深入理解 “诚信” 的内涵与意义。
掌握讲述诚信故事的技巧,能撰写并发表关于诚信的演讲稿,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结合社会现实与自身经历,深刻认识不讲诚信的危害,将诚信观念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学会在不同生活场景中践行诚信,解决因诚信引发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诚信相关影视片段、讲述经典故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作探究法: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诚信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搜集资料、分享成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探究精神。
案例分析法:结合社会生活中的诚信与失信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深化对诚信意义的理解。
实践体验法:通过故事讲述、演讲稿撰写与展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表达能力,强化诚信意识。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感知诚信 —— 走进 “诚信” 的世界
(一)新课导入:故事激趣,引入主题(5 分钟)
教师讲述 “曾子杀猪” 的故事(结合课件内容,可配合图片或简短视频片段):春秋时期,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哭闹的孩子,承诺赶集回来杀猪给孩子吃。妻子回来后,却发现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她急忙阻拦,说只是 “哄孩子玩的”。曾子严肃地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你今天失信于他,他以后怎么会相信别人、信守承诺呢?” 最终,曾子还是杀了猪。
提问引导:同学们,曾子宁愿损失一头猪,也要守住对孩子的承诺,大家觉得他这样做值得吗?从这个故事里,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曾子用行动诠释了 “诚信” 的含义,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探寻诚信的意义。
(二)素养目标解读:明确学习方向(3 分钟)
教师展示课件中的 “素养目标”,逐一向学生解读,让学生清楚本单元学习需要达成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
强调重点: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积累与诚信相关的名言、成语和故事,下节课则聚焦故事讲述与演讲稿撰写,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学有所获。
(三)积累素材:梳理 “诚信” 的文化宝库(25 分钟)
名言警句:感悟古人的诚信智慧
教师课件展示 6 句诚信名言:“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六十三章)” 等,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逐句讲解: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解释名言含义。如 “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引导学生理解 “先有诚信,再谈能力” 的道理,可举例:如果一个人能力很强,但经常失信,你愿意和他合作吗?
拓展积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其他诚信名言,每组推荐 1-2 句,教师板书或投影展示,全班共同积累。
成语填空:玩转 “诚信” 成语
课件呈现 “诚信关联成语” 填空题:一言九( )、( )马难追、( )守不渝等,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公布答案(鼎、驷、恪等),并纠正易错字写法。
成语溯源:选取 2-3 个重点成语(如 “一诺千金”“言出必行”),简要讲解成语的由来或背后的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成语内涵,加深记忆。
经典故事:聆听诚信的力量
教师讲述 “商鞅立木”“季布一诺” 的故事(结合课件中的故事内容,可配合简单的动画或漫画片段):
商鞅立木:春秋战国时,商鞅为推进变法,在都城南门外立三丈长木头,许诺搬木到北门者赏十两金,民众不信;赏金提至五十金后,一壮士搬木,商鞅如约赏金,由此树立威信,变法顺利推广。
季布一诺:秦末汉初的季布,为人讲信用,答应的事必做到,人们称赞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即使他曾是刘邦的敌人,仍有人愿意冒着风险保护他。
小组讨论:听完故事后,思考 “商鞅立木” 为什么能让变法顺利推广?“季布一诺” 为什么能让他在危难中得到保护?(小组讨论 3 分钟,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诚信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无论是推行改革,还是与人相处,诚信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四)课堂小结:回顾收获,引发思考(7 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我们积累了诚信名言、成语,聆听了经典诚信故事,初步了解了 “诚信” 的内涵。
提问过渡:“信” 在古代典籍中还有哪些含义?它对个人、社会、国家到底有多重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这些问题,还会分享身边的诚信故事,大家可以提前准备一下自己经历或听说过的诚信(或失信)事例。
第二课时:践行诚信 —— 做诚信的守护者
(一)复习回顾:衔接旧知,导入新课(5 分钟)
快速提问:随机抽取学生背诵 1 句上节课积累的诚信名言,或解释 1 个诚信成语的含义,巩固旧知。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走进了诚信的文化世界,今天,我们将聚焦现实生活,探究诚信的重要意义,学习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
(二)深度探究:解读 “诚信” 的多重意义(12 分钟)
“信” 的含义:追溯本源
课件展示:“信,人言为信,是说言语真实。《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信,即诚信,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出必行。”
