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阅读理解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⑤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⑥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⑦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⑧“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⑨×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⑩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飞行员:“明白!”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本报辽宁舰11月25日电)
第 段的记叙顺序是 ,有何作用?
阅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③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2017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属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⑤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阿门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2.请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3.第⑥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阅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完成下面小题。
①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加点的“哧”是拟声词,有何妙处?)
(2)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描写白色的气泡和四面水花有什么作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6.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填序号)?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7.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人民日报酒泉6月17日电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左右。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经历了哪些过程,才实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
首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接着:
然后:
最后:
比较阅读两则短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甲)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⑤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⑥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③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⑤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⑦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⑧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8.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两篇短文属于新闻中的 ; (乙)文中表明新闻背景的句子是 句(只填句子序号)。(甲)文的结语是第 句。(只填句子序号)(乙)文的导语是 句(只填句子序号)。
9.两则短文正文前面的“【】”符号中黑体字部分在文章的结构中属于什么?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2022年10月6日电 ①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当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
②瑞典文学院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说,“埃尔诺以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在写作中,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她的创作之路漫长而艰辛。
③马尔姆表示,他很遗憾未能与埃尔诺取得电话联系。
④埃尔诺1940年出生于法国,是当代法国文坛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已出版多部作品,代表作包括《悠悠岁月》等。
⑤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于1901年,从第一届颁给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至2022年,共有119位得主。罗曼·罗兰、叶芝、萧伯纳、海明威、马尔克斯等著名作家均获得过这一奖项。
材料二:
①近日,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等自然科学类奖项的陆续揭晓,引发了国人对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热议。
②从对待历届获奖成果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和他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无数获奖者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将专注科学、享受科学当作追求,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探求、勇气、耐心等科学家精神,尤其珍贵。
③2015年10月,在瑞典的颁奖典礼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凭借对疟疾治疗作出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中国的科学研究捧回了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项。1969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开始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并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在历经380多次失败之后,屠呦呦团队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了抗疟新药“青蒿素”,这是中医药送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问世50年来,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正因为屠呦呦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这种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材料三:
①在过去的70多年里,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从历届获奖的人员名单上看,我们在不少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差距。我们需要正视这种差距,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我们的科研人员以更大的热情、更卓越的科研能力、更具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去赢得世界科研领域的认可和赞誉,从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更大进步。
②当然,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完全反映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一方面,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不少奖励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难以反映当下的研究突破。另一方面,事实上我们拥有很多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何时获奖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③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应该得到承认,但它并不是反映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指标。何况,诺贝尔科学奖的评奖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委员会的主观倾向和评委们的内部斗争。诺贝尔奖的荣誉能给一个国家带来声望,推动经济发展,鼓励更多青少年投身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但中国人,也应以一种客观、淡定、从容的心态看待诺贝尔奖。
