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1.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仆去月谢病①,还觅薜萝②。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③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④。仁智所乐⑤,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谢病:因病辞官。②薜(bì)萝:薜荔与女萝两种植物的简称。借指隐士的服饰或住处。③英英:同“嘤嘤”,形容声音和谐动听。④办:备办,置办。⑤乐(yào):喜爱,喜好。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草色入帘青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万物生光辉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春冬之时
D.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七十而从心所欲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甲文段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甲、乙两文段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林逋①喜为诗,多奇句,既就稿,随辄②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③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④也。
(摘编自《宋史·林逋传》《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林逋:字君复,北宋诗人。②辄:就。③晦迹:隐居。④验:证据,凭证。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急湍甚箭/可爱者甚蕃
B.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
C.林逋喜为诗/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D.既就稿/蒙乃始就学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
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
5.如果你是旅行社的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富春江呢?请结合【甲】文中的相关描写,写一段导游词。
6.假如吴均与林逋跨越时空相遇,你觉得他们能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吗?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材料二:湘水又北迳①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②,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③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
(节选自《衡山》,有删改)【注释】①迳:同“经”,经过。②竦杰:高耸突出。③罗含:人名。
7.材料一的作者是 时期(朝代)地理学家 (人名)。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绝 多生怪柏 B.回清倒影/香远益清
C.望若阵云/若屈伸呼吸 D.自远望之/有朋自远方来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帆随湘转,望衡九面。
1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山 上 有 飞 泉 下 注 下 映 青 林 直 注 山 下 望 之 若 幅 练 在 山 矣
11.衡山景区邀请你为衡山写一则宣传语,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试着写一写。要求:①包含景观名称;②语言简洁流畅。
12.上面的两则材料都引用了“渔歌”,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丙】
①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②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②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②羸老:虚弱的老人。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沿溯阻绝/猿则百叫无绝
C.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 D.负势竞上/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14.下列对【丙】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B.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C.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D.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15.给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16.结合选文,比较分析这三篇山水游记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
B.虽乘奔御风 屠乃奔倚其下(《狼》)
C.在悬崖之下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D.行至云巢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18.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1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癸 卯 四 月 二 日 余 游 白 岳 毕 遂 浴 黄 山 之 汤 泉
