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纪/念/南/京/大/屠/死/难/者
国
家
公
祭
为佑世界和平
300000
12.13
南京大屠杀
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以史为鉴/振兴中华
以史为鉴/振兴中华
素养目标
查找资料,了解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把握述评中史料的特点
感受严谨、缜密的论述语言
培养正视历史、热爱和平的情感
纪/念/南/京/大/屠/死/难/者
壹
贰
叁
肆
历史背景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三十多万中国人惨遭杀戮。
历史背景
日本政府虽然承认“发生过杀害非战斗人员和掠夺等行为”,但对遇难人数则暧昧不清,更有认为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否认派”。
历史背景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历史背景
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80周年祭。课文选自当日《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
杀戮( ) 宝鼎( ) 国殇( )
缅怀( ) 初衷( ) 悼念( )
cuàn改( ) yì语( ) hàn卫( )
dùn形( ) shǐ志不渝( )
惨绝人huán( ) 振聋发kuì( )
lù
dǐng
shāng
miǎn
zhōng
dào
篡
呓
捍
遁
矢
寰
聩
重难字词
惨绝人寰: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学说之中;后来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一以贯之:
沧海桑田:
振聋发聩:
颠倒黑白: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词语解释
内容划分
第二部分(2~3):
第三部分(4~5):
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背景和意义。
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
联系现实论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1):
第四部分(6):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的何等珍贵,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课文研读
这则评论是针对什么新闻事件而写的?
针对在纪念南京大屠杀80周年的公祭日,即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以隆重仪式悼念死难者同胞的新闻事件而写。
课文研读
这则消息有什么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2周年,也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沉痛的日子里,让我们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深切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文章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有何作用?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主题,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现力,语言庄重严肃,富有感染力。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日军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国举行公祭,其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第一段的内容进行阐述。
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做法,具体说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
结构上:承接上文,具体阐述全世界正义之士的表现,印证前文。
第三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严峻的形势。呼唤人们更加珍惜和平,热爱和平。
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人们对于日本顽固的右翼持怎样的态度,对日本有怎样的要求。
日本右翼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人们不仅对日本右翼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还要求日本“正视历史”,用实际行动维护和平与正义。
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变迁的意义:
(1)表达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2)深化中心,升华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课堂小结
这则新闻评论围绕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有能力、有力量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这则新闻评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层层递进,鲜明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观点。开篇引用公祭鼎铭文,简洁概括了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并提出观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交代背景,提出观点
论证
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
日本右翼——否认历史
正义力量——反击右翼分子
结语
南京现状——和平之城
维护和平——中国有能力
铭记历史维护和平
板书设计
补充资料
1970年12月7日,时任西德总理的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敬献花圈,这位57岁的反法西斯老战士突然跪在纪念碑前,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
补充资料
2005年5月19日,一位名叫本多立太郎的91岁日本老兵在卢沟桥跪下,为他当年侵华所犯下的罪行谢罪。
纪/念/南/京/大/屠/死/难/者
感
谢
观
看
以史为鉴/振兴中华
300000
12.13
南京大屠杀
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以史为鉴/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