10.请你为材料一这则消息拟写标题。(不得超过23个字)
11.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曼·罗兰、叶芝、萧伯纳、海明威、马尔克斯等著名作家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B.从对待历届获奖成果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和他的科研成果,还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C.近几十年来,当代中国科学家们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因此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说,中国必将获奖。
D.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应该得到承认,但它并不是反映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指标。
12.2024年的诺贝尔奖评选尘埃落定。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具体内容,谈谈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诺贝尔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毛泽东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 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________________。
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③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④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地)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连)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连)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
⑤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
⑥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13.新闻开头的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
14.请将第①段的新闻导语补充完整。
15.品读第④段中第二处画横线的语句,分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6.请以下面的句子为例说明本文语言的特点。
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连)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
《第1单元阅读理解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插叙,追述了中国人为了舰载战斗机上舰而付出的努力,赞美了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点明人们激动的原因。)
【导语】这篇通讯聚焦航母舰载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以时间为线,从环境渲染到过程详述,节奏张弛有度。开篇用海风海浪烘托紧张,中段精准描写起降对话与动作,如“凌波海燕”般的比喻生动展现战机姿态。插入的奉献往事,深化了胜利的意义。结尾“V”字定格与掌声,彰显民族自豪,全文兼具现场感与厚重感。
【详解】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
根据第①段“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第②— 段“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第 — 段“‘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可知,文章主要围绕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从着舰前的准备、着舰过程到着舰成功后的庆祝等进行描写。而第 段中“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等内容,暂时中断了对成功着舰这一中心事件的连贯叙述,插入了一段关于中国人为了舰载战斗机上舰所付出努力的回忆性内容。所以,第 段的记叙顺序是插叙。
根据“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可知,具体描述了中国人为了实现舰载战斗机上舰这一目标即使面对重重困难和技术封锁,依然坚守岗位、无私奉献,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工作人员的高度赞美之情。
2.标题点明评论的内容“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的新闻事实和写作目的“为维护世界和平”,简明醒目,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3.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这样写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导语】《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以国家公祭日为核心,开篇引公祭鼎铭文点题,回顾南京大屠杀史实。文中列举国际纪念行动与日本右翼的否认行径对比,凸显铭记历史之必要。末段以南京命运变迁收束,强调和平珍贵与中国决心。全文立场鲜明,论证有力,彰显捍卫和平的坚定信念。
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标题“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可知,“国行公祭”明确指出了一个重要事件,即国家举行的公祭活动。这里的“公祭”是一种庄重严肃的纪念仪式,直接关联文中第①段“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这一核心事件,清晰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对象是国家公祭这一重要活动,该公祭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这体现了新闻评论针对具体事件展开评论的特点,表明了文章所围绕的核心事件是国家层面以特定仪式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佑世界和平”则清晰地表明了举行此次国行公祭的目的。与第①段“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第⑥段“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相呼应,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明确了国家公祭的深层目的是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一起,通过铭记历史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愿望,守护世界和平。这反映了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立场和导向性,向读者传达了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价值取向,即从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痛历史出发,呼吁人们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由此可知,标题不仅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国家公祭活动及其意义,还鲜明地亮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即通过公祭铭记历史以捍卫和平。这样的标题既简洁醒目,能快速吸引读者关注,又能让读者在开篇就把握文章的核心主旨,为理解全文内容奠定基础。
3.本题考查句段内容概括及作用。
结合第⑥段“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可知,此段介绍了南京从“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的命运变迁,以及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信念与力量。由此可知,这样写突出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维护和平的决心,深化了主题,也让文章结构更完整。
