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8课 昆明的雨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8课 昆明的雨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14:5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 18课昆明的雨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1)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
(2)苗族女孩子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 )一声。
(3)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 )投莲花池而死。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bì xié(  ),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2)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xiān yú(  )。
(3)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lí bā(  )。
(4)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gé diào(    )比牛肝菌高。
(5)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不时yāo he(    )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6)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mù nián(    )投莲花池而死。
3.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把南方比作婀娜柔美的女子,吴侬软语低吟杨柳岸,那西北无疑就是雄壮昂扬的大汉,啸傲西风豪唱《满江红》,只是这铁骨之下______柔情。就像这眼前的景色,不同于江南的烟雨蒙蒙,______有别于柔婉秀丽的水乡风光。站在桥上迎风远眺,祁连山脉______,山顶是皑皑的白雪,脚下是奔流的大河。抬头,蓝天白云澄澈明净,呼吸一口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一切烦忧会______一清。
A.暗含 更 连绵不断 飘荡
B.暗藏 却 跌宕起伏 飘荡
C.暗藏 更 连绵不断 涤荡
D.暗含 却 跌宕起伏 涤荡
4.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铁正式运营,极大地缓解了市内交通拥堵。(在“拥堵”后加上“状况”)
B.天气慢慢炎热起来,同学们切忌不要下河游泳。(把“慢慢”改成“逐渐”)
C.期中考试即将来临,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把“解决”和“发现”互换位置)
D.既然你能够坚持长期锻炼身体,那么,你一生将受益无穷。(把“既然”改成“如果”)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B.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C.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
D.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6.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使前后衔接,语意连贯。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我们收获了许多甜蜜的回忆。甜蜜的回忆如花,芬芳四溢,令人迷醉。它如桃花,绽放在三月青春的田野上; ;它如桂花,绽放在八月金黄的稻田边;它如梅花,绽放在腊月雪白的屋舍旁。
名著导读
班级开展“红色山水”书签制作活动。同学们想要将山水自然之景和《红星照耀中国》里的红军将领组合在一起,传递红色精神。请结合表格内容,仿照示例,用文字描绘你设计的书签。
任务描述 选择一个书签人物,寻找一处合适的景物,赋予其象征意义,设计书签。
书签人物 彭德怀、朱德、毛泽东、周恩来
物象选择 山、清风、野草、水、明月、红日
物象状态 色彩:黑色、绿色…… 形态:高大、澄澈……
书签示例 朱德站在画面的中央,黝黑的脸上露出微笑,在他的背后是一座绿色大山,在云雾中看不见顶端。书中的朱德很少说话,像大山一样沉默,有着农民的朴实善良;同时他善于作战,同战士同甘共苦,像大山一样坚实可靠。朱德和大山的组合展现出红军将领坚毅朴实的性格特点。
我的书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学习了本课后,大家都很向往云南的风景,所以你班开展了以“魅力云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云南拟写一则公益广告,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云南以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深受各地游客的青睐。请你选择一处景点,查阅相关资料,写一段导游词。
(3)据云南部分景点工作人员反映,不少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致使一些名胜古迹、公共设施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对于游客的这种不文明行为,请你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雨季的果子,是杨梅。A(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②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③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B(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④我想念昆明的雨。
9.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是描写细节的高手,第①段在绘人状物之间,使人对雨季的杨梅充满了向往之情。
B.房东送给“我”的缅桂花让“我”心有感动,表现出房东的热情善良,表达出作者对缅桂花的喜爱。
C.第③段末那首诗,富有古典气息,作者用诗句寄情思,写出了雨中喝酒的孤独。
D.文章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
10.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洗练,内容却隽永多味的,试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
A.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作者在第③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
第④段中作者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试分析这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生产更多更好的手工业产品,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细密化和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就成了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春秋末年齐国人的著作《考工记》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