20.侧面烘托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结合两文分析作者在写山的特点时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至此置酒,已五醉其下矣。山上多老枳木②,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节选自苏轼《记游定惠院》,有删改)【注】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②枳木:也称枸橘,果实可入药。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
B.相与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大珠累累
D.以予故 故渔者歌曰
2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前两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B.乙文是游记小品文,宛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
C.甲文虽然篇幅短小,仅80余字,却融叙事、写景、说明于一体,环环相扣。
D.乙文通过描写院中的花木和琴声,生动形象,营造了一个超然宁静的意境。
23.联系上下文,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每岁盛开,必携客至此置酒。
24.结合甲乙两文及苏轼的人生经历,分析苏轼“闲”的具体表现,从中感悟苏轼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太原西负山多幽奇丽处,而天龙为胜。距城三十里,由晋祠过王家峪,径逼窄,人不能并肩。约十里许,青松遍山谷。偃者,仰者,樛①者,仆者,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石,或俯绝涧。复有亿万小松,蒙茸透针,亘数里,无他树参杂其间。风来,清香浮浮,袭人衣袂。
(选自刘绍放《天龙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樛(jiū):向下弯曲的树木。
25.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略无阙处”的“阙”是通假字,同“缺”,空隙、缺口;“属引凄异”的“引”解释为“延长”。
B.甲文“沿溯阻绝”和“哀转久绝”两个“绝”意思不相同。
C.乙文“约十里许”中的“许”表估计,可解释为“大约,左右”;“径逼窄”的“径”解释为“径直”。
D.甲文中“其间千二百里”和乙文中“无他树参杂其间”的两个“其”意思相同。
26.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7.甲文的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28.两篇文章极尽描写之妙,展示山川风物之灵秀,但具体手法各有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节选)
【乙】
自雷江口行大江,江南群山,苍翠万叠,如列屏障,凡数十里不绝。自金陵以西,所未有也。是日,便风张帆,舟行甚速,然江面浩渺,白浪如山,所乘二千斛舟①,摇兀掀舞,才如一叶。过狮子矶,一名佛指矶②,藓壁百尺,青林绿筱倒生壁间图画有所不及。犹恨舟行北岸,不得过其下。旁有数矶亦奇峭,然皆非狮子比也。至马当③,所谓上元水府④。山势尤秀拔,正面山脚直插大江。庙依峭崖架空为阁,登降者皆自阁西崖腹小石径,扪萝⑤侧足而上,宛若登梯。……舟至石壁下,忽昼晦,风势横甚。舟人大恐失色,急下帆,趋小港,竭力牵挽,仅能入港。
(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注释】①二千斛舟:指载重二千斛的大船。斛,古代容量单位。②佛指矶:山名。③马当:山名。④上元水府:长江水神庙之一。⑤扪萝:攀援葛藤。
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B.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C.凡数十里不绝 绝:灭绝。 D.犹恨舟行北岸 恨:遗憾。
30.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雷江口行大江 B.实是欲界之仙都 是日
C.欣然起行 然皆非狮子比也 D.春冬之时 山川之美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舟至石壁下,忽昼晦,风势横甚。
3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青 林 绿 筱 倒 生 壁 间 图 画 有 所 不 及。
3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都是先总体概写江边群山连绵的雄伟景象,后大篇幅细致描绘水边绿植。
B.【甲】文着重抓住不同季节景物特征描写,乙文着重刻画一日内不同时段的景物。
C.【甲】、【乙】两文在描写江水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D.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以及游赏过程中的人生感悟。
《第3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1)A
(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3)总领全文的作用。文章接下来围绕“山川之美”展开具体的描写,分别从山川的高峰、清流、石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多个方面描绘了山川景色的美丽,先总述后分述,结构清晰,所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奠定了全文赞美山川景色的基调。
(4)相同之处:两文段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甲文从视觉角度描写了山川景色,也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通过猿鸟的鸣叫和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展现了山川的生机。乙文同样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角度写了石门山的森壁、孤峰、幽岫、深溪等。两文段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甲文中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是静态描写,晓雾、猿鸟、夕日、沉鳞是动态描写,通过猿鸟的鸣叫和鱼儿的跳跃体现了山川的动态美。乙文幽岫含云,深溪蓄翠是静态描写,蝉吟鹤唳,水响猿啼是动态描写,以动物的声音表现出山间的活力。
