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概念 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特征 ①用事实说话;②短小精悍,概括性强;③时效性最强;④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⑤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 结构 标题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导语 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 消息的主要部分,承接导语、揭示主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 指新闻发生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
结语 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消息
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标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标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背景
渡江战役
《消息二则》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理清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
如何:
南渡长江
无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标出消息中的结构。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
(主体)
思考探究
思考:导语为“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 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思考:“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思考探究
再读课文,思考: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思考探究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 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
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概括主要内容——我军胜利渡江
主体:叙述具体内容
结语:发出战斗号召
敌军:纷纷渍退
我军:直取对岸
人民必胜,敌人必败
结构梳理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表露出敌军必败、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
主题归纳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应该看新闻的 。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渡江的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
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应该看新闻的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知道渡江的区域、战役的全局。
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应该看新闻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三路大军的渡江进展情况,还可以了解中西两路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英勇善战,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主体
自读检测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理清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整体感知
再度课文,标出消息中的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以及全局的战况,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标题
导语:
主体: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不可缺,背景和结语有时候会暗含在主体里面。
思考探究
思考:第二则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写?
首先,中路军是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另外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军渡江时间的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思考探究
思考: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余部二十三日课渡完。
(3)“至发电时止”,把时间限制在准确的时刻,更准确。
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1)用“大约”表示是约数,不是确数。这样表述更准确。
(2)“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个 地方,更准确。
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在文中第一次提到“汤恩伯” 的目的是什么?
用事实证明国民党官兵不想再打了,事实胜于雄辩,解放军的胜利、国民党的溃败已是人心所向。
思考探究
思考:“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这两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深化了本文的思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主体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东路军——战绩辉煌(最详)
渡江概况: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具体战况
西路军——所向披靡(较详)
结构梳理
主旨归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中考练习
请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能概括内容且语言简明的标题
(不超过12个字)
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开设的汉语课程在海外一些国家的大学、中学落户之后,又开始走进普通小学课堂。随着“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在欧洲,学习汉语的热潮也开始逐渐向中东欧国家扩展。5月16日,我国“汉办”在欧洲设立的第一家小学汉语课堂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六区基础学校举行开幕仪式,中国驻捷克大使霍玉珍和捷克教育部官员亲自到场剪彩。在开幕仪式上,霍玉珍大使说,希望将汉语课堂从布拉格六区推广到整个布拉格,进而推广到整个捷克。
汉语走进捷克小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