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诗歌鉴赏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单元诗歌鉴赏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15:4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诗歌鉴赏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边塞诗,记述了诗人王维出使西北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和所思。
B.首联开篇点题,交代了地点以及事由,写自己轻车简从,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C.颔联既言事又写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传达出了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D.尾联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个人失意的情绪更加深重。
2.本诗颈联所描绘的意境,历来被人称赞。请你从下面三幅书法作品中,选出你认为最符合颈联意境的一幅,并结合书法特点说明选择的理由。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明了诗人的行踪,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B.颔联通过“早莺”“新燕”等意象,展现了西湖的生机与活力。
C.颈联“乱花”“浅草”写出了西湖暮春时节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流连忘返之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律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绩,首联中的“东皋”是诗人晚年归隐之地。
B.颔联描写树着秋色、山染余晖的景色,以动衬静,表现了群山的温馨和宁静。
C.颈联将乡民劳作归来之乐景与尾联他们与诗人不相识作对比,表达孤独之感。
D.尾联写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念感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诗人的行程,点明了出发地和目的地,“渡远”“来从”表现出诗人外出游历的广阔空间感。
B.颔联描绘了船过荆门时所见的壮阔景色,“随”“入”二字用得巧妙,化静为动,使景物富有动态美。
C.颈联通过描写水中月影和天边云霞,展现了一幅美丽奇幻的画面,“飞天镜”“结海楼”比喻新奇。
D.尾联中“故乡水”指长江水,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水送自己远行,表意直白,缺乏韵味。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小题。
【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下列对两首诗词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长烟落日”和“大漠孤烟”都写出了边塞独有的战地风光,画面阔大。一则苍凉,一则雄浑。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对塞下没有留念之意,则直接点明季节。
C.“归雁入胡天”,“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诗人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了内心的寂寞伤感。
D.“塞下”和“问边”都表明了诗人亲临之地,都表达了诗人的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
8.这两首诗词用“燕然”来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通过“昔人”与“空余”的对比,给人一种历史沧桑和物是人非之感,为全诗奠定了忧愁的感情基调。
B.颔联黄鹤的离去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往事的不可追回,而白云的千载悠悠则强化了时间的漫长与空间的无限。
C.颈联“历历”和“萋萋”两个叠词分别写出了树木分明、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画面,更加凸显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D.全诗以神话起笔,再写登楼看到的美景,最后用暮色归乡无路作结。看似从轻松变难过,实则“空”贯全篇,暗含功名虚幻之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诗人对堂弟的思念。
B.颈联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
C.尾联一问一答,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品格。
D.全诗语言质朴,刚劲峭拔而又情深意长。
11.请赏析颔联“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处“一何”的表达效果。
12.古代诗歌阅读。
【甲】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下列选项中对两首诗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重点写的是出峡日景,杜诗重点写的是峡中夜景。
B.李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炼,熔铸而出,杜诗语言超脱豪放,无迹象可求。
C.李诗描绘的景象开阔壮丽,杜诗描绘的景象险恶孤危。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的是比喻手法,而“官应老病休“是“老病应休官“的倒装。
(2)下面对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杜诗的首联运用细草、微风、危樯、独舟这些意象来表达了诗人在独舟上的渺小孤苦。
