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回忆鲁迅先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8 回忆鲁迅先生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14:4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8 回 忆 鲁 迅 先 生(节选)
萧 红
学 习 目 标
1.整体感知文意,概括和鲁迅先生有关的事件。
2.分析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及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和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
4.感受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学习其精神品格,获得成长的力量,做一个精神丰富、人格丰满的人。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是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1935年,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在上海出版并在文坛上引起强烈反响,萧红一举成名。
(1911-1942)
萧红
主要作品:
《生死场》 《马伯乐》
《呼兰河传》 《小城三月》
背景链接
观图片,知背景。
走近主人公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
1934年萧红与萧军来到上海投奔鲁迅,鲁迅欣然接受。
随后鲁迅在自费出版的“奴隶丛书”中出版了萧红的《生死场》并为之作序。
鲁迅去世时,萧红因为自己身体原因正在日本养病,因此萧红一直抱憾。
萧红在组诗《沙粒》和《拜墓》等作品中都抒发对鲁迅的哀思之情。
1939年,萧红写出了她最成功的纪念鲁迅的作品——《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与鲁迅
——良师益友
写作背景
“关于回忆鲁迅一类的文章,一时写不出。不是文章难作,倒是情绪方面难以处理。”——萧红
1.易错字
不济( ) 解剖( ) 踌躇( )
遭殃( ) 草率( ) 深恶痛绝( )
校对( ) 崭然( )

chóuchú
pōu
yāng
zhǎn

jiào
shuài
字词学习
2.词语释义
【嘱咐】 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存心】 心里怀有的念头。
【深恶痛绝】 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从鲁迅先生的日常琐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鲁迅
先生?请概括。
鲁迅先生的笑声。(1段)
鲁迅先生的走路姿态。(2段)
鲁迅先生待客之道。(6段)
鲁迅先生与“我”开玩笑。14~17段)
鲁迅先生会心的笑(18~23段)
鲁迅先生对青年人来信的态度。(24~26段)
乐观开朗的性格。
干练敏捷,干脆利落
热情周到,细心关怀
幽默风趣
乐观,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关爱青年 要求严格
从鲁迅先生的日常琐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鲁迅
先生?请概括。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原稿、校样的态度。(27~30段)
看完电影回家坚持不坐车。(35~37段)
鲁迅先生的工作与休息(44~54段)
鲁迅先生尝海婴的海鲜。(55~57段)
鲁迅先生包书。(59~61段)
鲁迅先生带病工作。(62~65段)
豁达、淡然
先人后己、善良、无私
对知识的热爱,对工作的执着
尊重孩子
认真细致,严谨
鞠躬尽瘁,不知疲倦
从这些琐碎的生活小事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鲁迅先生
对孩子:
对工作:
对妻子:
对青年学生:
对朋友客人:
尊重孩子、实事求是的父亲
尊重妻子、依赖妻子的丈夫
鞠躬尽瘁、不知疲倦的斗士
细致周到、关怀备至的长者
关爱有加、严格要求的老师
萧红从哪些方面回忆了鲁迅先生?简要概括。
日常琐事
神情姿态
饮食起居
工作习惯
待人接物
休闲娱乐
形象
1-34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鲁迅形象

①写“我”的亲见、亲闻,一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
②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和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
③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她对鲁迅先生工作的支持,尽管整天为家庭琐事忙忙碌碌,但却能让鲁迅先生有更多的时间忙于工作。她的坚强也反映了鲁迅的坚强。
为什么萧红在写鲁迅先生回忆录时还穿插描写了其他人物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信草率深恶痛绝,但是仍然认真阅读每封来信,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鲁迅先生严格要求着青年人,同时也严格的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可亲。
课文解析
本文最后一自然段的“鬼”是指的什么样的人?
这里是作者借题发挥的一句话,这里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者是立场错误的文化人。这些人由于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因循守旧、思想落后。而鲁迅代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他不但是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他利用文化为武器,与反动派作斗争。
小 结
本文以碎片化生活场景连缀成篇,通过生活、工作等不同细节,
塑造了立体鲜活的鲁迅先生形象。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感知,
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展现在读者面前,将宏大历史语境下
沉至烟火日常,揭示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内核——
在琐碎中坚守原则,于困顿中创造光明,最终完成对“民族魂”的
人性化书写。
作业布置
鲁迅先生逝世后,有很多人撰写回忆性文章,记述他们心目中的鲁迅,追忆自己与鲁迅
先生交往。读一读阿累的《一面》、靳以《忆鲁迅先生》、郁达夫《回
忆鲁迅》、许寿裳《鲁迅的精神》,把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写下来。
赞美老师的名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司马光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拓展延伸
拓展探究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
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
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臧克家
拓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