作用:通过多角度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川景色的壮美和生机勃勃,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感受到山川之美,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色的赞美之情。
【导语】两文段皆为山水小品,笔墨凝练却意境丰盈。甲文以“高峰入云”“沉鳞竞跃”绘山川晨昏之美,赞其“欲界之仙都”;乙文借“森壁争霞”“蝉吟鹤唳”写石门山幽趣,显“幽居”之适。二者均融自然之景与情志,甲文叹“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文抒“仁智所乐”,皆见对山水的热爱与超然心境。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进入,耸入\进入,映入;
B.辉映\光彩;
C.季节\时候;
D.将要\意愿;
故选A。
(2)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晓,早上。将,将要。歇,消散。乱,杂乱的,此起彼伏的。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位于甲文段开头,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直接点明了“山川之美”这一核心主题,表明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山川的美丽有所赞叹。随后,文章便围绕“山川之美”展开具体描绘,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壮阔与澄澈,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的斑斓,再到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生机,以及晓雾将歇时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时沉鳞竞跃的动态之美,都是对“山川之美”的具体展现,先总述后分述,清晰地构建起全文的结构,同时也奠定了全文赞美山川景色的基调。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乙两文段在写景方法上有两处显著的相同之处,且都服务于展现山水之美与抒发情感。首先,二者均运用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甲文既从视觉角度描绘“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壮阔澄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的斑斓色彩、“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生机盎然,又从听觉角度捕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的灵动声响,让山川之美兼具视觉的饱满与听觉的鲜活;乙文同样如此,视觉上刻画“森壁争霞,孤峰限日”的险峻、“幽岫含云,深溪蓄翠”的清幽,听觉上收录“蝉吟鹤唳,水响猿啼”的和谐韵律,“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的声音描写与视觉画面相互映衬,让石门山的景致更显立体。
其次,两文段都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甲文中,“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是静态的景物,勾勒出山川的稳定与秀丽,而“晓雾将歇”的轻柔变化、“猿鸟乱鸣”的活泼动态、“夕日欲颓”的渐沉之势、“沉鳞竞跃”的灵动姿态,则为静态画面注入生机,动静相衬间凸显山川的鲜活;乙文中,“森壁”“孤峰”“幽岫”“深溪”是静态的山水骨架,展现出石门山的静谧与厚重,“蝉吟”“鹤唳”“水响”“猿啼”的动态声响,以及“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的声音流动感,让静态的山水“活”了起来,动静交融中尽显山间的生机与意趣。
这样的写景方法,能将山水的形、色、声、态全方位地呈现出来,既让读者清晰看到山水的样貌,又能通过声音感受环境的氛围,静态景物奠定景致的底色,动态元素赋予景致生命力,二者结合让描写更生动形象、富有层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全面感受到山川景色的壮美与生机勃勃,极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自然地传递出两位作者对所写山水的由衷赞美与热爱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正准备隐居。在梅溪的西面,有一座石门山,众多险峻的山崖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挡阳光;幽深的山洞里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潺潺,猿猴啼鸣,这些声音相互交织,连绵不断,形成了和谐的音韵。我一向向往隐居生活,于是在山上修筑房屋。幸好这里富产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在这里已经具备了。这种仁人智士所喜爱的乐趣,难道只是随便说说的吗!
2.B 3.(1)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2)过一段时间,林逋一定会划着小船回来。 4.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 5.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被誉为“天下独绝”的富春江。大家请看,这江水青碧透亮,千丈深仍能见底,鱼儿在鹅卵石间自在游弋。两岸高山耸立,树木苍翠,仿佛在比赛谁长得更高。听,泉水叮咚,鸟鸣嘤嘤,蝉鸣猿啼此起彼伏。在这里,连最忙碌的官员都会忘记返程,最功利的人都能平息欲望。这就是吴均笔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 6. 我认为可以。吴均在奇山异水中随江流飘荡,婉劝追逐名利的人平息功名利禄之心;林逋不欲凭诗闻名一时,隐居孤山,养鹤游湖。两人都有热爱自然、避世退隐、不慕荣利的高洁志趣,所以能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