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我国古代典籍中 “信” 还有哪些含义?(如 “信任”“信用” 等,引导学生结合名言或故事举例说明,如 “人倍信则名不达” 中的 “信” 指 “信用”)
教师总结:“信” 的核心是 “真诚、守诺”,既包括对他人的承诺,也包括自身言行的一致。
诚信的意义:从个人到国家
课件呈现问题:“信” 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结合案例分析:
个人层面:课件展示《送东阳马生序》片段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引导学生思考:宋濂为什么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借到更多的书?(因为他 “不敢稍逾约”,坚守诚信)由此总结:诚信是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能为个人带来机遇与尊重。
社会层面:结合课件中 “社会生活中需要讲求诚信的方面”(商业交易、网络交流、教育领域、医疗领域),举例分析:如果商业交易中缺斤短两、医疗领域中隐瞒病情,会带来什么后果?(破坏社会信任,引发矛盾)总结:诚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纽带,能促进社会互助与合作。
国家层面:回顾 “商鞅立木” 的故事,提问:商鞅的诚信为什么能让变法在秦国推广?(赢得民众信任,增强国家凝聚力)结合课件内容总结:诚信是国家立国之本,是国家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能推动国家发展与进步。
师生共同提炼: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
(三)现实反思:发现身边的诚信与失信(10 分钟)
小组分享:身边的 “诚信百态”
提问:作为学生,你发现身边有哪些讲诚信或不讲诚信的行为?(给学生 3 分钟时间,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观察到的事例)
分类梳理: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将学生提到的行为分类板书:
学校生活方面:讲诚信(按时交作业、借东西及时还);不讲诚信(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说谎)。
社会生活方面:讲诚信(商家明码标价、不售假货);不讲诚信(碰瓷讹人、假文凭、假冒伪劣产品)。
案例分析:失信的代价
课件展示案例:“64 岁老太瞒报行程被刑拘”“三只羊直播基地涉嫌欺骗误导消费者被立案调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失信行为带来了哪些后果?(个人:承担法律责任、失去信誉;企业:形象受损、失去客户;社会:破坏秩序、降低信任)
学生自由发言:结合案例,谈谈自己对 “失信危害” 的认识,进一步强化 “坚守诚信” 的意识。
(四)实践行动:做诚信的践行者(10 分钟)
讨论:如何做诚信青少年
课件展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小组讨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平时生活中,你将如何做一个诚信之人?(从学习、家庭、社会交往三个方面思考,如学习上不抄袭、考试不作弊;家庭中不欺骗父母;社会交往中信守承诺)
成果分享:每组推荐 1 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 “诚信行动清单”,教师将优秀做法整理并投影展示,供全班参考。
撰写 “诚信承诺”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下 1-2 句自己的 “诚信承诺”(如 “我承诺:按时归还向同学借的物品,不拖延、不隐瞒”),并签名。
教师鼓励:希望大家能将自己的承诺落实到行动中,做一个言行一致的诚信之人。
(五)课堂总结:升华主题,展望未来(3 分钟)
教师总结:这两节课,我们从古代的诚信智慧,到现实的诚信反思,再到未来的诚信行动,全面认识了 “诚信” 的意义。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诚信是为人的基本准则,是我们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基石。
布置作业:
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诚信故事,尝试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给家人听。
围绕 “诚信” 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300-400 字),下节课进行演讲展示。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
一、诚信素材积累
名言: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成语:一诺千金、驷马难追、言出必行……
故事:曾子杀猪、商鞅立木、季布一诺
二、诚信的意义
个人:立足之本(宋濂借书)
社会:和谐纽带(商业、医疗等领域)
国家:立国之基(商鞅变法)
三、身边的诚信
讲诚信:按时交作业、明码标价……
不讲诚信:抄袭、碰瓷、假货……
四、做诚信青少年
学习:不抄袭、不作弊
家庭:不欺父母
社会:守承诺
编辑分享
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关于诚信的辩论环节
推荐一些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范文
写一个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 “诚信” 展开,基本达成了预设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但仍有可优化之处。从亮点来看,通过 “曾子杀猪”“商鞅立木” 等故事导入与讲解,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让抽象的 “诚信” 变得具象;小组讨论、故事分享等活动,也让学生充分参与,在合作中积累了诚信素材,提升了表达能力。尤其是结合 “三只羊直播失信”“老太瞒报行程” 等现实案例,引导学生反思失信危害,帮助学生将诚信意识与生活实际关联,强化了情感共鸣。
但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第二课时 “诚信意义探究” 环节,对 “信” 的古代含义解读稍显仓促,部分学生未能充分结合典籍举例,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二是学生分享身边诚信事例时,个别小组聚焦 “失信行为” 较多,对 “诚信行为” 的挖掘不足,教师引导的即时性有待加强。
后续教学中,可提前让学生预习《说文解字》中 “信” 的相关解读,预留更多时间让学生结合典籍展开讨论;同时在学生分享时,及时引导补充 “诚信行为” 案例,让正反对比更均衡,进一步助力学生将诚信意识内化为行动准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