据《考工记》称,当时“国有六职”——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和妇功,表明手工业者在社会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他们以“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为己任,担负着各种手工业的生产任务。仅据《考工记》所载,当时的官府手工业包括有三十项专门的生产部门,“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它涉及运输和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筑等项目,每一项目又有更细的分工。如车辆的制作,除所谓“车人”外,还有专门造轮子的“轮人”,专门制车厢的“舆人”和专门制造车辕的“貈人”等。这种官府手工业生产专门化、内部分工越来越细的倾向,是手工业生产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它对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与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又有着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记述了三十项手工业生产的设计规范、制造工艺等技术问题,是一部有关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汇集。这显然是从大量的直接的生产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手工业生产有一定的制约和指导意义,是手工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代表着当时技术发展的水平。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不拘泥于一般经验的叙述,对其中若干技术环节还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力图阐明其内在的科学道理,使人们的认识向前推进一步。
如有关练丝、染色等加工技术,《考工记》这样作了记述。当时的练丝法是把丝麻布帛放在楝木灰和蜃灰汁里浸渍,利用灰渍中的碱性溶液清除油垢和去掉丝麻上残余的胶质,然后清洗脱水。白天利用阳光曝晒漂白,晚间浸于井水中,利用井水溶解丝胶。如此反复数次,即可完成这一工序。这是丝麻和丝麻织物染色前的预处理工艺,对于提高染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当时的染色法有多次浸染的套色法,是把准备染色的丝麻毛纱或织物分几次先后浸入溶有一种或多种不同色彩染料的容器内,从而得到某一颜色的不同深度的近似色或其他各种新的颜色。所谓“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指的就是这种浸染法。纁为深红色,是三次浸入红色染料而成;若将它又放入黑色染料浸染二次,便为舨(带红光的浅黑色);再多浸二次则为缁(深黑色)。这种方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效果却比较好,所以直到近代,我国的染色手工业犹多沿用。
《考工记》较全面地反映了春秋以前及春秋时期手工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对各项手工业技术,它既记述其然,又多探索其所以然,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国手工业技术早期总结和提高的真切情况以及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理论的概括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只有在阶级社会出现之后,才使人们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有可能被记录下来,经过整理、系统化而成为经验科学。《考工记》正是这样一部著作。虽然古代科学一般没有超出经验科学的阶段,但它对于理论科学的产生却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和条件。
(摘编自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二:
远古时期人们就用矿、植物染料对纤维品进行染色,并在实践中,掌握了多种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法,创造出七彩斑斓的纤维品。这些纤维品,不仅是生活品,也是享誉世界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品。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就能将毛线染成红、褐、黄、蓝等色,织出色彩装饰纹样的毛布。
商周时期,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管理染色工艺。《诗经》里提到织物颜色有“绿衣黄里”“青青子衿”“载玄载黄”等。汉代,染色技术高超。湖南长沙马王堆、新疆民丰等汉墓出土的丝织品,虽已埋葬了2000多年,但色彩仍然绚丽如新。当时的染色法一是织后染,如绢、罗纱、文绮等;二是先染纱线再织,如锦等。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延年益寿大宜子孙”“万年如意”锦等,充分反映了当时染色、配色的高超技术,为研究古代丝印染色工艺,提供了宝贵的不可多得的史料。
我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古代将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得到间色。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后,用套染不同的间色,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丰富了纤维色彩。在传统的染绣织纹样中色彩深暗的锦缎,还使用金、银色线等极富装饰色彩的线来钩衬,反光强,富丽生动,它们处于织物的纹样边缘上,用其反光性对其他色相起着明显的衬托和对照反差作用。
我国传统染色最早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远古,先民们已经发明了原始的染色技术,他们把穿了孔的贝壳、石珠等,连接起来并用赤铁矿研磨成红色制作装饰品,这是染色技艺的萌芽状态。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创造了器型优美的彩陶文化,编织了竹席、草席,也织造了鲜艳的红色麻布、丝帛。在新石器时代,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不仅能把羊毛漂染,织纤维艺术工艺成毛布,而且能把毛线染成红色、褐色或蓝色。他们还能织出带有彩色条纹的毛织品。古代的染色原料,除矿物质颜料如丹砂、粉锡、铅丹、大青、宝青、赭石等之外,还有植物染料茜草、红花、紫草、绿草、黄栀等。2000多年前,中国的染色技术已经有了严格的标准色谱,并以其区别尊卑贵贱。
(摘编自《纤维家族的历史》)
13.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工业分工的细化与技术规范化、科学化,能有效提升手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B.“国有六职”体现了手工业者重要地位,跨领域协作、分工细化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C.《考工记》既有一般经验的叙述,又有科学道理的概括,以期进一步推进人们的认识。
D.灰汁处理、晒浸工序,是丝麻染色前的预处理工艺,这一工序对提升染色质量很重要。
1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古染色工艺使纤维品兼具了实用与艺术价值,为地域性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B.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万年如意”锦。色彩绚丽,采用了织后染的方式,技术高超。
C.古代用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原色较少,但在原色基础上套染让纤维色彩更加丰富。
D.旧石器时代染色技艺萌芽,河姆渡和仰韶文化中染色技术一脉相承,不断向前发展。
15.某生在阅读上述材料后,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请结合材料,在思维导图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16.材料一第四段是如何帮助读者全面清晰地认识古代染色技术的?