【导语】甲文以富春江为背景,通过“奇山异水”的铺陈和“鸢飞戾天”的典故,展现了南朝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情趣;乙文则通过“纵鹤”“泛舟”等细节,刻画了宋代隐士林逋淡泊名利的形象。两文在表现手法上都善用白描,但甲文气势恢宏,乙文含蓄内敛,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出世”精神的不同面向。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胜过,超过/非常,很;
B.都是“飞奔的骏马”;
C.写/被;
D.完成/开始从事;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词有:
(1)经纶:筹划、治理;世务:国家大事;窥:看到;反:同“返”,返回;
(2)良久:过一段时间;棹:划着;归:回来。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有客人到逋的住处,就有一童子出来,在大门口接待客人坐下,为客人开笼放鹤。
“有客至逋所居”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表示有客人来到林逋的住处;“则一童子出应门”表示童子出来应门;“延客坐”是邀请客人坐下;“为开笼纵鹤”是为客人开笼放鹤。
“有客至逋所居”点明事件背景,需停顿;“则”表承接,引出童子的动作——“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三个动作并列需停顿,故断句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
5.本题考查导游词。
首先明确导游词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要包含景点特色和相关信息,然后提取【甲】文关键描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游鱼细石”“好鸟相鸣”“蝉猿之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最后注意语言风格,口语化、亲切自然,可加入互动或感叹句增强感染力。
示例: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被誉为“天下独绝”的富春江。大家请看,这江水清澈见底,游鱼细石都清晰可见,湍急处如离弦之箭,浪涛似万马奔腾。两岸高山耸立,树木苍翠,仿佛在争相比高。泉水叮咚作响,鸟儿欢快鸣唱,蝉鸣猿啼此起彼伏。古人说看到这样的美景,连忙于政务的人都会流连忘返。相信大家置身其中,也一定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洗涤心灵的独特魅力。
6.本题考查谈看法。
【甲】文,结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吴均通过描绘富春江的山水,表达出对热衷功名利禄之人的劝诫,体现出他对自然的倾心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不慕荣利、向往避世退隐;
【乙】文,林逋“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可见,其诗文绝佳,却没有传世之作,只是全为自娱,淡泊名利,孤高自赏。结合“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可知,隐于山林之间,不染世俗,以鹤为友,更显其志趣的高洁。
因此,两人都有沉醉自然、隐居避世、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所以能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
【点睛】参考译文:
【甲】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乙】林逋喜欢写诗,常常写出奇特的诗句。诗作完成后,他总是随手就丢弃。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把诗记录下来留给后世呢?”林逋说:“我正隐居在山林沟壑之间,尚且不想凭借诗歌在当下闻名,更何况是在后世呢!”然而,那些喜欢多事的人常常私下记录他的诗,现在流传下来的还有三百多篇。
林逋隐居在杭州孤山,常常养着两只鹤。(他)把鹤放出去,鹤就会飞入高空云霄,盘旋很久之后,再飞回笼子里。林逋常常划着小船,游览西湖边的各个寺庙。要是有客人到他的住处,就会有一个童子出来开门,请客人坐下,然后打开笼子把鹤放出去。过一段时间,林逋一定会划着小船回来。大概(他)常常把鹤飞起来作为(知道有客人来的)凭证吧。
7. 北魏 郦道元 8.D 9.(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风帆随着湘水转,眺望衡山有九面。 10.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 11.示例:巍巍衡岳,泱泱湘水,热情期待您的到来。 12.材料一引用渔歌,突出了三峡的山高、岭连、峡长,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也从侧面写出渔民生活的艰难;材料二引用渔歌,具体表现了“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的特点。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用了《三峡》和《衡山》两篇山水游记,展现了古代地理散文的典型特征。材料一以三峡四季变化为主线,突出其雄奇险峻;材料二聚焦衡山芙蓉峰,描绘其高耸秀美。两文均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如“不见曦月”“望若阵云”),并巧妙引用渔歌增强感染力。不同在于:《三峡》突出自然之险与人文之悲,而《衡山》更重空间变幻之美。文本体现了古人“以形写神”的山水审美观。
7.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断绝/极高的;
B.清澈/清芬;
C.好像/你;
D.从/从;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日月。
(2)帆:风帆;随:随着;湘:湘江;望:眺望。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为:山上有飞瀑下泻,与下面的青林相映,直向山麓倾泻而下,望去宛如挂在山间的白绢。
“山上有飞泉下注”为主谓结构,句意完整;“下映青林”和“直注山下”描绘飞泉向下奔涌;“望之若幅练在山矣”句意完整;
故断句为: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
1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
根据材料二“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可知,衡山有三座主要的山峰,其中芙蓉峰最为高耸秀丽,远远望去,似乎与天相接;
