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课时练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 课时练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17:5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26 诗词五首
文本助读
背景解读
1.《饮酒》: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
2.《春望》: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3.《雁门太守行》: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了这首《雁门太守
行》。第二种: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曾把诗卷送给韩
愈看,此诗放在卷首,时间推测为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4.《赤壁》: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于赤壁,杜牧此诗借吊古之意,抒写自己的感慨。
5.《渔家傲》:李清照后半生遭遇国破家亡的变故,只身漂泊江南,过着孤寂困窘的生活,但她又是一个有才华、有理想的词人,不甘忍受这样的现实,却又无能为力,只好借助想象去营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1.读准字音
预习练 新课感知 01
zān
sài
yān
xié

yīn
màn
2.名句默写
(1)采菊东篱下,   。
(2)   ,城春草木深。
(3)角声满天秋色里,   。
(4)折戟沉沙铁未销,   。
(5)   ,星河欲转千帆舞。
(6)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悠然见南山
国破山河在
塞上燕脂凝夜紫
自将磨洗认前朝
天接云涛连晓雾
九万里风鹏正举
3.文学文化常识
(1)陶渊明,一名   ,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朝代)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位   诗人。
(2)杜甫,字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诗人,有“   ”之称,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3)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代诗人,有“   ”之称。
(4)杜牧,字   ,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代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5)李清照,号   ,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
   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东晋
田园
子美
诗圣

诗鬼
牧之

易安居士
婉约
巩固练 深层解读 02
1.简要分析《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的妙处。
答案:“见”是无意中的偶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相吻合,使诗歌具有一种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答案:诗人融情于景,移情于物,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
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集中表达了诗人感时
伤世的情感。
3.《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诗人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答案: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军队出其不意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4.《赤壁》一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这两句诗人发议论、抒感慨,设想“东风不与周郎便”,让人耳目一新,以“二乔”两名女子可能遭遇的命运来暗指作战双方可能的
结局,暗示周瑜取胜是时运的影响,抒发自己空有才能,却生不逢时
的郁闷之情。两句诗以小见大,引人深思,含蓄、形象而又颇见
风致。
技法点拨
赏析诗歌思想感情
【方法指津】
1.结合背景理解情感。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个人的遭遇、作者的理想追求等,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2.注意标题的提示作用。有的标题本身就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如标题中有“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表达真挚友谊或思念友人的情感。
3.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词或句子,它们往往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或态度。如“最爱”“断肠”等,都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借助典故理解情感。典故是古籍中的逸事、趣闻、寓言、传说或前人的诗文句,诗人往往借助典故,以古比今,借古抒怀,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志。
5.“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三句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 请简要赏析。
答案:借用庄子大鹏乘风高飞的典故,反映了词人也想像大鹏一样搏击长空,抒发了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积累运用
评价练 课后作业 03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导析:C C项,“戟”应读“jǐ”。
C
A
导析:A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C.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D
导析:D D项,正确的节奏划分为: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九万里风鹏正举。
B
导析:B A项,运用了周瑜火烧赤壁的典故;C项,运用了燕昭王招揽贤士的典故;D项,运用了《庄子·逍遥游》中大鹏乘风高飞的典故。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假设一众文人能穿越时空,在社交平台上交流思想,探讨人生。他们谈及人生志趣,在战场上刚刚打赢一场胜仗的李贺声音铿锵有力道:
“(1)   ,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因为安史之乱不得不在路上逃亡的杜甫则忧叹:“(2)   ,家书抵万金。”(《春望》)杜牧借一支折断的铁戟引出对古人古事的感叹:
“(3)   ,   。”(《赤壁》)李清照回味梦中的云涛晓雾,望风长嗟:“风休住,(4)   !”(《渔
家傲》)陶渊明伫立篱前,远望山野,轻轻吟出:“(5)   ,
   。”[《饮酒》(其五)]
报君黄金台上意
烽火连三月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蓬舟吹取三山去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阅读《饮酒》(其五),回答问题。
6.下面两幅画中表现了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内容的一幅是
   ,因为  .
 。

甲图画面中有夕阳衬托的山色,群鸟正成群结伴飞回,正与诗句相吻合。而乙图没有画夕阳和群鸟,不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
课内精读
甲 乙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诗人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宁静、自由的精神境界。
  阅读杜甫的《春望》,回答问题。
8.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的景象。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颈联中“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山河城郭,到荒草残木,再到春花飞鸟,一直
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
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导析:A 首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不是念家悲己的感情。
A
9.朱自清曾说:“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这一观点在杜甫《春望》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春望》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战火纷飞,亲人离散,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从而使诗歌在领域、主题价值方面都呈现了新境界。
  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10.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古题,“行”是古诗体裁。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结尾两句运用燕昭王建造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以身许国,报效君主的感情。
导析:C C项,“塞上燕脂凝夜紫”指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
中凝为紫色,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C
11.请你品味诗歌第五、六句,想象其中展现的画面,完成绘画设计方案。
主要构图要素 图画配文 画面点评
红旗、鼓   . 描写苦寒的天气,侧面烘托战士们艰苦斗争的精神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阅读《赤壁》,回答问题。
1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写战戟折断沉沙却未销蚀,暗含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
B.“磨洗”“认”这两个动作,表达出对前朝古物和历史的思考。
C.这是一首咏史抒怀的诗歌,诗歌不止于就事论事,而是托古讽今,怀古伤己,抒发慨叹之意。
D.在这首诗中,诗人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导析:D D项,赤壁之战不是诗人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
本诗所要表达的。
D
▲13.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都写到了“东风”,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分别借“东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杜牧借“东风”暗指成功机遇,含蓄地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高鼎则借“东风”表达了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
14.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词写梦中所见景象,词人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词人借大鹏的形象,表明自己渴望远走高飞的心愿,表达了她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类文迁移
(2024日照)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6分)
道间即事
黄公度①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②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 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③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注】①黄公度:因得罪秦桧被罢官。②麦秋:收割麦子的
时候,收割的日期各地不同,一般是在夏季。③方寸:指心。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诗人用鲜明的笔触描绘了初夏富有时令特色的风光和悠闲的行旅生活。
B.“尽”写出繁花凋落、春光消逝的景象,暗含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叹。
C.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正是农家的麦收时刻,天气忽冷忽暖。
D.“谁能择”运用反问,加强了语气,与“尽偶然”相对应,意味深长。
导析:C “半湿半晴梅雨道”意为:梅雨季节道路总是忽干忽湿。故C项理解有误。
C
▲17.这首诗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旷达之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尾联句意:只要心境怡然,全然没有尘俗杂事;即使天天粗衣淡饭,也能悠闲自乐宛如神仙。②“怡怡”一词,表明诗人虽仕途坎坷,生活清苦,但还有“粗裘粝食”,毫无怨尤。③结句以“地行仙”自喻,说自己虽然路途劳累,但心中怡然,毫不把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可见诗人旷达之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