4.(1)拟声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入水时水花小,表现了她高超的技艺,蕴含着作者的赞美和自豪之情。
(2)运用环境描写,几串白色的气泡和悄然不惊的四面水花,是跳水姑娘吕伟入水时的情形,写出了吕伟入水的“轻”,和前文的“哧”形成对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跳水技术的高超,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导语】这篇新闻特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吕伟在跳水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形象地展现给读者。文章以“‘飞天’凌空”为题,巧妙地将吕伟的动作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相联系,突出了她动作的优美和轻盈。通过对动作细节的放大描写,读者仿佛能亲眼目睹吕伟的每一个动作,感受到她的从容与自信。文章不仅展现了吕伟的个人风采,也反映了中国跳水运动的实力和后备人才的充足。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哧”这个拟声词生动地模拟出吕伟入水瞬间的声音,结合句子中“像轻盈的、笔直的箭”以及“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可以看出她入水时速度快且水花极小,这一拟声词从声音的角度形象地描绘出她入水动作的干净利落,直接表现了她高超的跳水技艺。作者通过对吕伟跳水这一精彩瞬间的细致描写,包括使用“哧”这个拟声词,体现出对吕伟高超技艺的赞美,同时作为对本国运动员的描写,也蕴含着自豪之情。
(2)“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属于环境描写,这一描写展现了吕伟入水时的场景。气泡是“几串”且水花“悄然不惊”,生动地描绘出她入水时动作轻盈的特点,强调了入水动作的轻柔感。前文提到“哧”地插进碧波之中,这里的拟声词给人一种速度快、力量强的感觉,而此处的气泡和水花描写则侧重于表现入水的轻柔,二者形成对比,从不同的角度共同突出了吕伟跳水技术的高超。通过对吕伟入水时周围环境(气泡和水花)的细致描写,展现出她高超的跳水技术,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吕伟的赞美之情,为她精湛的技艺所折服。
5.“歼灭”“击溃”“占领”“控制”等动词的连用,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气概。语言雄健有力,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6.第⑧-⑨。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导语】这篇新闻磅礴报道解放军渡江壮举,语言凝练有力。既以“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勾勒宏观战局,又详述时间、地点、兵力等具体战况。穿插⑧⑨句精当议论,揭示敌军溃败因由,凸显我军正义之师形象。“冲破”“切断”“封锁”等动词精准生动,让战役场面跃然纸上,充分展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感染力。
5.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的赏析。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精准且连贯地展现作战进程与成果。“歼灭”体现对敌军有生力量的毁灭性打击,“击溃”强调使敌军溃败、失去有效抵抗能力,二者区分作战效果;“占领”突出对区域的实际掌控,“控制”着重对关键设施(如江阴要塞)的把控,“封锁”聚焦对长江交通的阻断,“切断”针对铁路线,从不同维度呈现我军作战行动,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气概。语言雄健有力,让战斗场景清晰可感,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6.本题考查分析议论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议论”指对某问题进行评议讨论。故解答此题,从文中找到作者评议讨论的句子即可。⑧⑨句是作者对“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这一情况进行评议讨论,由此可知议论的句子是⑧⑨句,这两句精辟地分析了我军锐不可当,敌人节节败退的原因,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7. 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构成三舱(船)组合体; 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
【导语】这篇新闻报道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记录了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天和核心舱,实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文章通过具体的时间节点和数字细节,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全文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一段“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可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
结合第二段“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可知: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
结合第二段“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可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
8. 消息 ⑥⑦ ⑥ ① 9.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表明新闻(消息)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导语】这两则短文分别是用来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胜利,作者通过简明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描述了渡江战役的大规模和迅速的胜利。甲文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紧张的战斗过程和人民解放军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乙文则通过更为详细的层次化描写,报道了不同方向的部队作战进展及过程中的困难,同时分析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这些细节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实力及国民党政权的脆弱。
8.本题考查新闻常识积累。
①空,广义新闻是指一切与新闻传播过程有关的活动和现象,包括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消息报道、评论、特写等。狭义的新闻。狭义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媒发布的时事报道,通常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等特征。也就是说,新闻包括消息。消息在结构上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尾五个部分。依据“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可知,这属于消息的电头部分。所以,这两篇文章属于消息这种文体。
②空,依据(乙)文中的⑥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⑦句“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可知,⑥句和⑦句提供了战斗背景信息,说明敌方士气低落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政治上的重大影响,即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署和平协议,导致其士兵对战争的厌倦和希望和平的心理。这样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战斗中出现的敌方溃退的原因,揭示了这场战斗胜利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问题,而且涉及更广泛的政治和心理因素。所以,⑥⑦这两句是新闻的背景。
③空,结语是新闻或者消息中总结、收尾的部分。依据⑥句“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可知,这一句强调了解放军英勇战斗和执行命令的坚定信念,具有总结全文、提升主题的作用。故选⑥。