根据材料二“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可知,芙蓉峰上的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似一条白练远挂天边;
据此可以写:
探秘衡山三峰奇景,领略芙蓉飞瀑如画。
12.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根据材料一“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知,在秋日的三峡,森林山涧寒冷肃杀,还有猿猴凄凉的哀嚎,一片凄清的氛围。这里通过引用渔歌主要是为了表现三峡秋日的凄清肃杀气氛。渔歌与前文描述的“林寒洞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等景象相呼应,共同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哀婉的氛围,此时引用渔歌从侧面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凄凉的气氛。同时,“巴东三峡巫峡长”直接点明了三峡山高、岭连、峡长的地理特点,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渔民们在此行船捕鱼面临诸多艰难险阻,故渔歌中也从侧面反映出渔民生活的不易,表达作者对渔民的同情。
根据材料二“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可知,这里引用渔歌主要是为了突出衡山与湘水的地理关系以及衡山的独特风貌。结合材料二“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此处渔歌“帆随湘转,望衡九面”是对这一独特地理特点的具体表现。这里的渔歌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展现了行船者在湘水上航行时,随着船只的转动,能够多次看到衡山不同面貌的有趣景象,通过渔歌,读者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江水与衡山相互映衬、蜿蜒曲折的特点,这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急流激起白色浪花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逢天刚放晴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材料二:
湘水又北流,经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座高峰:一座叫紫盖,一座叫石囷,一座名芙容。芙容峰最高耸突出,从远处望去,苍茫的山影隐没于天际。所以罗含说:“遥望衡山有如阵云,不是雨后放晴,或清晨射出日光的时候,就看不见山峰。”衡山东南两面濒水,倒映于湘江中。从长沙到这里,沿湘水的七百里航程中,有九次面山,九次背山。所以渔民们歌唱:“风帆随着湘水转,眺望衡山有九面。”山上有飞瀑下泻,与下面的青林相映,直向山麓倾泻而下,望去宛如挂在山间的白绢。
13.C 14.A 15.(1)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2)(僧人)招来五六个强壮英俊的人,(他们)都拿着几丈布。 16.甲文《三峡》通过描写夏水的湍急、春冬的清幽(“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抒发了对三峡壮丽风光的赞美之情;乙文《与朱元思书》描绘富春江“奇山异水”,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既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对归隐山林的向往;丙文《游黄山记》记录游黄山经历,如“万峰刺天”等描写,流露出对黄山奇险景色的惊叹与游历的浓厚兴致。
【导语】这三篇山水游记各具特色:《三峡》以雄奇险峻的笔触展现三峡四季之景,突出自然之壮美;《与朱元思书》以清新飘逸的语言描绘富春江山水,寄寓超脱尘世之志;《游黄山记》则以诙谐自嘲的笔调记录登山之艰,流露老当益壮之情。三文情感各异,却都体现了古人对山水的热爱与感悟。
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在/如果;
B.阻断/停止;
C.飞奔的马/飞奔的马;
D.凭借/背;
故选C。
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我自嘲体弱年老,竟然又成了襁褓中的婴儿吗?
“余”后停顿为主体分割;“自笑羸老”是自笑的内容;“乃”表转折单独停顿;“复作襁褓儿耶”语义连贯;
故断句为: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鸢飞戾天者:像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的人;戾:至,到达;息心:平息名利之心;
(2)引:招来;壮佼者:强壮英俊的人;手:名词作动词,拿着;俱:都。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1)甲文《三峡》:
根据文章第①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第②段“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内容分析,作者通过对比夏水的迅猛(“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春冬的清澈幽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直接抒发了对三峡四季景色的赞美之情,情感侧重于对自然奇观的客观描绘与欣赏。
(2)乙文《与朱元思书》:
根据文章第③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内容分析,作者在描写富春江“奇山异水”(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泠泠作响”)的基础上,借景抒情,由自然之美引发对世俗功名的反思,表达了对归隐自然、超脱尘世纷扰的向往,情感更显深沉,兼具审美与哲思。
(3)丙文《游黄山记》:
根据文章第②段“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和“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的内容分析,作者通过记述登山之险(“山径仄险”“蹑木梯而上”)与自身窘态(“缚跨其背”),以幽默自嘲的笔调,抒发了对黄山险峻奇景的惊叹与亲身探险的浓厚兴致,情感更侧重个人体验与游历之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春冬季节,就有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乙】
