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导入新课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每年的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我国政府坚持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呢?
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积累“国殇”“篡改”“惨绝人寰”等重点词语;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学习目标
时评 是新闻评论文体的一种,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简单地说,就是针对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文体知识
杀
lù
戮
读一读
dǐng
鼎
宝
国
殇
shāng
miǎn
缅
怀
cuàn
篡
改
yì
呓
语
hàn
捍
卫
zhōng
衷
初
huán
寰
惨绝人
悼
dào
念
dùn
遁
形
shǐ
矢
志
多音字
( )
nán
( )
nàn
难
艰难
遇难
( )
méi
( )
mò
没
没有
辱没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
了极点。人寰,人间。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词语集注
辱没:玷污,使不光彩。
遁形:隐藏形体。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
事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彰显:鲜明地显示。
磅礴:(气势)盛大。
词语集注
阅读这篇新闻评论,结合背景材料提取其新闻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201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集会广场
中国公民
国行公祭
通读全文,这篇新闻评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找出原文并进行简要概括。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我们要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阅读全文,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其思路。
引述新闻事件:国家公祭日
点出观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牢记历史
“牢记历史”与“维护和平”的关系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历史不应该被扭曲
引述报道、权威人士言论
中国将力促世界和平
呈现观点
阐述观点
强化观点
01
开头引用宝鼎铭文有什么作用?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
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引出后文
丰富内容
增加表现力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时间
遇难人数
插叙
01
第2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论证方法
1.什么是论证方法?
2.考查形式
①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答题技巧
①把握论证方法的特征及作用;
②辨析相关句子,判断论证方法及证明的观点;
③答题格式:运用了……论证方法,通过……(论据),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第3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不能去掉
论证更有说服力
第④自然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04
05
《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第⑤自然段引用《纽约时报》中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和平之城”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05
第⑤自然段引用《纽约时报》中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第6段介绍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表达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升华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本文作者针对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提出了自己“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对此,你有什么话要说?请说说自己的看法。
【示例】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只有牢记南京大屠杀屈辱的历史,以史为鉴,才能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但牢记历史并不是制造仇恨,而是要汲取教训,面向未来,实现长久的和平。
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
文章针对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写了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行为,又指出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抹杀历史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写作借鉴
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
作者在这篇时评中大量运用事实材料,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家的相关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甚至直接引用原材料,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之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写作借鉴
概括主题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2017年12月13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
学后感悟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吸取灾难的教训,开启崭新的时代故事。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概括国家公祭的主要内容,提出观点
详细介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
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维护和平:中国有能力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背景】
国家公祭鼎正面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强烈谴责之情,对遇难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记述了南京大屠
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
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振兴中华的坚强意
志和决心。国家公祭鼎为古鼎形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故铭文采用骈文体,讲究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国家公祭鼎浑然一体,体现出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公祭的感染力、震撼力、历史传导力。
拓展延伸
【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jì
zǎi
shù
sà
yīn
tuó
ɡān
qián kūn
yǒu
xuān
【参考译文】气魄恢宏我华夏,千年文明灿如花。仁爱风仪传远方,威德教化如大道。延及近代苦难始,积贫积弱陷沼泽。天下九州俱动荡,光阴百年土沦丧。日寇侵华滔天罪,毁我南京金陵城。黎民百姓遭洗劫,无辜苍生被屠杀。三十余万死者冤,四十多天江城恨。日月悲光华惨淡,全世界为之震惊。侵略者残暴如兽,诸罪行闻所未闻。同胞们何罪之有,只在于国家多难。军与民奋起抵抗,拿起枪战鼓擂响。兄弟们同心协力,共御敌义无反顾。甘洒热血献生命,浩然正气冲云霄。多年硝烟终清扫,天地改变换新颜。一九四五胜利后,建立共和更制度。历史清晰且真切,警醒后人以为戒。国家设立公祭日,通过立法表意志。铸就这一尊宝鼎,祭奠死难雪国耻。永不忘记此誓言,全球和平是祈愿。实现伟大中国梦,民族复兴慰英灵。
和平宣言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举世震惊,九州同悼,雪松纪年,寒梅怒放。亘古浩劫,文明罹难,百年悲叹,警钟鸣响。积贫积弱,山河蒙羞,内忧外患,国破家亡。民族觉醒,独立解放,改革振兴,国运日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七十七载,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长。二〇一四,国家公祭,中外人士,齐聚广场。白花致哀,庄严肃穆,丹忱抒写,和平诗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