④空,导语通常是新闻文章的开头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最核心的信息。依据乙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中第①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可知,这句话简洁有力地概括了最重要的事实,这句话说明了人民解放军在从九江到江阴的一千余华里长线上实施了大规模渡江作战行动,突破了敌方阵地。它概括了军事行动的规模、范围和成就,传达了事件的核心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成功横渡长江这一事实,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故选①。
9.本题考查分析点头及其作用。
依据(甲)文“【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和(乙)文“【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可知,这两句属于新闻的电头部分。新闻的电头部分通常用于交代新闻报道的时间、地点及来源,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的“【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和“【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明确标示出新闻的出处和通讯时刻,向读者传达了信息的及时性和权威性,使新闻报道更具可信度和时效性。
10.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荣获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1.C 12.①我们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和他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②从历届获奖的人员名单上看,我们在不少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差距;③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完全反映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④我们应以一种客观、淡定、从容的心态看待诺贝尔奖。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诺贝尔奖展开,从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成就(材料一),到屠呦呦获科学奖的科学家精神(材料二),再到对中国科研现状的理性思考(材料三),形成递进式结构。材料通过具体案例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既肯定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又强调应保持客观态度——既要学习获奖者的钻研精神,也要认识到评奖机制的局限性。
10.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有提示、概括新闻主要内容和吸引读者的作用,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导语“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当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可知,此则新闻的对象是“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主要事件是“荣获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据此概括为: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荣获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辨析。
C.结合材料三第③段中的“但中国人,也应以一种客观、淡定、从容的心态看待诺贝尔奖”可知,原文是说以一种客观、淡定、从容的心态看待诺贝尔奖,选项“中国必将获奖”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C。
12.本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与概括。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从对待历届获奖成果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和他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可概括出我们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和他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结合材料三第①段“从历届获奖的人员名单上看,我们在不少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差距。我们需要正视这种差距,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我们的科研人员以更大的热情、更卓越的科研能力、更具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去赢得世界科研领域的认可和赞誉,从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更大进步”可概括出从历届获奖的人员名单上看,我们在不少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差距;
结合材料三第②段“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完全反映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可概括出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完全反映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
结合材料三第③段“但中国人,也应以一种客观、淡定、从容的心态看待诺贝尔奖”可概括出我们应以一种客观、淡定、从容的心态看待诺贝尔奖。
13.电头交代了发电通讯社(新华社)、发电地点、发电时间。 14.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15.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片革命根据地稳固并蓬勃发展,表达了对我军日渐强大的赞美和革命的信心。 16.①句中“现已”为“现在已经”的意思,是时间限制,表明是现在联(连)成一片,并不是过去或者未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②“现已联(连)成一片”不说“现在已经联(连)成一片”,体现了语言精练的特点,后者就显得拖沓了。
【导语】这篇新闻以简洁语言报道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事。开篇交代事件,接着回顾南阳历史与蒋军部署,再讲河南解放及根据地建设等。通过对比、引用等手法,凸显我军胜利与敌军溃败,展现战争态势与战略意义。全文逻辑清晰,体现新闻时效性与权威性。
13.本题考查分析电头的内容。
电头是每则新闻正文前依次标明发电通讯社、地点、时间的文字。结合“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可知,“新华社”是交代发电通讯社,“郑州”是交代发电地点,“1948年11月5日”是交代发电时间。
14.本题考查对新闻导语内容的理解与补充。
新闻导语是一篇消息的开头部分。它是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主要内容。根据第①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可知,这里缺少的是事件结果;根据标题“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可知,结果是我军占领了南阳。据此进行补充即可。
15.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根据第④段“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可知,“树木”“森林”“生根”“枝叶茂盛”是将革命根据地比作植物生长的过程。由此可知,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树木”到“森林”的体量变化、“生根”到“枝叶茂盛”的生长状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江淮河汉区域的根据地从零散到连成一片、从初步建立到稳固壮大的过程,既体现了根据地发展的蓬勃态势,也暗含对我军力量不断增强的赞美,以及对革命事业前景的坚定信心。
16.本题考查分析新闻的语言特点。新闻的语言特点是: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根据第④段“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连)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可知,“现已”是“现在已经”的缩略表达,在句中充当时间状语,精准限定了“联成一片”的时间节点为当前,排除了过去或未来的可能性,体现了新闻语言对事实表述的准确性。同时,“现已联成一片”以“现已”替代冗长的“现在已经”,用最简洁的词汇传递完整信息,避免语言拖沓。这种表述符合新闻体裁追求精炼的特点,在保证信息完整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文字承载最大的信息量,使行文更加干脆利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