没有一丝风,烟雾都消散,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深的地方也能一眼看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像老鹰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丙】
癸卯年四月初二,我游览白岳峰结束后,就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甘甜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住在慈光寺。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于是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天空,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17.D 18.(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 19.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 20.甲文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山的高峻;乙文用“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侧面烘托了山的高峻难行。
【导语】《三峡》与《游黄山记》皆为山水游记佳作。《三峡》以凝练生动之笔,描绘三峡四季奇景,山水相依,各具特色,如夏水湍急、春冬清幽等,且猿鸣添哀,意境幽深。《游黄山记》则以亲身经历,叙述游山过程,山径仄险,虽艰辛却见奇景,如“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展现黄山之雄伟险峻。两篇文章皆景中含情,令人神往。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断绝/形容词,绝妙;
B.飞奔的马/动词,跑;
C.助词,的/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D.均为动词,到;
故选D。
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曦:太阳;
(2)初:起初,刚开始。犹:还,仍然。自强:自己勉强。至:到。惫:疲惫。甚:很,极。乃:于是,就。缚:捆绑。跨:指骑(在背上)。
1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二日,我游览白岳峰后,就在黄山的汤泉沐浴了。
“癸卯四月二日”是一个明确的时间表述,通常用于开头,作为事件的起始时间点,所以在这里断开,表明故事开始的时间。
“余”是主语,“游白岳毕”表示主语“我”完成了一个动作,即游览完白岳,“毕”字表示动作的完成,所以在此处断开,清晰地划分出第一个事件的结束。“遂”是一个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作或事件。在这里,“遂浴黄山之汤泉”表示紧接着前面的动作之后,又进行了另一个动作,即到黄山的汤泉洗澡。
正确划分为: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在甲文中,作者运用侧面烘托手法突出三峡山的高峻特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意思是“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因为三峡两岸山势连绵高耸,重重叠叠,只有在正午时分阳光才能直射到谷底,让人看到太阳;在半夜时分,月光才能透过山间缝隙洒下,让人看到月亮。如果不是这样特殊的时刻,太阳和月亮都被高耸的山峰遮挡住了。通过描述只有在特定时间才能看到日月这一现象,从侧面有力地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拔,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那种遮天蔽日的气势。
乙文中,作者同样运用侧面烘托来展现黄山山势的高峻难行。“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意思是“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即使是兜笼也容不下(多人乘坐)。您步行会很辛苦,幸亏有当地习惯背负游客的人,号称‘海马’,可以雇用”。文中提到山径“仄险”,直接表明山路狭窄危险,而“虽兜笼不能容”进一步强调,连专门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兜笼都无法在这样的山路上通行,从侧面说明山路的狭窄陡峭程度超乎寻常。并且因为山路难行,步行非常辛苦,所以才需要借助“海马”背负前行,通过描述行路工具受限以及需要特殊帮助才能前行这些情况,从侧面烘托出黄山山势的高峻,行路极为艰难。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二日,我游览白岳峰后,就在黄山的汤泉沐浴了。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滑竿也容不下。您自己步行很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用。”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来,人人手里都拿着几丈布。我自笑,瘦弱的老人又重做了襁褓中的婴儿!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21.C 22.C 23.
(1)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2)每年花开的时候,我一定带着客人来这里喝酒。 24.
“闲”的表现:月下漫步赏景、携友饮酒听琴。感悟:虽遭贬谪,仍豁达自在,于平凡中寻美趣,展现超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导语】两文皆为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甲】文以月夜寻友、庭中赏月之景,抒“闲人”之感慨,尽显豁达超脱。【乙】文写定惠院海棠繁茂、枳木独特,携客饮酒、听琴,营造出超然宁静之境。二者均于困境中展现其随缘自适、乐观旷达之人生态度,文字优美,意境深远。
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想要/将要;
B.和、一起/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C.像;
D.缘故、原因/因此,所以;