C.李诗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D.杜诗颔联写景,其中“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3单元诗歌鉴赏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D 2.示例一:甲图中隶书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庄重工整。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的境界。
示例二:乙图中草书最符合诗词意境,字体笔画纵横飘逸、作品气势磅礴,很符合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战争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的洒脱情怀。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的神奇意境。
示例三:丙图行书简洁流便的行笔和线条,在一定程度上率意表情,生动流畅,很符合作者在诗中描绘的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导语】王维的《使至塞上》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孤寂心境。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通过对比大漠的辽阔与孤烟的直上,长河的绵延与落日的圆满,展现了边塞的苍凉与壮美。全诗情感深沉,既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的感慨,也透露出对家国的忧思,体现了王维诗歌中常见的山水与情感的交融。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有误,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杀敌立功的爱国精神的赞颂。并非是个人失意的情绪更加深重。
故选D。
2.本题考查了对诗的内容意境的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体会,还有对书体特点的了解。
选出一幅作品,结合书体特点,诗句内容、意境或作者情感写出理由即可。
示例一:选择甲。甲作品为隶书,字形略微宽扁,横笔一波三折,蚕头雁尾,表现出一种刚毅和力量感粗犷有力,符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意象。
示例二:选择乙。乙作品的结构简省,笔画连绵,风格纵横飘洒,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大漠孤烟直”的孤寂与壮阔。同时,其整体的布局疏朗大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阔与宁静相得益彰。
示例三:选择丙。丙为行书,其书法线条刚劲有力,整体气势恢宏,布局疏朗大气,整体气势恢宏,符合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开阔、雄浑的意境。
3.C
【导语】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以细腻笔触勾勒西湖早春画卷。首联以孤山寺、贾亭为坐标,铺展水天相接的远景;颔联“早莺争树”“新燕啄泥”以动态意象点染生机;颈联“乱花”“浅草”聚焦微观,写春意渐浓之态;尾联“行不足”直抒沉醉之情。全诗语言清丽,移步换景,融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与恬淡心境。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为: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此联描绘的是西湖早春繁花初放、小草刚刚长出的景象,并非暮春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景象,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C。
4.B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孤独、落寞、惆怅的情怀,以及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追怀古代隐士,想要避世隐居的思想感情。
【导语】这首《野望》以素淡笔触勾勒出秋日山野的寂寥画卷。诗人通过“徙倚欲何依”的徘徊姿态与“相顾无相识”的孤独喟叹,在牧歌式的田园景象中暗藏深沉的生命况味。尾联“长歌怀采薇”用典精当,将眼前景、心中情与历史意象交融,展现了仕途失意文人寄情山水的典型心境,在疏淡中见凝重,于闲适处显苍凉。
4.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B.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通过静态的秋色和落晖描写,展现的是萧瑟寂寥的秋景,而非“温馨和宁静”。这里是以静写静,而非“以动衬静”,整体营造的是孤寂落寞的氛围,与诗人彷徨无依的心境相呼应;
故选B。
5.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
“徙倚欲何依”的意思是: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诗人用“徙倚”的动作和“何依”的反问,直抒胸臆,表达出无依无靠的彷徨、失落和孤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意思: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此句以秋景强化萧瑟感,烘托内心寂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意思是: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牧归猎返的热闹场景,更加反衬诗人“无相识”的孤独,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的诗人,只能追怀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伯夷、叔齐两位隐士,将现实孤独升华为对古代隐士的追慕,表达坚守高洁、避世隐居的志趣。
6.D
【导语】这首《渡荆门送别》展现了李白诗歌的典型特征:雄浑的意境与细腻的情感交织。首联以空间转换开篇,颔联“山随平野尽”二句堪称炼字典范,将地理变迁转化为视觉流动。颈联的比喻极具李白式浪漫想象,月如飞镜、云似蜃楼。尾联“故乡水”的拟人手法含蓄深沉,恰恰体现了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全诗在壮阔山水间暗藏乡思,刚健笔力中见婉转情致,完美呈现了盛唐气象与诗人个性。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D.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水送自己远行,这种写法不是表意直白,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韵味悠长。所以该项中“表意直白,缺乏韵味”的说法错误。故选D。