我校计划开展关于古代染色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依据两则材料你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研究?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各题。

①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②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作“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地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③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④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⑤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菰片,那就是咸菜茨菰汤。或者叫茨菰咸菜汤,都可以。
⑥我小时候对茨菰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菰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菰,而且是不去茨菰的嘴子的,真难吃。
⑦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菰,并不想。
⑧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菰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菰,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菰、土豆。
⑨因为久违,我对茨菰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菰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菰,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⑩北方人不识茨菰。我买茨菰,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菰。”——“茨菰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菰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汪曾祺《咸菜茨菰汤》)

①在北方,盐与雪正如雷与电,它们的美是裹挟在一起呈现的。雪从天上来,而盐来自地下。不论它们来自天上还是人间,其形成都有一个浪漫的过程。谁能想到缥缈的云会化出那么轻盈、美丽、灿烂的雪花?谁能想到奔涌的海水会萃取出结晶、闪着宝石一样光泽的盐粒?
②在我的故乡北极村——那个夏至时能看到白夜的地方,每年的九月底就进入冬季了,雪花会与还没有享受够暖阳的我们不期而遇。初始的雪似乎还不大敢肯定这就是它们的落脚之地,所以雪下得斯文,有点小心翼翼的味道。一旦它们发现这片寒冷的土地使它们毫发无损,又能保持其明艳的肤色时,它们就一改矜持的姿态,沸沸扬扬地腾空而下,把大地染得一片洁白、一片苍茫。
③雪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这时的北方大地寸草不生,看不到一抹绿色,所有的植物都成了寒冬的战利品,被彻底俘虏了,无声无息。我童年记忆中的北方人的餐桌上,是看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的。不似现在,运输的畅通和市场的发达,数九寒冬也能吃到来自南国的蔬菜。
④盐在漫漫寒冬中披着它银色的铠甲在北方闪亮登场了。它其实在秋天就亮着它的白牙向北方女人微笑了。秋季是北方人腌菜的时节,家庭主妇们把还新鲜的豆角、辣椒、芹菜、黄瓜、萝卜、芥菜等等塞进形形色色的缸里,撒上一层又一层的盐,做成咸菜,以备冬季食用。盐被白花花地撒向缸里的时候,会发出簌簌的声响,好像盐在唱歌。在秋天,山间的蘑菇也露出毛茸茸的头了,蘑菇除了晒干外,还可以用盐腌渍在坛子里存储起来,冬天时用清水漂出它的盐分,吃起来味道仍是鲜美的。所以盐在秋季是撒向北方土地的最早的雪,它融化了,融化在菜蔬最后的清香中。
⑤咸菜是北方人餐桌上的“正宫娘娘”,在寒风呼啸的日子里占据着统治地位,因而北方人也较其它地区的人摄盐量大,形成了口重的习惯。北方人对盐有种近乎崇拜的心理,认为它是力量的化身,所以民间流传着吃盐长力气的说法,那些靠力气生活的伐木工及家庭主妇,对盐的青睐可想而知。现代膳食的讲究与北方人对盐的巨大热情是背道而驰的,北方人对盐像对老朋友一样紧紧相拥,并未将它当敌人一样警惕着。虽然冬季可以从副食品商场购得新鲜蔬菜,紫白红黄地点缀着餐桌,但在餐桌的上角,总会有几碟颜色黯淡的酱菜与之唱和着,有如一部歌剧在结尾时撒下的袅袅余音,它们呈现着旧时阳光的那种温暖与美好,令人回味。
⑥在过去的岁月中,当我们吃着腌制的酱菜望着窗外的雪花、听着时光流逝的声音时,浓云会在深冬的空中翻卷,海水会在遥远的天际涌流。沈姐的语文课堂。而当我们为着北方的冻土上所发生的那些故事无限感怀时,泪水一定来自大海,不然它为什么总是咸的?