故选C。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C.由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等句可知,前几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后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写景,“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抒情,并非融叙事、写景、说明于一体,所以本项理解有误。
故选C。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1)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
(2)岁:年;置:摆放,摆设(此处可理解为置办酒席,简单说就是摆酒)。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及感悟人生态度的能力。
由甲文“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苏轼在夜晚本欲睡觉,却因月色美好而欣然起身,还寻友一同月下漫步赏景,这是其“闲”的表现之一;由乙文“每岁盛开,必携客至此置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可知,他携友在海棠树下饮酒,还听友人弹琴,这也是“闲”的体现。从这些“闲”事能感悟到苏轼虽遭贬谪,却能豁达自在,在平凡生活中寻得美趣,展现出超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和我一起欣赏月色的快乐,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黄州定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十分繁茂。每年海棠花盛开的时候,(我)一定带着客人到那里饮酒,已经五次醉倒在这海棠树下了。山上有很多老枳树,木性瘦瘠而坚韧,那筋脉显露在外,像老人的头颈。花是白色的而且很圆,如同大颗大颗的珠子串在一起,香气和颜色都很不寻常。这种树不被人们所喜欢,稍稍被砍伐,(但)因为我的缘故,得以不被砍伐。我醉倒在小板阁上,稍稍醒来,听到坐中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如悲风乍起、晓月初升,铮铮有声,那意境仿佛不是人间(所能有的)。
25.C 26.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27.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与上文“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相呼应。
内容上:暗示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间接表现了景物带给人的感伤情绪,进一步渲染萧瑟凄清的氛围。 28.(示例)甲文正侧面结合,在描写上多用点染的手法,对景物做精当的勾勒,如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数字,便勾勒了景物的神韵;同时,巧妙地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烘托出江流之急。乙文侧重正面描写,在描写上多用铺陈的手法,对景物进行反复递进地描绘,如描写青松或直或弯的情态,先直接描绘“偃者,仰者,樛者,仆者”,并运用“如弦”“如龙”的比喻更为形象生动地对天龙山的奇异景象进行描绘。
【导语】这两篇山水游记展现了不同的审美视角与艺术特色。甲文《三峡》以雄奇险峻见长,通过“重岩叠嶂”“素湍绿潭”等意象,构建出三峡四季分明的壮美画卷,结尾渔歌更添人文悲情。乙文《天龙山记》则聚焦幽奇之景,以“青松遍山谷”为眼,用“偃者”“仰者”等动态描写,展现松姿百态,笔触细腻灵动。两文皆善用白描,甲文气势磅礴,乙文清新隽永,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山水散文的双璧。
2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C.“径逼窄”的意思是“道路狭窄逼仄”,其中“径”解释为“道路”,而不是“径直”;
故选C。
2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词语有:素湍,白色的急流;回,回旋;倒影,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
从结构上来看,渔歌在文章末尾出现,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它像是一曲终了的余音,将前文对三峡四季景色的描绘、对山川险峻的刻画、对水流湍急的描述等,都凝聚在了这简短的歌词之中。同时,渔歌中的“猿鸣三声”与上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相呼应,使得文章在结构上更加紧凑,前后连贯,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从内容上来看,暗示三峡特点:渔歌中提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直接点明了三峡之一巫峡的长度,同时也暗示了三峡整体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这种地理特征的描绘,使得读者对三峡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间接表现感伤情绪:渔歌中的“猿鸣三声泪沾裳”,通过猿猴的哀鸣和渔人的泪水,间接表现了三峡景物带给人的感伤情绪。猿猴的哀鸣是三峡自然环境中一种特有的声音,它常常与孤独、凄凉等情感相联系。而渔人的泪水,则是对这种凄凉氛围的直接反应,表达了人们对三峡险峻环境和艰难生活的感慨。
渲染萧瑟凄清的氛围:渔歌的引用,进一步渲染了三峡萧瑟凄清的氛围。前文已经对三峡的秋冬景色进行了描绘,如“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等,都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而渔歌的加入,则使得这种氛围更加浓厚,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三峡的凄凉和悲壮。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描写手法。
两篇文章在描写山川风物时,都展现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但具体手法各有特色。