7.B 8.同:甲乙两首诗词中的“燕然”都使用了典故,都含蓄地表达出慷慨雄壮的感情。异:甲词借用典故写出了边关将士的矛盾心理,表达他们既思恋家乡亲人又渴望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壮志情怀。乙诗中赞扬了边疆将士杀敌立功的丰功伟绩和爱国精神。
【导语】这两首边塞诗词均以壮阔的边塞风光为背景,却呈现不同情感维度。范词《渔家傲》通过“孤城闭”“征夫泪”等意象,抒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与功业未成的苍凉;王诗《使至塞上》则以“孤烟直”“落日圆”的雄浑画面,暗含诗人出使边塞的孤寂与使命达成的豪情。两作皆用“燕然”典故,范词突出壮志难酬,王诗侧重功业向往,同典异旨,各见匠心。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B.“衡阳雁去无留意”,意为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委婉地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选项中“则直接点明季节”表述有误;
故选B。
8.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对比赏析。“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甲词中“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化用了此典故,并以“归无计”表明了边防将士功业未成之时,没有回家的计议、打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又思想怀家的矛盾心理,含蓄地表现了边防将士慷慨雄壮的情感。乙诗中“都护在燕然”一句,引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热情赞扬了边疆将士杀敌立功的丰功伟绩和爱国精神,也暗示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的雄心壮志、慷慨雄壮。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9.D
【导语】《黄鹤楼》以神话起笔,虚实相生,通过黄鹤、白云的意象营造时空苍茫感。颔联以“不复返”与“空悠悠”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人生无常之叹。颈联笔锋陡转,描绘明丽之景反衬乡愁,尾联“烟波江上”将漂泊之悲推向高潮,全诗情感跌宕,意境空灵。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全诗以神话起笔,再写登楼所见美景,最后以暮色中乡关何处作结,整体情感是由对历史的感慨到对眼前美景的欣赏,再到引发思乡之愁,并非“从轻松变难过”。而且诗中主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空”字主要是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虽有对岁月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但说“暗含功名虚幻之悟”在诗中并无明显体现,属于过度解读,该项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故选D。
10.A 11.“一何”是“多么”的意思,突出了风的猛烈和松树的刚劲,表达诗人对松柏的赞美之情。
【导语】《赠从弟(其二)》以松柏为喻,赞颂了坚韧不拔的品格。首联描绘松树在寒风中挺立,颔联通过“一何”强调风势之盛与松枝之劲,形成强烈对比。颈联以冰霜衬托松柏的端正,尾联通过问答突出其不畏严寒的本性。全诗语言质朴,刚劲有力,既展现了松柏的坚毅,又寄寓了诗人对堂弟的期许与深情。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A.有误,结合诗歌标题《赠从弟(其二)》以及诗歌内容可知,此诗通过描写松树在狂风、冰霜等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端正、劲挺的形象,是借松树来勉励从弟要像松柏一样保持坚贞的品性,并非送别诗,也没有表达对堂弟的思念之情;
故选A。
1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诗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为: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一何”在这里是“多么”的意思。“风声一何盛”描绘出风的声音是多么的强大、猛烈,突出了风的强劲态势,给人以强烈的听觉感受,让读者能深切体会到风的威力。由此可知,“一何”在“风声一何盛”中强调了风的猛烈程度。
“松枝一何劲”通过“一何”突出了松枝是多么的刚劲有力。在如此强大的风声中,松枝依然坚挺,展现出松树顽强不屈的品质。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将自己对松柏这种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的赞美之情融入其中,借对松枝刚劲的刻画,表达了对松柏的赞美。由此可知,“一何”在“松枝一何劲”中突出了松树的刚劲,表达了诗人对松柏的赞美之情。
12.(1)B
(2)A
【导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通过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对故乡的依恋,景象辽阔而富有动感;杜甫的《旅夜抒怀》则借景抒怀,通过夜景描绘诗人的孤独与对人生的思考,笔触细腻而意味深长。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观传达个人情感,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B.选项中的李诗与杜诗风格说反了,应为:李诗语言超脱豪放,无迹象可求;杜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炼,熔铸而出;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赏析。
A.有误,“渡远荆门”交代远渡的地点,“楚国游”写的是此行的目的。没有交待“送别的时间、人物”;
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