⑦因为有了寒冷,有了对寒冷尽头的温暖的永恒的渴望,有了对盐那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迟子建《北方的盐》)
18. 分析乙文作者将咸菜比作“正宫娘娘”的作用。
19. 比较“雪”这一意象在两篇文章中作用的异同。
20.两位作家的语言各有特点,请结合两篇文章中画线部分的语句加以赏析。
21.若赏析散文意脉的流畅自如,举以上哪一篇为例更加典型?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1)xiān yú (2)yāo he (3)mù nián 2.(1)辟邪 (2)鲜腴 (3)篱笆 (4)格调 (5)吆喝 (6)暮年 3.C 4.B 5.B 6.它如莲花,绽放在六月碧绿的荷塘里
7.示例一:毛泽东背手伫立,眺望远方,目光炯炯有神。一轮红日高挂,金光闪闪,洒落在伟人的身上。斯诺笔下的毛泽东是位富有远见的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他如同红日般拥有强大的能量,带给人民光明与希望。毛泽东和红日的组合呈现出自信乐观的红军精神。
示例二:彭德怀站在画面的中央,目光坚定,在他的脚下是一些茂盛顽强的野草。书中的彭德怀面对敌人的拷打,信念坚定,如同野草般顽强。彭德怀和野草的组合呈现出信念坚定、坚贞不屈的红军精神。
示例三:周恩来站在画面中间,些许清风吹起了他的衣角。在斯诺看来,周恩来待人温文尔雅,处理问题冷静理智,如同拂过脸颊的温和清风。周恩来和清风的组合呈现的是红军领袖的独特魅力。
8.(1)【示例】彩云之南,天上人间。
(2)【示例】游客们,欢迎来到美丽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公里,旧时称作“彻里”,后又命名为“勐泐”,又有“黎明之城”之称,后改名为“西双版纳”。在傣语中“西双”是十二的意思,“版纳”则是坝子的意思,也就是说西双版纳是由十二个坝子组成的。西双版纳素有“植物王国、药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称号,它还拥有最大的国家物种基因库,有很多名贵的动植物。希望大家都能在西双版纳玩得开心。
(3)【示例】①各景区加大管理力度,针对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②各旅行社要加大对游客的文明教育,对于那些有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游客拒绝其随团旅游。
9.C
10.(1)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生动可感地表现出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人物美与景物的结合,抒发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喜爱之情。
(2)“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这美景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11、(1)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2)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3)由诗句到回忆与怀念昆明雨的幽静、恬淡之感。
12.内容上深化主题,言简意丰,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之情。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和标题,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13. B
14. B
15.①手工业分工细密化 ②发展历程 ③钩衬
16.①说明顺序清晰。按照特定工序,依次介绍了练丝等预处理工艺和套色法。②说明方法多样。如运用作诠释、引用等说明方法对套色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17.①研究技术发展史。梳理从旧石器时代到汉代染色技术的发展,如《考工记》记载、汉代成果。展现其演进历程。②研究染色工艺。研究练丝、浸染等的具体流程和工艺,了解其科学原理。③文化解读。探究染色与等级、审美的关联,如颜色等级象征、图案审美表达,挖掘文化内涵。
18. 以通俗、形象的方式写出这一平民化食物在北方人饮食中的重要性,充分表现出北方 人普通劳动人民对咸菜的依赖和崇拜。
19. 相同:都承载着作者对艰苦生活的记忆和对故乡的怀念;都以“雪”引起全文 (引出 所书写的食物),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同:甲文没有正面写雪,结尾处一句,既是乡之情 的抒发, 又使文章余韵绵长。乙文用相似联想将雪与盐紧密联系起来,两者相互映衬, 贯穿全文,共同表现苦难中对温暖与美好的渴望。
20. 汪曾祺:⑴善用白描,语言简洁,如“入秋, 腌菜”“一层菜, 一层盐,码实”“不 咸, 细、嫩、脆、甜”;⑵用语既家常又雅致, 淡而有味,如“包圆儿”“即成”“难可比 拟”;⑶语言节奏平和,从容不迫。迟子建:⑴善用修辞,描写生动,如写盐发出声响, “好像盐在唱歌”;⑵多用长句, 善于铺陈, 描写细腻,如“家庭主妇们把……塞进形形 色色的缸里, 撒上一层又一层的盐”;⑶语言节奏柔和, 温情脉脉。
21.我认为甲文更典型。汪曾祺随着思绪情感的流动安排结构:从对故乡的 回忆写到成年后的经历、体验,表现对茨菰情感的变化;思乡之情逐步积蓄,到文末自 然抒发,又戛然而止。行止自如,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