甲文在描写上巧妙地运用了正侧面结合以及点染的手法。正面描写: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直接描绘了三峡两岸山峦重叠、遮天蔽日的壮观景象。侧面烘托:在描写江流之急时,作者并未直接描述水流的速度,而是通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行程,侧面烘托出江流之迅疾。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三峡水流的湍急。
甲文在描写春冬之景时,用“素”“绿”“清”“影”等字,精炼地勾勒出了景物的神韵。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冬时节三峡水流的清澈和潭水的碧绿,以及水中倒影的清晰,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乙文则侧重于正面描写,并运用了铺陈的手法对景物进行反复递进地描绘。
乙文在描写天龙山的青松时,直接描绘了青松的各种情态,如“偃者,仰者,樛者,仆者”,生动地展现了青松的多样姿态。接着,作者又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青松比作“弦”和“龙”,如“直如弦,曲如龙”,使得青松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天龙山青松的奇异景象。
乙文在描写青松时,不仅描绘了青松的多样姿态,还进一步描绘了青松的生长环境和分布情况,如“青松遍山谷”“复有亿万小松,蒙茸透针,亘数里,无他树参杂其间”。这种铺陈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天龙山青松的壮观景象,感受到作者对天龙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太原往西倚靠着山的地方,有很多幽静、奇特而美丽的地方。其中天龙山最为美好。距离城市三十里,从晋祠经过王家峪,道路逼仄狭窄,人不能并肩行走。大约走了十里左右,就看到青松遍布山谷:有的仰面倒下,有的抬头向上,有的向下弯曲,有的向前倒下。直立的青松向琴弦一样直,弯曲的青松,就像龙一样弯。有的盘伏在悬崖边的石头上,有的往山谷中溪水弯下身子。又有亿万颗小松树,蓬松杂乱,错综复杂地生长着。连绵不断地伸展了数里,没有其他树掺杂在其中。一阵风吹来,青松的清香流动,熏染了人的衣袖。
29.C 30.D 31.船行驶到石壁下,天色忽然变暗,风势非常猛烈。 32.青林绿筱/倒生壁间/图画有所不及。 33.C
【导语】这两则文言选段均以山水游记见长,展现了不同的审美视角。甲文《三峡》以四时变化为经,用“隐天蔽日”“素湍绿潭”等凝练笔法勾勒三峡的雄奇与秀美,体现郦道元地理志的实录精神;乙文《入蜀记》则以行舟轨迹为纬,通过“白浪如山”“扪萝侧足”等动态描写,凸显陆游日记体散文的现场感。两文皆善用夸张对比,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山水散文“形神兼备”的美学传统。
2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
C.“凡数十里不绝”意为:连绵数十里不断绝,“绝”应是“断绝、中断”的意思,而非“灭绝”;
故选C。
3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在/介词,从;
B.判断动词,是/代词,这;
C.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然而、但是;
D.两个“之”都是助词,翻译为“的”;
故选D。
3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至,到;忽,忽然;晦,昏暗;横,猛烈;甚,非常。
3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青翠的树林和碧绿的竹子倒着生长在石壁间,即使是图画也比不上这里的景色。
“青林绿筱”是句子的主语,指代景物,表述完整,其后应断开;“倒生壁间”描述主语的状态和位置,是对“青林绿筱”的具体描绘,其后应断开;“图画有所不及”意思是即使是图画也比不上这里的景色,表达一个完整语义。
据此可断句为:青林绿筱/倒生壁间/图画有所不及。
3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及写作手法。
A.甲文先写三峡两岸连山的景象,后按季节描写江水等景物,并非大篇幅描绘水边绿植;乙文虽写了“青林绿筱”等绿植,但后文也描绘了江面风浪、行船经历、马当山的景色等诸多内容,并非以绿植为主要描写对象,该选项分析有误;
B.根据乙文“自雷江口行大江……过狮子矶,一名佛指矶……至马当……”可知,文章按照作者的行程顺序,依次描写了航行过程中看到的江南群山、狮子矶、马当山等不同地点的景色,以及行船时遭遇江面风浪等经历,并非“着重刻画一日内不同时段的景物”,该选项分析有误;
C.甲文“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正面描写夏水的汹涌澎湃;“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船行速度快侧面烘托夏水湍急;乙文“江面浩渺,白浪如山”是正面描写江面的广阔和浪涛的汹涌;“所乘二千斛舟,摇兀掀舞,才如一叶”通过船在浪中颠簸的状态侧面表现江水风浪之大。两文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该选项分析正确;
D.虽然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但甲文主要通过对三峡不同季节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未明确表达游赏过程中的人生感悟,而乙文则更多地描绘了旅途中的惊险和艰辛,该选项分析有误;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的地域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候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乙:
从雷江口进入大江航行,长江南岸的群山,苍翠的山色层层叠叠,如同排列的屏障,连绵数十里不断绝。从金陵往西,这样的景色是从未有过的。这一天,顺风扬帆,船行得非常快,然而江面广阔浩渺,白色的浪涛像山一样高,我们所乘坐的载重二千斛的大船,在浪涛中摇晃颠簸,就像一片树叶。经过狮子矶,它又名佛指矶,长满青苔的石壁高达百尺,青翠的树林和碧绿的竹子倒着生长在石壁间,即使是图画也比不上这里的景色。只是遗憾船在北岸航行,不能到它的下方去观赏。旁边有几座石矶也很奇特险峻,但都比不上狮子矶。到了马当山,这就是所说的上元水府。山势格外秀丽挺拔,正面的山脚直接插入大江。庙宇依傍着陡峭的悬崖,在空中架起楼阁,上下攀登的人都要从楼阁西面悬崖腹部的小石径通过,攀援着葛藤,侧着脚往上走,就好像在登梯子一样。……船行驶到石壁下,天色忽然变暗,风势非常猛烈。船夫十分惊恐,脸色大变,急忙放下船帆,驶向小港,竭尽全力拉船,才勉强进入港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